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评论员
谋划低油价下的企业发展
○ 文/本刊评论员
油价如果继续下行,国外的大石油公司可以毫不犹豫地减产、停产、裁员,但中国以“三桶油”为代表的国有大企业,承担着相应的政治责任、社会责任,一举一动更需谨慎。
小寒、大寒,三九、四九,一年中最冷的日子。但是今年反常。反常的不仅是天气,更让人摸不着边际的还有油价。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人早已习惯了油价的节节攀升。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30多年,石油石化行业也早已适应了高油价的推波助澜。这一路走来,除了华尔街金融风暴导致全球油价大幅探底外,绝大部分时间高油价几乎如影随形。
2014年,油价腰斩。仅仅半年时间,国际市场油价从每桶100美元上方,迅速跌至不足50美元,而且尚未见底,仍在下探。国内成品油价已经迎来“十三连跌”。
大家都清楚,这是一把双刃剑,有人欢乐有人愁。严重依赖石油输出的经济体,遭遇重大挫折。比如俄罗斯、伊朗、委内瑞拉,还有尼日利亚、厄瓜多尔和阿尔及利亚等产油国,扛不住了,本币暴跌,物价飞涨,民生凋敝,怨声载道。
全球主要石油进口国,被公认为此轮油价探底的大赢家。美国、日本、韩国、欧洲均在此列。当然,最大赢家的桂冠送给了中国。因为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油进口国。有人算账:“国际油价每下跌10%,中国GDP将会增加0.15%。”
账算得准不准?姑妄听之。但就近60%的原油对外依存度而言,就整个宏观经济而言,油价下跌对中国显然是利大于弊。但弊同样不可忽视,因为中国还有四成的自产原油,油价暴跌,同样要冲击到中国的原油生产企业。大幅下跌的原油价格,严重压缩了上游勘探开发环节的利润空间,削弱了企业上游投资的热情,对“三桶油”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构成了直接挑战。
在低油价的洪流冲击下,美国一批页岩油钻井已经宣布停产,投资连续递减。国内煤制油、煤制气、电动汽车、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也已经感受到阵阵寒潮。
舆论已经出现建议减少国内原油生产的声音。趁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深度低迷的宝贵机会,加大原油进口力度,充实国家战略储备,减少现有国内原油储量的消耗,以备更需要的时候再动用。油价如果继续下行,跌至成本线,降至赢亏点,国外的大石油公司可以毫不犹豫地减产、停产、裁员,甚至宣布破产。但中国有特殊的国情,以“三桶油”为代表的国有大企业,还承担着相应的政治责任、社会责任,一举一动更需谨慎。
责任编辑:赵 雪
znzhaoxu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