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万“新公民”:边缘教育者的绝地呐喊

2015-01-24 01:34王小波
新校长 2015年10期
关键词:子弟学校公民计划

文 / 王小波

“新公民计划”的跨界意义:搭建起打工子弟学校老师之间的交流平台,促进老师的专业提升;扶持老师有效教学设想的实施,改善学生的学习;编撰全国流动儿童教育情况的报告,引起社会的更广泛关注;直接为打工子弟学校引资,改善学校环境。

由北师大老师研发的一套性教育课程进入了近20所学校,它们不是新锐、前沿的实验学校,而是边缘、落后的打工子弟学校。

性教育课程在中国一直都很难在学校开展,原因众所周知。去年,“新公民计划”小额教师基金项目的工作人员邀请15所学校的校长研讨是否愿意在学校开展性教育课程,最后竟然有11位校长同意,连工作人员都感到惊讶。“我们知道,这是因为我们与打工子弟学校多年的合作建立起了牢固的信任,他们相信我们。”“新公民计划”的总干事蔺兆星有些自豪地感慨道。

“内容孵化器”

之前“新公民计划”的主要工作是支持教师的发展,去年,他们觉得时机已到,可以增加一些对学校的内容支持,于是启动了“内容孵化器”功能,性教育课程就是首先孵化的项目。

他们寻找成熟的课程,获得授权,再联系学校去实施。性教育课程是一套完全成熟的课程,在青少年身上已经实践七八年了,但是一直无法推广到学校,而“新公民计划”拥有大量关系良好的学校资源,于是双方一拍即合。

“新公民计划”作为第三方公益组织,长期专注于教育,内容提供者和学校都信任该组织,这是“内容孵化器”能够成功运营的关键原因。

“这11所学校大概有10000名学生,他们未来可以获得每学期6次课,连续6年,一共72次课的性健康教育课程。我想这对他们认识自己的身体是非常有帮助的。”蔺兆星显得非常兴奋。

第二个孵化项目叫“嘉年华”,为孩子提供主题嘉年华活动,首先开发完成的活动是“阅读嘉年华”。

“阅读嘉年华”活动在周末开展,每次活动召集50个志愿者参与组织,200~300个孩子可以参加。在一个下午的时间里,通过13个阅读游戏,他们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提升阅读兴趣。“这些孩子可开心了,都跟校长要求以后继续参加活动,那些没能参加的孩子纷纷向校长抱怨。”蔺兆星说到这里显得异常兴奋,“那些校长说,他们都快被这些孩子烦死了,哈哈!”

“阅读嘉年华”的成功,让蔺兆星和他的同事很高兴,接下来他们还将陆续开发“科学嘉年华”、“健康嘉年华”等活动,他们希望让这些流动儿童也能享受到好玩、高质的游戏化学习课程。

2007年,南都公益基金会(后简称南都)成立“新公民计划”,实施以改善农民工子女(新公民)成长环境为宗旨的资助项目,后来南都战略转型,“新公民计划”独立出来。多年来,“新公民计划”的服务项目从支持新公民学校建设,到教师支持计划,再到“内容孵化器”,战略方向时有改变,但他们的初衷一直没有变。

教师支持计划

城市化带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带来日益严重的“城市病”:污浊的空气、拥挤不堪的交通、令人担忧的治安和高得离谱的房价……还有一个逃不开的话题——建设城市的2亿多农民工,以及由此出现的大量留守儿童和跟随父母进城的无数随迁子女(也称流动儿童)。据统计,全国留守儿童总数超过6000万,随迁子女超过3500万。

温家宝时期,国家针对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曾提出过“两为主”政策——以公办学校为主,以流入地政府为主。这项政策使得能入读公立学校的流动儿童的比例从30%左右提高到了90%,现在大约还有205万流动儿童没能进入公立学校,但恰恰是这205万边缘儿童面临的教育环境最恶劣,既无法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还得自己付费。205万并不是一个小数字,如果处理不好,对未来整个社会的负面影响肯定不小。

“新公民计划”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的,最初的“新公民计划”以支持新公民学校的建设为主要项目。他们和政府部门合作,把某所学校改造成新公民学校,招收农民工子弟,对每所学校投入200万元资金,支持学校的建设发展,最高峰的时候支持了11所,其中有5所职业学校。在这些学校中,银川的新公民学校是比较成功的,不仅“新公民计划”投入了200万,政府也投入了3000万,建设了一所全新的学校,吸引了当地50%的农民工子弟。当时“新公民计划”的目标是办100所高质量的新公民学校,愿望很好,实现很难,不管是在资金上还是在人力资源上,都陆续出现了问题。

当时他们内部讨论,要么就做一所特别好的学校,做成全国的典范;要么就降低单所投入规模,支持更多的学校。他们选择了后者,蔺兆星非常真诚地说:“现在我们支持了五六百所学校。”在支持方向上他们也进行了改变,通过不同的项目,比如教师支持项目、社工支持项目、社区发展支持项目等,来改善打工子弟的教育。特别是在教师支持上面,他们把这作为了工作的新重点。他们觉得支持老师的发展,既具有现实可操作性,又具有一对多(一个老师影响多个学生)辐射的重要作用。

教师支持计划是以小额教师基金项目为先导的综合性支持计划,包括新公民小额教师基金、教师成长基金、教师沙龙、教师年会等。

曾经发生的一件事,让蔺兆星更加坚定了支持教师的信念。有一年,一位入围教师奖的老师要接受面试,来的时候是丈夫陪着她一起来的,开始大家都赞叹他们的恩爱,后来才知道,因为面试地点在26楼,这位老师从来没有乘坐过电梯,害怕困在电梯里,所以才叫老公陪着她。“这群孩子的老师连电梯都没坐过,这是跟社会多么严重的分离啊!”蔺兆星声音有些低沉,“她又怎么能告诉孩子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虽然这位老师的教学能力还不错,但是她的视野实在是太狭隘了。”

北京金盏学校的邓文宇老师,最近几年比较全面地参与了教师支持计划,在跟她聊天的过程中,可以看得出她对“新公民计划”浓厚的情感。她说,教师支持计划让她圆了曾经的梦想,通过培训开阔了视野,跟名师接触让她获得了很多专业性的指导。她也是今年“第一届打工子弟学校教师年会”的十位“金粉笔奖”的获得者之一,“金粉笔奖”是“新公民计划”颁布的教师最高奖项。

邓文宇的老家在河北承德,2001年她在老家一所私立学校教语文,2004年来到北京,先后进入两所打工子弟学校工作,2010年她来到金盏学校。她与“新公民计划”结识,是在去金盏学校前不久,“新公民计划”到她原来的学校做“园丁奖”评选的宣传。到了金盏学校,和“新公民计划”接触多了,她也想试一试,尝试着申请了一项“给学生儿童节买礼物”的小额教师基金,没想到真批准了,最高限额还是800元。“以前过教师节,学生们都想着给老师送贺卡,买小礼物,我想我也应该在儿童节给孩子们买点什么。”事情过了这么久,邓文宇还是有点小激动,“后来小额基金拨下来,我给孩子们买了钢笔,他们可高兴了。”

后来邓文宇想做“阅读计划”,需要购置图书,通过小额教师基金,“阅读计划”很快就开展了起来,一做就是好几年,孩子们也有了机会阅读大量的书籍。

在《2015“新公民园丁奖”:行动案例集》里,我看到了语文、英语、美术、科学、体育、德育等各个学科的小额教师基金支持案例。据统计,2008至2014年,“新公民计划”共支持了14个城市200余所学校的1251人次老师开展了1251个小额项目,影响了76881个孩子。

在做了两年的小额教师基金项目后,他们发掘了另一个教师支持项目——教师成长基金。“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我们好像把打工子弟学校里面的优秀老师找到了!”蔺兆星有些得意,“主动来申请小额教师基金的老师们,首先有很积极的教育意识,因为申请者要写申请、执行、交报告,又不是大笔的资金,没有点教育想法的老师,是不会来折腾的。”在“新公民计划”内部,有一个保密的评价系统,通过评价系统,能识别出哪些教师做得好,哪些教师还有欠缺。教师成长基金就是针对这部分积极的老师,根据他们的教学能力,提供不同的培训信息,有兴趣的老师就来申请,项目组再给予他们每年不超过2000元的成长基金支持。

2000元似乎不多,但是很多机构对“新公民计划”常有优惠。蔺兆星忍不住介绍,前不久有一个组织请了一位非常好的教师讲亲子教育,“新公民计划”与对方联系,本来收3000元的培训费,最后只收了500元,所以,2000元还是可以带来很多培训机会的。

接受培训的教师还有一项义务,就是和没能去的教师们分享培训心得,这是“新公民计划”的另一个延伸项目——教师沙龙的一部分内容。教师沙龙以城市为单位,比如广州有教师参加了亲近母语的阅读培训,他们回来后,“新公民计划”的工作人员就会向广州那些申请了阅读类项目的教师发通知,让大家聚在一起分享交流经验,有时还会请一些嘉宾。沙龙的费用由“新公民计划”承担,以前沙龙的组织者,是在当地找的合作伙伴,现在他们打算派专员负责。

2008至2014年,“新公民计划”共支持了4个城市40余所学校的230位教师参与培训、沙龙学习,提升他们的教育水平。

邓文宇说,她刚送走了六年级的学生,新学期打算继续申请“阅读计划”,在一年级做绘本阅读。从邓文宇的言谈中我能感受到一个80后教师的教育热情,他们需要被承认和支持。打工子弟学校的教师获得的成长机会比其他学校的教师少了很多。当我问到对“新公民计划”在未来有什么期待时,邓文宇说,她还是希望有机会得到更多的专业指导,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技能。

据蔺兆星介绍,打工子弟学校里大部分教师的来源分这几类:年轻教师多是三线城市师范学校毕业的,一部分教师是被清退的代课教师,还有一部分是退休的教师。他们其实很需要专业技能的提升。

2015年5月,“新公民计划”在北京举行了第一届“全国打工子弟学校教师年会”。报名通道面向所有打工子弟学校的教师,最后来参加年会的300多位教师全部免费,而且对非北京教师还提供交通和住宿补贴。“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对他们进行鼓励,让他们能感受到社会的认可。”蔺兆星提到举办年会的初衷时十分感慨。

蔺兆星在“新公民计划”的5年多时间里,与同事们一起,为打工子弟的教育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事情——除了上述项目外,他们还支持了19个流动人口社区的流动儿童社区教育公益机构;发布了《中国流动儿童数据报告——2014》,梳理流动儿童教育领域现状;初步完成《中国流动儿童教育公益组织图谱》,联结起全国的公益机构。翻看蔺兆星的履历,一路走来,他都做着与社会底层、与教育相关的实事。

与“新公民计划”因缘际会

读本科和研究生的时候,蔺兆星的关注方向一直都是环保。一次农村调查对他触动很大。农村的污染性问题是因为不惜代价的经济发展带来的。当时,蔺兆星觉得只要解决了农民的生存问题,改善了生活条件,污染自然就没了。2003年毕业后,他去了一个以消除贫困为宗旨的国际性公益组织——“行动援助”,一个人负责26个村庄,从国际筹钱支持村庄的发展,改善村民的生活,比如帮农民引进养羊、种马铃薯、修建各种活动室、建设排水系统等项目。后来蔺兆星发现,这些事情或许能从一定程度上改变村民的生活条件,提高他们的经济收入,但是要真正改变他们的人生已不可能,根本上还是应该从教育出发。

因为一个机会,他到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负责创业教育项目,带领11人的团队帮助全国的职业学校学生学习创业技能。课程来自美国全球创业指导中心,他们培训老师,提供创业基金,组织创业大赛,让这些青少年能够了解创业、实践创业。“当时,我们11个人一年能实施项目到5万多学生身上,想想挺骄傲的。”但是,蔺兆星一直都对基础教育领域心有所牵,两年之后,“新公民计划”出现在了他的眼前,他觉得时机到了。

2009年,麦肯锡为南都制定了一个全新的战略规划,定位为“民间公益支持者”。“新公民计划”不再是核心项目,甚至并不符合新的战略定位,所以,它从南都独立出来,南都承诺每年给予一定的固定支持。蔺兆星就在这个时候来到了“新公民计划”。

蔺兆星喜欢旅游,但是爱好却有些“奇葩”,每到一个地方,他最喜欢去菜市场逛,去大街小巷走,坐在街边和当地人聊天。“我很喜欢和所谓的最草根人群接触,去了解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想法,他们的痛处往往是这个社会最痛的地方。”蔺兆星说得很认真,“跟他们聊天,你能体会到这个社会最不公平的地方在哪里,做得最不好的事情是哪些,然后,我会想,我是否能做一些事情,让社会变得更好一点。”

性格与追求使然,蔺兆星与“新公民计划”因缘际会,听着蔺兆星阐述未来的战略,看得出来他对这份事业是由衷热爱。“未来我们的战略很简单,一方面继续专注于教师等教育行动者的支持,形成更大规模的优势;另一方面我们积极地寻找并支持有知识、有内容的课程进入学校,也就是‘内容孵化器’,比如我们正在洽谈的创业教育和艺术教育,就是准备要孵化的项目。”

说到“内容孵化器”,蔺兆星的激动溢于言表,他说现在项目组一年能支持两三个项目,如果运作得好,以后一年可以支持5个,3年之后就有10个这样的项目,10个有专业内容的机构提供系统性的课程,这对于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们的未来将会是多么大的帮助啊!

对于未来的宏观规划,蔺兆星说,全国大概有3500所打工子弟学校,“新公民计划”希望项目能覆盖到1000所学校,影响1/3的流动儿童。

猜你喜欢
子弟学校公民计划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三线建设时期的子弟教育需求与师资供给
暑假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Learn to Make a Holiday Plan学做假期计划
农民工子弟学校教师学习存在问题与自我导向学习策略
十二公民
公民选举权的平等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