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贝,梁志扬,王戈
(1.北京科技大学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2.北京科技大学 校办,北京100083)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推进,世界范围内高校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大学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定位为自身办学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国际化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育人载体”[1],显得尤为重要。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培育师生国际化的发展理念,提升高校开放办学水平和层次,增强大学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而且有利于深化教育管理和服务改革,促进国际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目的的实现。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大学认识到“闭门”办教育已经不可能,开放式国际化办学已经成为大学追求的制高点。大学在全球范围内开拓合作关系,或寻求资源互补,或寻求强强联合,以达到提升自身发展的目的。国际化的发展使得校园内国际交流活动日益频繁,这从客观上带动了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同时也促进大学构建国际化校园文化机制,营造国际化氛围,以满足不断发展的交流现状。
近年来,我国不断扩大教育开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明确指出要“加大开放办学,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2]。对于大学来讲,其主体功能便是人才培养。以北京科技大学为例,其本科人才培养总目标是兼顾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国际化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育人载体,符合国家扩大教育开放的发展规划,也符合高校的国际化发展理念和战略以及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
近年来,基于家庭条件的允许、就业/深造压力等多种原因,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在校期间赴海外高校进行“沉浸式”学习,亲身感受国外大学的学术文化,以拓展视野,增强国际理解和竞争能力。但是还有很大部分未能走出国门的学生,也渴望接受国际领先的教育教学方式熏陶,这就需要大学为其创造在校国际化学习体验条件。国际化的校园文化和环境,不仅使学生有机会提前感受海外文化和氛围,为出国学习做好准备,也为受条件所限而未能出国留学的学生提供了接触和享受国际优质资源的平台。
作为新形势下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国际化校园文化的建设是适应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国际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国际化的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国际化水平、国际活跃度的集中反映。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包括资源、人员、管理等要素,如表1 所示。
表1 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要素
国际化的校园物质文化,是国际化校园文化水平的外在标志,它不仅作为实体存在,而且传递着一定的审美意向和价值目标,主要包括各种教学/科研设施、图书馆藏书、物质资料以及校园环境等。所谓的“筑巢引凤”,“巢”是前期吸引国际优质资源的前提和基础,以及后期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如为吸引国际教师长期在校任教,或扩大留学生规模等,需要配套的专家公寓、留学生宿舍、讨论室、网络等生活、工作场地和设施;为照顾到部分国际人士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可能需要健身房、清真餐厅等。这些都是国际化校园在物质层面的建设范畴。
国际化的校园精神文化,作为深层次的“隐性”文化,它是国际化校园文化的关键和灵魂,是被师生所认可并遵循的共同的国际化发展观念、思想意识和价值观。世界上越开放、国际化水平越高的大学,其国际化的精神文化越深刻,甚至已经成为一种自发的气质而“融化到血液里,体现在行为中”。但是不可否认,由于师生的来源构成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发展需求不同,所以其国际化发展意识和观念也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态。这也是我国大部分高校需要不断引导和持续推进的地方。
国际化的校园行为文化,主要包括师生员工在国际化理念的导向下,所表现出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行为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教风和学风。国际化的校园行为文化一方面受支撑它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的影响和支配,同时也受社会大文化、大环境的影响。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教学与科研上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已经不是偶发现象,教师交流互访、学生交换学习、联合科研合作等行为实践,已经成为高校国际化发展所认同的具体行为表现。
国际化的校园制度文化,主要包括学校针对国际化发展制定的战略规划、规章制度等,它是各项国际化活动开展的保障和准则。众多知名高校都非常重视制度文化在推进大学国际化中的作用。如耶鲁大学先后制定的《耶鲁国际化:2005 -2008 战略框架》[3]和《国际化框架——耶鲁议程2009 -2012》[4],都积极推进组织机构和人事制度的改革,以设立理事会、增设副院长、成立研究中心等形式保障国际化战略的推行。近年来,我国很多高校也相继制定和出台国际化发展战略与规划,将国际化建设成效纳入院系考核范围,将支持教师出国交流、举办国际会议等形成制度化文件,以制度建设推进和保障国际化发展。
国际化的校园文化,一方面,是大学在开放办学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特有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主动加强设计和培育,助推国际化校园文化的快速建立。近年来,在学校和师生自身国际化发展需求以及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外因双重驱动下,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日渐厚实,必要性也日益凸出。在长期的国际化教育实践中,我们逐渐总结出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的“二三三”策略,即以“改善两个环境”为支撑,推动“实现三层联动”和“构建三个平台”。
发展环境主要涉及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在硬环境方面,众多高校,尤其是北京高校受空间地理位置所限,可扩展的空间和范围很小,在硬件环境建设方面受到很大限制,但是也应因势而为,在现有建筑和设施基础上,尽量考虑和添置国际化的元素,如增加图书馆英文藏书,增设校园英文标识,加强网络环境建设等,提升物质设施的文化蕴涵,增强国际化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软环境方面,通过建设和完善国际化的机制体制、政策规划、文化氛围等,全面提升学生、教师、科研、管理等各类人员的国际化观念和意识;通过搭建交流平台、增设项目等途径,支持和鼓励师生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提升师生的国际理解态度和国际交流能力。
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涉及到学校、院系、师生三个层面,各个层面应该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只有各个层面协同联动,建设成效才能显著。在学校层面,要加强顶层设计,整合资源,为总体建设开拓局面,研究并解决随着发展而出现的问题,充分发挥咨询服务和引导作用;院系要结合自身学科专业特点和优势,谋划自身发展路径,力求形成特色鲜明的学院国际化文化建设模式;师生个人是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的主群体,应有意识地提升自身国际化发展理念,加强国际交流的主动性,积极投身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具体实践中。
一是搭建国际化的教、学、科研平台,促进师生形成国际化的行为模式,提升国际交流水平,繁荣校园内国际化氛围。推动教学手段和方式的国际化及课程内容的国际化,如加强慕课网络教学建设,增加英文原版教材的使用,增设国际性问题研究课程等;拓展国际化学生项目,为学生赴海外交换学习、参加国际竞赛、实验室研修等提供平台,强化学生海外经历拓展;设立联合科研计划或成立联合研究中心,推动研究成员的国际化、科研成果发表与应用的国际化等。二是打造国际性的学术与文化交流平台,以此为“窗口”进行校园推广。依托自身学科专业优势,设计和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品牌活动或竞赛,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主办的iGEM 国际遗传工程的机器设计竞赛,已经成为国际上合成生物学领域的顶级大学生科技赛事,每年吸引众多国家的队伍参赛和国际顶级刊物的报道,无形中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校园推广形式;利用校园内现有的国际资源,如留学生资源、海外知名学者资源等,举办国际文化节、大师面对面等活动,加强中外文化及学术的融合与交流。三是推进国际化的管理平台建设,为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服务支撑。建立分工协作,权责明晰的外事服务与管理整体机制,使之与日益发展的国际事务相匹配;通过开展系统性学习和培训等,提升相关人员的国际化服务和管理水平;加强信息管理,充分发挥校园门户网站作为网络传播的重要媒介作用,整合资源,设计和使用统一的视觉标识,加强面向世界的校园海外形象建立和展示。
[1]张彦.超越历史与自发,提升校园文化育人功能[J].中国高等教育,2005(19):25.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Z].2010.
[3]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Yale:2005 -2008[Z]. The Emerging Framework,2005.
[4]INTERNATIONAL FRAMEWORK,Yale’s Agenda for 2009 through 2012[Z].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