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军 居 浩 韩春源
南京市城建项目储备管理办公室 南京 210029
“绿道”理念来源于欧美发达国家。20 世纪50年代,Whyte 首次提出绿道一词[1]。Hay 把绿道定义为连接开敞空间的景观链,认为绿道是集生态文化娱乐于一体,具有自然特征的廊道[2]。绿道是连接滨水公园、城乡聚居区和自然保护地,为可供市民进入的线性绿色开敞空间通道。绿道须具备可达性、可通性,相比传统绿地,城市绿道更有助于形成人、城市和自然的和谐互动关系[3]。Charles Little 在其著作《美国的绿道》中对绿道的定义比较全面,认为绿道是可以改善环境质量和提供娱乐的户外线状廊道,形式多样[4]。绿道在欧美发达国家发展比较快,大规模的绿道也不少[5]。例如,由法国规划师Greber 在1950年设计的加拿大首都绿道位于五大湖区,长约40 km,平均宽度4 km,占地200 km2。该绿道建设目的在于限制土地的无限制开发利用[6]。
绿道一般可分为都市型、郊野型和生态型3种。绿道系统包括慢行道和配套设施两大部分,配套设施包括标志系统、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7]。绿道规划建设符合建设低碳城市的发展要求,有利于完善城乡功能,强化地方风貌特征,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在低碳、环保生活理念的倡导下,绿道建设成为国内城乡建设的一种新趋势,发展迅速;但在绿道建设过程中,对其概念及功能等基本内容缺少明确的认识,常常违背了自然规律和绿道建设的内涵,与绿道建设生态廊道、连接功能、传承文明、塑造悦目景观空间以及宜人休憩空间的要求相距甚远[8]。本文将结合南京滨江风光带案例,针对绿道标准、沿线植栽及功能组合驿站规划设计进行探讨。
基地位于南京长江二、三桥之间,岸线总长约58 km,总面积约18 km2。其中,江南岸(长江三桥至二桥)长30 km,面积约11 km2;江北岸(长江三桥至大桥)长16 km,面积约5 km2;江心洲南岸12 km,面积约2 km2。
南京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冬冷夏热、春秋干燥凉爽、四季分明的特点。历年平均气温14.4℃,年均最高气温20.4℃,平均最低气温11.6℃,极端高温43℃,极端最低气温-14℃。历年平均相对湿度76%。全区平均降雨量为1 102.2 mm,丰水年高达1 778.3 mm,枯水年仅有465 mm。年均风速3.6 m/s,最大风速27.8 m/s。主导风向为东北西南向,夏季以东南风为主。
基地定位于生活景观性岸线,其中既有展示滨江自然景观风貌的风景名胜幕府山、燕子矶,也有承载城市历史记忆的重要节点下关大马路地区、南京长江大桥,还有反映现代人文成就的休闲胜地河西滨江公园,区位条件独特。基地用地大部分属长江漫滩地貌特征,滨江岸线区域内坡度变化不大,总体上比附近城市腹地坡度要小,最高点标高48.95 m,最低点2.10 m,地势较为平坦。基地周边主要道路框架和格局已经基本形成,但由于滨江岸线错乱分布着厂区、住宅区、众多港口码头以及军用设施等,造成滨江岸线慢行系统和车行系统并不连续。滨水绿地整体情况良好,绿化覆盖率相对较高。泄洪道植被现状长势较好的木本植物有马尾松、杉木、构树、侧柏、柏木等,草本植物主要有马齿苋、碎花婆婆纳、鱼腥草、浮萍等。陆地植被现状长势较好的木本植物有香樟、悬铃木、紫叶李、麻栎、意杨、枇杷、女贞、石楠、海桐等,草本植物有蛇莓、半枝莲、唐松草、狗牙根等。
基地现状开发利用程度较高,但利用不平衡,不合理占用调整难度大。岸线利用结构不合理,部分工业生产性占用影响岸线资源合理利用,岸线产业布局也不适应现代城市发展需要,部分岸线尚未形成城市、居住休闲和旅游景观等生活性岸线。生产类和生活类建设用地相互混杂,且建设年代较早,建设质量较差,总体景观面貌不佳。滨水绿地分布散乱,生态绿轴不明晰,缺乏生态整体性考虑,生态多样性低,尚不能形成生态廊道的条件。岸线段落分割,风格迥异,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无法体现现代滨江城市特征,亟待整合。
绿道的线性空间设计和建设可以调节景观结构,连接破碎的生境,同时突出社会、文化、生态功能,因此绿道在城市的发展中具有战略意义[3]。在此理念基础上,南京滨江岸线总体规划提出,将“绿道理念”应用于岸线规划,并融绿色理念于其中,规划建设贯穿滨江风光带的绿道系统。其中,江南岸绿道长30 960 m,江北岸绿道长18 290 m,以滨江岸线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为依托,通过建设互联互通的绿道系统,有机串联主要的生态保护区、公园、历史遗存以及城市开放空间,将“区域绿地”的生态保护功能与“绿道”的生活休闲功能合二为一,打造低碳交通,带活低碳旅游,引领低碳生活,城市绿道理念将起到整合优化岸线功能和重塑滨江城市形态的关键引领作用[9]。
关于城市绿道建设,目前各地做法标准不一。绿道主要包括慢行道和配套设施两大部分,配套设施包括标志系统、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绿道基本功能就是通过慢行道实现骑行和步行功能,慢行道宽度一般为2 ~6 m。南京滨江绿道属于都市型绿道,可能会承担自行车或马拉松赛事以及防洪应急时的防汛通道等功能。因此,结合区域风貌特征和城市功能需求,总体规划提出如下绿道风貌控制标准[10]:1)绿道全线贯通,路幅宽度统一按照6 m建设,路面横坡坡率不得大于2%,纵坡坡率不得大于3%,转弯半径不得小于6 m,路幅内无任何植栽和设施;2)面层采用棕红色沥青铺装,厚度不小于4 cm;3)慢行道边线统一采用5 mm 厚度不锈钢钢条封边;4)沿线植栽利用基调树种统一风貌,各区段内根据区段特色形成慢行道周边绿化景观;5)绿道服务设施按功能进行组合设计形成驿站。绿道采用上述标准,整体风格契合大江风貌。目前滨江绿道已建成,基本实现了南京滨江岸线的统一性、完整性和可达性。
滨江岸线滨水绿地缺乏生态整体考虑,生态多样性低,尚不具备形成生态廊道的条件,缺乏连贯性。因此,需要根据环境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合本地生长的植物种类,通过基调树种选择和沿线植栽配置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滨江岸线景观。
植物生态习性因环境和气候条件不同而异。各地在漫长的植物栽培和应用观赏历史中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景观,且与当地文化融为一体,有些植物甚至演变成一个地区的象征[11]。因此,基调树种选择以乡土植物为主,遵循植物的自然特性,注重“适地适树”原则,合理配置植物。主要植栽效果利用基调树种统一滨江风光带整体风貌,基调树种以乔木为主,各区段植栽根据区段特色进行树种丰富性和景观多样性设计,增加乔木、花灌木和草本地被,充分考虑应用植物的叶色、果实、花色丰富观赏性,充分考虑城市特质和景观设计特征。绿道行道树根据各区段景观变化配置不同种类树种,增加绿道行道树景观变化。行道树以乔木为主,具有较高的分枝点,形成绿荫的同时,不遮挡行人的视线;绿道背江面以密闭的绿林为主,临江面采用“绿林+开敞”的空间模式,形成时挡时透的视觉观赏效果。按上述原则选择以下树种作为南京滨江风光带基调树种,以形成基地内基本植物骨架风貌[10]:1)基地主体区选择香樟、广玉兰、桂花、女贞、椤木石楠、榉树、银杏、三角枫、黄山栾树、七叶树、国槐、合欢、白玉兰、美人梅、樱花。常绿和落叶比例为2∶3。2)基地滨水区需选择耐水湿、耐盐碱、抗风性强的树种,根据洪水位变化和植物的耐淹性分为2种类型。水位线3 ~6 m 范围内为池杉、水杉、落羽杉、中山杉、河柳、桑树、枫杨、构树、芦苇、水葱,水位线6 ~9 m 范围内为湿地松、乌桕、垂柳、枫香、江南桤木、薄壳山核桃、柞木、楝树,臭椿、夹竹桃、木芙蓉、观赏草、花叶芦竹、水生美人蕉、葱兰。常绿与落叶比例为1∶4。
滨江岸线因自然、历史等原因,分隔成多个相对独立的区段,各区段具有自身的历史和自然条件。根据现状特点,植栽规划提出按照“因地制宜,有分有合,统筹考虑”的原则,将滨江岸线划分成具有代表性的5种特色区,即现代商务滨水区、活泼律动青奥区、自然生态滨水区、自然休闲娱乐区和历史文化休闲区[10]。按照分区规划理念指导,通过沿线植栽设计,可打造整体协调、区段特色的岸线园林景观。
现代商务滨水区以枝形挺拔的乔木和修剪整齐的低矮灌木搭配,简洁的线性肌理形成明快的商务景观空间。植被采用以“乔—草”搭配为主、以“灌—草”组合为辅的种植方式。灌木修建整齐,强调简洁的线性肌理。绿道沿线园林景观树种选择以法桐、榉树、水杉、银杏、白玉兰等树种为主。
活泼律动青奥区以红色、黄色等秋色叶乔木为主,规则式列植或群植,用明快的植物色调烘托自由活泼、积极向上的青奥精神。搭配方式为色叶树种流线型群植,采用“乔—草”组合以及大面积草坪种植,主要树种采用法桐、银杏、红枫、三角枫、枫香、七叶树等。
自然生态滨水区以滨水湿地植物景观为主要特色,形成自然、生态、明朗的景观氛围。以滨水乔木组团结合面状滨水湿地植物景观为主,多为“乔—草”搭配方式组合种植,滨水植物种类、形态、色彩丰富多样,树种以湿地松、水杉、池杉、落羽杉、中山杉、垂柳、河柳、枫杨、乌桕为主。
自然休闲娱乐区以树形开展、自然优雅的乡土树种为主,不同种类混合搭配,自然式群植,形成绿意盎然、安静恬淡的休闲区域。种植形式多样,以“乔—灌—草”种植组合为主,植物种类丰富,色彩斑斓。树种采用香樟、广玉兰、女贞、桂花、朴树、枫香、国槐、水杉、薄壳山核桃、柞木、楝树等。
历史文化休闲区以白色系开花植物为主,烘托宁静、清新的历史自然风格。以常绿针叶树为主,凸显历史厚重感。种植以“乔-草”和“乔-灌-草”混合组合,配置手法借鉴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主要采用湿地松、桂花、国槐、合欢、江南桤木、重阳木、垂柳、美人梅、海棠等树种。
总体规划提出将绿道服务配套设施(如座椅、垃圾箱、餐饮、厕所、零售、自行车租赁等)进行功能组合设计,形成游人休憩空间,即驿站。驿站根据规模和服务范围分为3 个等级:一级驿站主要承担绿道管理、综合服务、交通换乘等方面功能,二级驿站主要承担综合服务、自行车租赁等方面功能,三级驿站主要提供售卖、休憩等基础服务设施。岸线规划共设置一级驿站19 处、二级驿站32 处、三级驿站59 处[10]。驿站主要布设在绿道沿线的景观节点位置,依托沿线广场、交通枢纽点等重要节点进行建设,驿站建筑与周边环境相融合。
滨江绿道规划建设有利于完善城市功能,强化地方风貌特征,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城市的发展方向。本文以南京滨江风光带为例,针对城市绿道标准、沿线植栽及功能组合驿站设计进行分析总结,有关经验可供借鉴:1)结合城市发展水平,适时将南京主城段滨江岸线定位从生产性岸线调整为生活景观性岸线,对于滨江地区发展意义重大。2)从绿道角度提出有利于滨江岸线规划整合的思路,将“绿道理念”应用于岸线规划,并融绿色理念于其中,规划建设贯穿滨江岸线的绿道系统,有效地实现了南京滨江岸线的统一性、完整性、可达性,起到整合优化岸线功能和重塑滨江城市形态的关键作用。3)结合滨江岸线特征,制定城市绿道标准,应用植栽分区和服务配套组合理念,对沿线植栽、驿站等进行专项设计,达到保护城市历史文化和展现滨江城市风貌的效果。
[1]Rose R L. The urban conscience turns to the environment[J].American Forests,1988,94(7/8):17-20.
[2]Hay K G.Greenwway and biodiversity[M]//Hudson W E(ed).Landscape linkages and biodiversity. Washington DC:Island Press,1993:162-175.
[3]王鑫,王海洋,彭定萍.绿道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J].中国城市林业,2013,11(8):48-50.
[4]Little C E.Greenways for America[M].Baltimore:Jogns Hopkins University,1990.
[5]Hargrove W W,Hoffman F M,Efroymson R A.A practical-map- analysis tool for detecting potential dispersal corridors[J].Landscape Ecology,2004,20(4):361-373.
[6]Taylor.J,Paine C,Gibbon J F.From greenbelt to greenways:four Canadian case studies[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5,33(1/2/3):47-64.
[7]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广东省绿道网建设总体规划(2011-2015)[R].广州,2012.
[8]周敏.“绿道”理念指导下的沿江城市建设实践[J]. 山西建筑,2011(8):26-27
[9]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南京滨江风光带总体概念整合设计方案[R].南京,2014
[10]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南京滨江风光带绿道风貌控制策略及配套服务设施设计图则[R].南京,2014.
[11]姜云平. 浅谈园林植物种植设计[J]. 中华民居,2013(3):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