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培芳
(甘肃农业大学林学院,兰州 730070)
近百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全球气候正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气候变暖、干旱缺水、自然灾害频发、“热岛效应”加剧、土地利用和覆盖发生改变、酸雨严重等。这些问题不但困扰着人类社会,也在威胁着全球的人居环境。因此,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
在当今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园林在生态建设中的节能减排、汇碳固碳等方面以及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园林与气候的关系一直以来都倍受关注。国外学者认为,当园林规划的主要目的是为人类创造一个更舒适的环境时,气候环境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1]。这说明气候因素是影响园林规划的要素之一。为此,上海市第5届“风景园林月”就曾以“风景园林为延缓全球气候变化作贡献”为主题。此外,赵彩君博士在《气候变化——当代风景园林面临的挑战与变革机遇》一文中,也对园林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作了比较全面的阐述[2]。因此,研究园林发展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探讨园林专业的发展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要求等问题,对推进园林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环境剧变,必定对园林的内涵和形式、园林植物的设计理念甚至园林行业产生影响。气候变暖、干旱缺水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使设计者在作园林规划设计时不得不考虑放弃大面积的水体,选择抗逆的植物种类,在生态景观方面合理搭配乔、灌、草。此外,园林规划设计还要考虑植物的季相变化、海平面的上升、降雨过多导致的洪涝灾害等诸多影响因素。
以往,园林尤其是中国园林,非常注重美学、艺术及文化的相互联系。可是,在全球气候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特别是在面临着气候变化给城市和生态环境带来灾难的情况下,园林规划设计的内涵正发生着变化,目前生态环境在园林规划设计的考虑因素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许多设计者在进行园林规划设计时不再只是考虑园林对小气候环境的调节和改善作用,而是更多地强调园林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的局地作用和全球性功能。例如,在许多城市规划建设或因气候变化引起的灾后重建中,都会采用生态分析(ecological analysis)的方法来协调园林与气候之间的关系。
此外,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所导致的危机的出现,很多违背自然规律、忽视气候变化、破坏原生态环境的设计理念正在逐步被取代和摒弃。例如,为了避免因开发所引起的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对原有场地的自然恢复机能的破坏等,在进行园林植物设计时,更加偏重于对原有植物资源的保护,而尽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
园林植物作为园林的四大要素之一,其所形成的空间场地是城市环境中最有生命力的构件之一。Alan Barber博士在《绿色基础设施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一文中,进一步提出了园林绿地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理念。园林在城市中的作用包括景观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尤其是在降低空气和路面温度、增加空气湿度以及减少噪音等改善和调节气候变化的方面,园林的生态效益更加显著。同时,园林的生态效益已延伸到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发挥着特殊作用的诸多方面。例如,水文保护、碳的储藏和固定、污染的控制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都与植物及绿色空间密切相关。而且园林的四大要素植物、水体、土壤等都具有良好的碳储存潜力,甚至于超出大气的储存能力,所以园林在回收和储存CO2方面发挥着直接的作用。
碳汇既包括自然碳汇也包括人工碳汇。人工碳汇方法,在碳的捕获和固化过程中常常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甚至还会排放部分碳。而在自然碳汇方法中,尤其是城市的自然碳汇方法中,园林植物及其生长的园林空间是很重要的一种类型,是一种不会消耗外界能源的碳汇方法。研究表明,合理的植物搭配可以显著提高种植地土壤的碳和氮储量[3]。由此产生的所谓“战胜气候花园”(Climate Victory Garden),就是将不同根系种类、不同生长深度和不同生长速度的植物进行合理的搭配,从而使园林植物的固碳功能和固碳效果达到最大化的一种典型的碳汇式园林设计。这种将固碳作为导向的园林设计在减缓气候环境变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是一种必然趋势。
因此,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园林规划设计师作为城市建设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在对城市环境进行创造的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关注场地的现状,更加注重对原有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对原有场地的自然恢复机能的保护,从而减少过度开发对原生环境状况的破坏或影响;同时,还应通过立体绿化、空中花园等规划设计,增加城市的园林绿量和绿地面积,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从而有效发挥园林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过程中所起的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2个主要作用。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建设生态城市过程中,园林规划设计既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也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因此,对承担着培养园林专业人才重任的高等农林院校来说,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对园林专业人才的要求,及时调整和完善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园林规划设计必须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因素及经济发展变化,改变传统的设计思路。这就要求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不仅要注重园林的基本要素和技能,而且要增加一些有关气候变化、节能减排、汇碳固碳以及低碳经济、低碳社会低碳园林的新知识,从而培养出能够适应低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复合应用型园林专业人才,进而使园林专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过程中通过人才培养发挥其在生态与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节约型园林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高校培养专业人才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4]。因此,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必须牢牢把握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把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和任务。但是,目前许多高等院校尤其是高等农林院校仍把园林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园艺师、美化师等层面上。而且,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仍在沿用20世纪的传统模式,教学环节的组织和安排也大多是围绕绿化、美化建设开展的,专业教学仍偏重于单一地探讨建筑、植物、水体等园林的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仍未摆脱就园林论园林的局限。这导致所培养的园林专业本科生知识面较窄、设计理念落后和动手能力较差,从而难以适应目前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新形势。
很长时间以来,我国的园林科学一直是依托于高等农林院校发展的,所以大多数高等院校确定的园林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都是“培养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复合应用型园林专业人才,规定所培养的人才要具备园林规划设计能力、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能力、园林植物种植与养护管理技能以及景观生态学等方面的知识,要能够从事景观设计、园林工程招投标与预决算、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花卉生产与管理以及林业等相关工作。
但是,目前园林的功能已从原来的以绿化、美化为主转变为以节能减排、固碳储碳、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为主,园林行业的发展方向已由造园转变为建设生态园林、低碳园林和节约型园林。而且,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园林被赋予了更多的新的内涵,并与许多领域(包括花卉、林业、景观设计、城市规划)相关联,而这些领域与全球气候变化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因此,现代园林学已发展成为一门交叉性极强的边缘学科,且涵盖面极其广泛。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园林专业的发展要顺应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大环境的要求,尤其是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有所调整,即拓展园林专业的内涵,进一步提升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在社会环境对园林的需求已经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应对建设生态园林、低碳园林和节约型园林这一园林行业的发展方向有所体现。因此,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衍生和提升,规定所培养的人才不但要掌握园林及其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更应该掌握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紧密相关的低碳、节约、生态、碳汇等方面的新理论与新技能。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环境下,社会对园林专业人才的要求有所提高。因此,高等农林院校应紧紧围绕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目的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进行调整,尤其是课程体系结构的优化应在注重园林基本理论和造园技能的前提下,增加和强调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的生态园林、低碳园林及节约型园林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
1.增设有关生态园林、低碳园林、节约型园林的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
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危机对每一个行业来说都是一种挑战,对具有减缓气候变化功能的园林行业来说更是如此。为此,园林的相关理论知识一直在不断更新和拓展。因此,园林专业所培养的人才除了要掌握传统的专业理论和基础知识之外,还应主动学习和了解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知识,熟知该领域的知识前沿和信息动态,尤其是要了解气候变化对园林的影响。只有这样,园林专业所培养的人才才能在未来尽快地适应就业环境和岗位要求,并有能力开拓新的领域。
因此,甘肃农业大学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在2013年对园林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按照生态园林、低碳园林和节约型园林建设对园林专业人才提出的新要求,适当增加了与生态园林建设尤其是低碳园林和节约型园林建设有关的专业基础选修课,设置了“生态园林”“节水园林植物资源利用”等课程,使专业基础课在园林专业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例由原来的62.13%提高到68.2%。对与全球气候变化息息相关的高等农林院校园林专业来说,从充分发挥高等农林院校的学科和专业优势出发不断更新和丰富相关的专业知识内容,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知识层次,使他们能够在园林专业人才济济的就业市场上脱颖而出,而且符合园林行业和园林专业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
2.拓宽知识领域,更新授课内容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最明显的后果是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在这一背景下,为了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概念应运而生。“低碳”的核心内容是减少碳排放和降低由此带来的后果。这就涉及到“碳源”和“碳汇”的概念。所谓“碳源”,就是向大气释放CO2。所谓“碳汇”,就是从大气中捕获并储存CO2。而建设生态园林、低碳园林和节约型园林的理念正是在提倡“低碳”这一大背景下提出的,因为低碳园林、生态园林和节约型园林的建设正是从减少碳源和增加碳汇2个方面入手的。因此,高等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的教学内容要对园林最初的“天人合一,设计结合自然”的设计理念重新进行评价,在专业课程内容中增加与低碳、节约、碳汇、生态和气候变化等相关的内容,并开设生态园林、低碳园林和节约型园林方面的专业课和公共选修课,以拓宽园林学科的知识领域。
以甘肃农业大学的园林专业为例,目前主要从“园林植物”和“园林规划设计”2个方向设置专业选修课。但是,随着全球气候和环境的变化以及社会对园林需求的不断提升,园林的主导功能已经有所改变。因此,园林专业如果仍从“园林植物”和“园林规划设计”这2个方向进行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的编排,就很难满足园林行业的发展要求。例如,“园林植物”方向的课程设置如果仍把重点放在植物识别和栽培上,课程教学内容仍以植物的形态特征和栽培管理为主,那么与当前外部环境对园林植物的主体功能进行转变的要求是脱节的。再如,“园林规划设计”方向的课程设置如果仍把重点放在园林的功能分区和对园林原场地的改造上,课程教学传授的设计观念仍沿用传统的理念,那么就会导致设计出的作品过于“理想化”“风格化”和“表面化”,与实际要求严重脱节,以及无法考虑气候变化的因素和体现当前所提倡的建设低碳社会的理念。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建议,无论是课程还是教学内容的设置,园林专业都应摒弃陈旧、过时的知识内容,增加生态园林、低碳园林、节约型园林和绿地碳汇等方面的新理论和新概念,从而使学生掌握园林的碳汇功能、碳汇树种选择、碳汇树种配置、低碳材料选择、生态环境改造等方面的知识。例如,在“园林绿地规划”课程教学中,在讲授园林绿地功能时,要强调园林绿地的碳汇功能;在“园林植物”课程教学中,要讲授固碳能力强的园林植物种类的选用,在讲授植物配置时,要介绍能够提高园林绿地固碳能力的落叶乔木与常绿灌木的搭配、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的搭配、常绿植物与色叶植物的搭配等知识;在“园林建筑”课程教学中,要提倡能够减少园林绿地碳排放的减源模式,要介绍可再生能源的应用、低碳材料的选用、废弃材料的再利用、雨水的资源化利用等知识;在“园林植物养护管理”课程教学中,要增加降低园林绿地养护管理的碳排放、延长园林绿地的“使用寿命”等新内容;在“城市生态学”课程教学中,要增加有关低碳城市建设的内容,包括如何降低园林自身的碳排放、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减少建筑能耗等内容。
3.在课程和教学内容设置等方面体现不同属性园林专业的特点
目前,我国的园林专业发展很快,许多高等院校都开办了园林专业。但是,在不同科类和不同性质的高等院校,园林专业的属性是有所不同的。例如,工科类高等院校的园林专业以建筑、城市规划为主,农林类高等院校的园林专业以园林、观赏园艺为主,艺术类高等院校的园林专业以环境艺术为主,而综合性大学的园林专业以城市规划为主。由于各类高等院校的发展定位以及办学条件和特色不同,所以对园林专业的理解各异,进而导致各类高校所确定的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也各不相同,有的甚至差异很大[4]。
因此,笔者建议,园林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在保证与全球气候变化这一大背景高度契合的前提下,也要与各类高等院校传统的学科专业优势和办学特色紧密结合,在增设有关生态园林、低碳园林和节约型园林的知识内容时,兼顾到不同属性园林专业特色的体现。例如,高等农林院校的园林专业在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时,可以侧重于与植物相关的碳汇和低碳内容;工科类高等院校的园林专业在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时,可以考虑从建筑和城市规划等方向增加有关低碳和节约的内容;艺术类高等院校的园林专业在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时,可以考虑增加与环境有关的内容。
总之,园林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并不意味着趋同化,只有保留不同属性园林专业的特点,才能培养出更加符合当今低碳社会和低碳经济发展需要的多元化专门人才。
1.在实践教学中增加有关生态园林、低碳园林和节约型园林建设技能的培训内容
园林专业培养的人才除了要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之外,还要具有过硬的综合技能,特别是要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5]。为此,甘肃农业大学园林专业在近几年的教学计划修订中,增加了实践教学的比例,使实践教学所占比例提高了6%左右;同时,不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根据课程间的关联性合并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实验,并增设了具有创新性的综合实验,特别是增加了能够体现生态园林、低碳园林和节约型园林理念的实践技能培训内容。例如,开展以节约型公园设计、低碳居住区设计、低碳建筑材料选择、园林植物碳汇功能比较、园林绿地土壤碳储量调查与分析等为内容的实践技能培训。只有通过这些技能培训,园林专业学生才能在景观规划设计理念、植物配置和材料选择等方面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从而满足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2.在课程实习中强调培养学生的低碳意识
生态园林、低碳园林和节约型园林的规划设计和建造,取决于园林设计师对设计理念和设计要素的把握。所以要培养符合低碳社会和低碳经济发展需要的园林专业人才,就应在日常的课程实习和实训中积极开展低碳生活方式的引导和宣传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低碳意识和节约意识,使学生能够将低碳生活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贯彻于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的所有细节。
因此,笔者建议,园林专业可以通过在相关的课程实习中加入培养低碳生活行为方式的内容,或者专门开设有关低碳和节约的系列实习,使学生把生态园林、低碳园林和节约型园林的设计理念与日常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紧密结合起来;可以同时对学生的设计作品在节约和低碳理念上的体现程度以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减碳量情况进行评比,全方位强化学生低碳意识的培养;可以引导和支持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组建一些社团,并开展倡导低碳生活的系列活动。
例如,甘肃农业大学园林专业学生成立的“生态美工协会”,通过在同学间交流和宣传取得较好实践效果的一些低碳生活行为方式和经验,使园林专业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能够注重培养低碳生活、低碳园林的意识和行为方式。这将有利于把园林专业学生培养成为全校乃至全社会低碳生活的倡导者、先行者和实践者。
综上所述,全球气候变化是当前园林行业和园林专业面临的巨大挑战,但也是园林行业和园林专业发展与变革的重要机遇。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危机,园林的内涵对其传统的意义进行了超越和扩展。近年来,园林在生态建设中的节能减排、汇碳固碳等方面以及在延缓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使人们开始注重对生态园林、低碳园林和节约型园林的建设进行探索和研究。因此,对承担着培养园林专业人才重任的高等农林院校来说,只有重视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才能培养出能够充分发挥专业特色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园林专业人才。
[1]约翰·西蒙兹,巴里·W·斯塔克.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设计手册[M].俞孔坚,朱强,王志芳,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9-26.
[2]赵彩君,傅凡.气候变化——当代风景园林面临的挑战与变革机遇[J].中国园林,2009,26(2):1-3.
[3]FORNARA D A,TILMAN D.Plant functional composition in-fluences rates of soil carbon and nitrogen accumulation[J].Journal of Ecology,2008(96):314-322.
[4]王进涛,林晓民.略论园林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及知识技能要求[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0(6):202-203.
[5]李俊英,王刚,金煜,等.园林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途径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12,30(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