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鹏
(铁岭市中心医院,辽宁 铁岭 112000)
埃索美拉唑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食管动力学指标的影响研究
赵 鹏
(铁岭市中心医院,辽宁 铁岭 112000)
目的研究及观察埃索美拉唑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食管动力学指标的影响程度。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于本院进行诊治的6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奥美拉唑组)30例和观察组(埃索美拉唑组)30例,然后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食管动力学指标进行分别检测及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后2、4、8周的食管动力学指标均显著地好于对照组患者,并且好于本组治疗前的检测结果,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埃索美拉唑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食管动力学指标的影响程度明显大于奥美拉唑,对于改善患者的食管动力异常状态发挥着积极的临床作用。
埃索美拉唑;反流性食管炎;食管动力学
反流性食管炎对患者生活、工作及其他方面生活造成的不良影响极为突出,患者不仅仅可出现烧心及其他消化道不适情况,且严重及长期疾病状态者甚至可出现食管瘢痕及出血等情况,因此临床对于本病治疗的重视程度较高,而本病患者食管动力学异常是表现极为突出的一个方面[1]。因此本文中我们就埃索美拉唑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食管动力学指标的影响程度进行观察研究,现将研究结果分析如下。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于本院进行诊治的6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奥美拉唑组)30例和观察组(埃索美拉唑组)30例。对照组的30例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22~70岁,平均年龄(45.9±7.9)岁;病程0.8~33.0个月,平均病程(11.0±1.8)个月;严重程度:轻度5例,中度12例,重度13例。观察组的30例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22~71岁,平均年龄(46.0±7.7)岁;病程0.8~33.5个月,平均病程(11.1±1.6)个月;严重程度:轻度5例,中度12例,重度13例。两组患者的男女比例、年龄、病程及轻中重度构成数据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以奥美拉唑进行治疗,每天口服40 mg,每天服用1次。观察组患者则以埃索美拉唑进行治疗,每天口服40 mg,每天服用1次。两组患者的其他治疗包括用药种类及方式等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均治疗8周。然后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食管动力学指标进行分别检测及比较,食管动力学指标包括食管收缩压、食管括约肌松弛率、卧位及立位反流时间比,其均采用消化道动力检测仪进行检测。
1.3 统计学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处理软件包为SPSS15.0,其中的计量资料为年龄、病程及食管动力学指标,计数资料为男女比例及轻中重度比例,其分别以选用的软件包进行t检验及卡方检验处理,且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
治疗前对照组的食管收缩压、食管括约肌松弛率、卧位及立位反流时间比分别为(56.61±5.44)mm Hg、(76.84±6.10)%、(9.29 ±0.95)%及(6.45±0.78)%,观察组的食管收缩压、食管括约肌松弛率、卧位及立位反流时间比分别为(56.64±5.42)mm Hg、(76.88 ±6.05)%、(9.30±0.93)%及(6.50±0.77)%。两组患者治疗前的食管收缩压、食管括约肌松弛率、卧位及立位反流时间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
治疗后2周对照组的食管收缩压、食管括约肌松弛率、卧位及立位反流时间比分别为(62.03±5.67)mm Hg、(80.25±6.37)%、(8.37±0.82)%及(5.94±0.68)%,观察组的食管收缩压、食管括约肌松弛率、卧位及立位反流时间比分别为(71.84±6.10)mm Hg、(86.76±6.64)%、(6.04±0.73)%及(3.70±0.52)%。
治疗后4周对照组的食管收缩压、食管括约肌松弛率、卧位及立位反流时间比分别为(67.67±5.94)mm Hg、(83.30±6.52)%、(7.11±0.78)%及(5.18±0.60)%,观察组的食管收缩压、食管括约肌松弛率、卧位及立位反流时间比分别为(77.80±6.27)mm Hg、(90.14±6.94)%、(5.26±0.54)%及(3.05±0.44)%。
治疗后8周对照组的食管收缩压、食管括约肌松弛率、卧位及立位反流时间比分别为(78.56±6.32)mm Hg、(85.74±6.81)%、(4.69±0.48)%及(4.57±0.49)%,观察组的食管收缩压、食管括约肌松弛率、卧位及立位反流时间比分别为(86.54±6.59)mm Hg、(93.93±7.04)%、(2.53±0.37)%及(2.21±0.34)%。
观察组治疗后2、4、8周的食管动力学指标均显著地好于对照组患者,并且好于本组治疗前的检测结果,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
反流性食管炎对患者造成的不适感较为突出,食管动力学指标呈现明显的异常状态[2-3]。临床中对于本病治疗的用药中埃索美拉唑及奥美拉唑均较为常见,相关研究也并不少见,但对本类药物对患者的食管动力学状态的影响研究却极为少见。本文中我们即就埃索美拉唑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食管动力学指标的影响程度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埃索美拉唑在此方面的优势明显大于奥美拉唑,主要表现为治疗后患者的食管收缩压、食管括约肌松弛率、卧位及立位反流时间比均改善更为突出,从而肯定了埃索美拉唑的临床应用优势。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埃索美拉唑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食管动力学指标的影响程度明显大于奥美拉唑,对于改善患者的食管动力异常状态发挥着积极的临床作用。
[1]卢刚.埃索美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及优越性研究[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8):17-18.
[2]蔡双燕,林珍娥.埃索美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4周和8周疗效对比[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4,23(6):342-344.
[3]李洪德,孙鹤,黄体政.埃索美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临床对比[J].中国处方药,2014,12(7):59.
R571
B
1671-8194(2015)01-017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