宋吉红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北京 100083)
林业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以新农村建设中的共建活动为例
宋吉红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北京 100083)
共建活动为高校人才培养和新农村建设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也是林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探索、新途径。在共建活动中,林业院校研究生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提高了对世情、国情的认识,提高了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通过对共建活动在林业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的分析,阐述了共建活动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具体做法:找准共建的着力点,创新共建载体,稳固合作平台,完善共建机制,以促进共建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多方受益的区校共建长效机制。
林业院校;共建活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生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使他们成为品德高尚、学问高深、情趣高雅的人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以基层党组织为平台的共建活动为研究生参与社会服务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为学生了解国情、民情,增强社会责任感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三农”问题中的劳动生产率低、科技人才缺乏等短板与高校密集的人才、知识、科技的有效结合,使高校人才培养和新农村建设在各自需求上找到了结合点,为高校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现实的素材与场地,是林业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益探索。
(一)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合力
思想政治教育从现实的人出发,融入人的生活世界,让人们在社会实践和现实生活中学会生存和发展[2]。当前,林业院校普遍存在着科研成果难与社会需求特别是农村的生产实际相结合的问题,缺少研究成果推广的平台,无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时还存在着研究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相对不足的问题。而农村的广阔天地是提高研究生专业技能和科研水平的理想场所,也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教材和宝贵资源。共建活动为林业院校研究生服务京郊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为他们熟悉当代中国社会、了解中国基本国情、培养“三农”感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提供了最好的课堂,是“合力育人”观念的必然选择[3]。
(二)社会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动力
自我教育就是教育对象这个群体自我影响、自我认识、自我改造、自我完善的一种教育形式[4]。而研究生在校期间参与社会服务可使他们了解国情民情,挖掘自身的潜能,发展和完善自我,同时将实现自身价值与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结合起来,丰富阅历、磨练意志、提高能力、全面发展。高校应顺应社会的需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拓展党建渠道,搭建实践阵地,突破原有的组织、资源方面的局限,创新方式方法,依托基层党组织的独特功能,将思想教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机结合,发挥在生态环境建设、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在此过程中,各类活动从策划、运行到完成,都由研究生独立承担,使他们在社会这个舞台上,得到自我激励、自我认识、自我完善,是研究生自我教育的最佳体现。
(三)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合力
高校参与新农村建设是充分利用科技和人才的资源优势,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为高校人才培养搭建良好平台的重要手段。在此过程中,高校人才队伍建设逐步走上优势互补、师生联合、合作创新的良性循环之路,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高校人才培养实践理念的转变,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参与新农村建设中,林业院校以新农村建设的实际要求和行业的发展需求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设置,为新农村建设拓宽服务的领域,培养更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在与地方政府的合作中,学校育人渠道进一步拓宽,育人资源进一步整合,外部形象进一步树立,形成与农村资源优势互补的新局面。同时,学校各部门应加强沟通、积极合作,进一步提升育人理念,形成全员育人的合力效应。
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高校紧密结合中央的方针和政策,结合农村的需求,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才能使共建活动更具时代性、实效性、创造性和长期性。
(一)找准共建活动的着力点
在新时期创新高校与服务地区基层党组织的共建模式,需要进一步开阔工作思路,拓宽共建领域,积极探索高校与农村党建工作的切入点、融合点,围绕社会和学生两大需求开展共建活动。具体实施时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专业优势,有针对性地选择社会服务对象与形式;要结合党支部特点、专业特长、人员兴趣,拓宽有效参与形式,丰富社会服务内容;要提高社会服务的针对性,做到将自身的理论知识有效地转化为实际的社会价值;要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社会服务供给模式,形成由上至下,校内、校外相适应的社会服务共同体,使研究生党支部在为社会发展提供动力的同时,也为研究生积累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
(二)创新共建活动的载体
灵活的组织形式、固定的空间场所、便利的沟通交流能有效地提高共建活动的质量和层次。高校应充分结合学校的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在服务地区建立“党组织共建基地”“大学生社会观察基地”“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等,为实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农村发展的互利双赢打下基础。在合作过程中,高校要积极挖掘各种人才资源参与当地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这些人才资源一是大学生村官,他们是学校与当地政府的信息传递员与活动联络员,对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退休老教师,他们发挥着“智囊团”功能,尤其在农林技术培训与宣讲教育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三是专家教授,他们依靠学科优势为当地经济发展贡献科研技术力量;四是在校研究生,这是一个充满活力与朝气的群体,农村的发展与建设对他们充满了吸引力,他们在各种共建活动中,贡献了自己的才智、青春与热情。
(三)完善共建活动的管理机制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说过一句名言,“制度是重要的”。完善的体制和严格的制度,是共建活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体制方面,高校应建立由学院党、团委、相关职能部门、学院教师等组成的领导工作机构,制定明确的岗位职责;在制度方面,高校应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如安全管理制度、奖励制度、量化考核制度、教师参与共建活动的激励制度等。同时还应进一步建立共建活动的长效机制,如建立“新农村人才培训基地”“高校科研基地”“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基地”等,不断创新合作形式,稳固共建成果,丰富共建内容,提高共建影响。这些机制是共建活动的重要保障,在多年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强化共建活动的保障机制
共建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种新形式、新途径。为不断升华共建成果,使共建活动更深入、更稳固、更有成效的开展,必须在法律、体系、平台方面做好保障。
在法律保障方面,应在共建双方信任的基础上,明确签定相应的协议书,使活动有明确的法律法规的保障和约束,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法律保障。
在体系保障方面,应建立区校、院镇、校村支部等“三级联动”的共建体系,为共建活动提供组织保障。几年来,基层学院在共建活动中,充分联合校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研工部、校团委和行业学会等部门的力量,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并通过与区县各级政府的联合,建立多个思想政治教育基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多方面的资源。
在平台保障方面,高校利用林业院校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平台,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把“三农“遇到的难题作为研究课题,组织广大教职员工参与共建活动,为研究生服务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后盾。
实践证明,共建活动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汇集了资源、搭建了平台,增强了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活力,提高了党员素质,促进了农村产业的升级,提高了农民文化素质。“价值趋同、观念相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共建体系,是深入持久、扎实有效地开展共建活动的关键所在。
(一)探索共建活动的新思路、新机制
在原有共建成果与经验的基础上,高校应进一步探索新思想、新机制。首先,高校应选择合适的共建活动的切入点,不断增强共建活动的载体建设,解决原有共建模式连续性不强、随意性大、双方共建热情下降等问题,建立良好的保障机制,使共建平台更加稳固。其次,高校应解决共建活动中人财物合理利用的问题,创新共建形式、提升共建层次、提高共建的科学化水平,将共建活动的思想性、教育性、实践性结合起来。
(二)建立共建活动的新模式、新体系
共建双方应建立校-区(县)、院-镇(乡)、支部-村的“三级联动”体系和由教师、行业相关人士联合组成的“专家技术支持系统”,进一步建立各种平台,创新合作形式,稳固共建成果,丰富共建内容,提高共建影响,促进各种资源在高校与村镇之间的“融合、优化、共享、互补”,为共建活动的持久性、稳固性打下基础,形成紧密结合高校党建与农村发展实际需求的重实效、做实事、谋实绩的“共建联合体”。
(三)建立科学的共建活动评价体系
若要使研究生在服务农村建设中获得成长,并使共建活动制度化、长期化,需要构建研究生社会服务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的核心问题是设计好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流程、评价方法及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结果认定,这是促进研究生服务社会的基础。
[1] 董华青,孙路阳.高校研究生党支部创新工作探析[J].高教与经济,2007(2):33-34.
[2] 柳礼泉,陈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述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1):23-26.
[3] 第23期高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组.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7):19-21.
[4] 钟澍生.浅析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998(3):19-20.
(责任编辑 王 伟)
欢迎订阅《中国林业教育》
《中国林业教育》是由北京林业大学和中国林业教育学会共同主办的全国性林业教育刊物。本刊主要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贯彻国家有关林业教育工作的指示精神,密切联系实际,探索林业教育的规律,交流推广林业教育、教学、管理、科研等方面的改革经验,介绍国内外林业教育的现状、发展趋势和教育科学研究动态。本刊是全国各级各类林业院校教师和学生、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广大干部及其他关心林业教育的人员进行学术交流的主要园地。本刊一直被国家级图书馆、中国知网、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华艺线上图书馆等收录,连续2届获得国家部委级“梁希林业图书期刊奖”。
《中国林业教育》刊号为ISSN-7232(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CN11-2729/S(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双月刊,80页,全年定价180元。邮发代号为82-201,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未订到本刊的读者,还可直接汇款到本刊编辑部购买。
编辑部地址:北京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北京林业大学
邮编:100083
电话:010-62338090
在线投稿网址:http://journal.bjfu.edu.cn/jy/
电子邮箱:liuxiaoling@bjfu.edu.cn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项目编号14JDSZ3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