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一冰,田朝阳, 陈晶晶
郑元勋《园冶•题词》中说:“园有异宜,无成法,不可得而传也”[1],中国传统园林“有法无式”似为定论。难道中国园林真的无法可依、无式可循吗?孟兆祯院士经过多年研究探索,提出中国园林设计程序的“理法”,并指出了“中国传统园林设计从无法到有法,从一法到众法,又以一法而贯众法”的论断,打破了中国传统园林“有法无式”的神话[2]。孟老的博士生王欣、薛晓飞、张晓燕、秦岩、巍菲宇、何佳等分别就中国传统园林中的种植、设计程序、廊、建筑、叠山、空间形态等提出了相应的设计“理法”。李雄教授提出了西方古典园林结构的三种“理法”[3]。田朝阳先生基于东方神化的三种模式,提出了中国传统园林的三种结构模式,并详细论证了池山模式[4]。
关于园林的整体结构“理法”,西方园林总结出28种模式(或风格),并绘出了模式图[5],操作性强,易于掌握;关于中国传统园林整体空间构图依然属未解之谜,使中国园林不易传承。作者拟从时间设计的视角探索其中的奥秘,揭示其中的“理法”。
视线是对空间的感知,动线是对时间的度量。只有当视线和动线均被认知,且相互分离时,时空才能分离,运动成为必然,时间产生了。如果二线合一,时空合一,运动没有必要,时间不会产生。曲线、折线是实现时间设计的必须线形。
何佳在对中国传统园林构成分析中提出圆明园属于平地造园,其空间构成形式多样[6],并将圆明三园之圆明园的构成划分了 20个分区,作者根据何佳的分区,先按圆明三园景区和景点名来作为研究对象,对界定不明显的按照山水围合的空间范围中占比重最大的景点名作为研究对象,选取 35个中国古典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的案例作为研究对象,包括北方园林(圆明园福海景区、汇芳书院、濂溪乐处、万方安和、鸿慈永祜、日天琳宇、武陵春色、水木明瑟、正大光明、澹泊宁静、后湖景观、思永斋、海岳开襟、凤麟洲、鉴碧亭、畅和堂、含经堂、卧云轩、澄心堂、颐和园谐趣园、避暑山庄如意洲、山近轩、玉岑精舍、秀起堂)、南方园林(拙政园、留园、狮子林、网师园、退思园、沧浪亭、个园、寄畅园、艺圃、万景山庄、环秀山庄),对其整体空间构图进行调查。调查项目包括复合形空间、中心水面、占角建筑、池岛结构和复合路径五项手法,它们是实现时间设计的空间构图途径。调查结果表明,中国传统园林中复合形空间和复合路径的比例是100%,中心水面占80%,占角建筑(假山)占86%,池岛结构占54%(图1)。
综上所述,几乎所有的传统园林都由复合形空间构成,它是中国传统园林的共性之所在;中心水面和占角建筑(假山)也具有广泛的存在性;而池岛结构受到中心必须有水面这个因素的制约,在整体调查中比例相对较低,但是,纵观历史长河,从汉代的太液池到清代的颐和园,圆明园,甚至明清时期的江南私家园林,也频繁出现,特别是在大型集锦式皇家园林圆明园中,池岛结构更是随处可见;最后,复合路径也几乎出现在所有的传统园林中。
图1 中国传统园林中五种“理法”的比例分布
鉴于五种手法广泛存在于中国园林,促成了中国传统园林的时间设计,可作为实现时间设计的“理法”。
1.复合形空间
西方传统的建筑空间与园林空间边界是由简单形构成的简单空间,站在其中的任一点都能把整个空间看全。相反,中国传统建筑与园林空间的复合空间中,站在其中的任一点都不能把整个空间看全(图 2)。复合空间决定了运动的必要性[7]。由此,实现了空间中的时间设计。
图2 中国传统园林中群体建筑、路径、水体构成的复合形和复合空间(作者根据资料自绘)
2.中心水域
中国古典园林几乎都有中心水面,特别是小型园林(图3)。对于复合空间而言,只有站在中心才能看到尽可能多的空间,中心水面使人无法占据中心,看到更多的空间。另外,由于中心水面的存在,看得见对面又不能直接到达彼岸,即视线通透而动线隔绝,迫使人们沿着周边的路径运动,延长了动线,实现了时间设计的目的——“小中见大”。
图3 中国传统园林中心水域(作者根据资料自绘)
3.占角建筑(假山)
在中国传统园林中,每个园子都有一个或多个建筑(假山)位于内凸角的位置,或由于建筑(假山)的存在而形成内凸角(图4)。我们称这类建筑为占角建筑(假山),如谐趣园的澄爽斋、涵远堂、知春亭、引镜、饮绿,退思园的闹红一舸、水香榭、退思草堂、眠云亭,留园中部的闻木犀香阁、明瑟楼、濠濮亭,网师园的灌缨水阁、月到风来亭、竹外一枝轩、小竹丛桂轩,拙政园中部的香洲、倚玉轩、松树亭等。
图4 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占角建筑(作者根据资料自绘)
按照传统的理解,这类建筑往往是视点、焦点或“景点”。我们认为占角建筑的深层意义在于,由于特殊的边角位置,使得动线与视线在边界相互分离,它们隐藏了视线而连接着动线,产生神秘莫测的空间感受。西方也有园林建筑,但是从未有过占角建筑。
4.池岛结构
传统园林中常有的一池三山(图5),实际上是“一池三岛”,“岛”是被隔离的陆地,人是上不去的,即隔断了动线。同时,由于位于中心的位置,它们也隔断了视线。因此,“一池三岛”是有效的时间设计的绝妙“理法”,可以产生更多神秘莫测的未知空间,促使人们运动。西方园林中岛的历史很短,而且没有三岛的记录,同时缺乏时间设计的基本要素——复合空间。
图5 中国传统园林中的池岛结构(作者根据资料自绘)
5.循环复合路径
中国古典园林几乎每个园子都有一条或多条循环的由曲线、折线、直线构成的复合线组成的路径,或在中心区域,或在水边蜿蜒,或沿周边的建筑、廊分布,或三者全有,且几条路径时有交叉。我们将这种由复合线组成的多重循环路径称为循环复合路径(图6)。复合线构成的复合路径产生“移步异景”、“曲径通幽”、“循环往复”的时空体验。西方路径、轴线全为直线,缺乏时间的感知。
图6 中国传统园林多重、循环的复合路径(作者根据资料自绘)
五种“理法”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第一条复合形空间,是中国传统园林实现时空设计的基础,可独立完成时间设计;没有复合形,其他几点的意义大打折扣。第一条的复合形中阴阳角直接为第三条占角建筑和第五条复合形路径提供了存在的位置和意义。第二条的中心水面使第五条的边缘路径成为必然,并为第四条的“池岛”结构提供了可能。在缺失第一条的情况下,第四条池岛结构,也能独立完成时空一体化。第五条的不规则路径又使第四条的“池岛”结构富有意义。
根据上述中国传统园林时空设计的 5点构图“理法”,将其抽象、简化为图式语言(图7),作为时空设计的基本空间图式,通过要素转换、尺度推移、角度旋转和形态调整等,便于实现古典园林时空设计目标的现代化。
1.时间设计“理法”的简化图示表达
为了将时空设计的机制简化图示表达,将所有由直线、曲线和折线构成的复合线,简化为直线。同时,将包含多个空间的复合空间简化为两个空间,即一个内凸的角;将多环循环复合路径简化为一条循环的路径;将一池三岛的池山结构简化为一池一岛;将多个占角建筑(物体)简化为一个站角建筑(物体)。
图7 时空设计机制的基本空间单元图式(作者自绘)
2.时间设计“理法”的现代化途径
表1 园林要素转换
在对基本空间图式表达的基础上,可根据需要对各种园林要素的种类进行转换(表1)、尺度进行缩放、角度进行旋转、边界进行微调、材料和色彩进行变化。不变的是中国传统园林的精髓——包含时间的空间特征。
博尔赫斯说过,把空间与时间相提并论有失恭敬,时间有优先于空间的等级秩序,激动人心的空间经验必然来自某种时间范畴内的特定空间[8]。证明时间美学高于空间美学的意义。
“曲径通幽”、“移步异景”、“无往而不复”的动态时间设计是中国传统园林区别于“一览无余”的西方古典园林静止空间设计的最迷人的显著特质,即通过空间的设计实现了时间的设计,实现了空间与时间的互换。因此,时间设计是蕴含在中国传统园林空间深层的特质,是中国传统园林设计方法的特质和精髓,也是高于西方传统园林设计方法的独到之处,值得传承和发扬。总之,在中国传统园林中蕴含着无穷的魅力,有待我们解密。
[1] 园冶图说[M]. (明)计成,赵农,注译. 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19.
[2] 孟兆祯. 园衍[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17.
[3] 李雄. 园林植物景观的空间意象与结构解析研究[D].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6.
[4] 苏芳,张凌,田朝阳. 解读“一池三山”:兼论传统空间文化品质与时代意义[J]. 西北林学院学报,2014,29(1): 228-233.
[5] 田朝阳. 基于神话传说的中西方古典园林结构“法式”探讨[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2,28(12):48-50.
[6] 何佳. 中国传统园林构成研究[D].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7.
[7] 田朝阳. 基于线形分析的东西方园林解读[J]. 中国园林,2015,31(1):94-100.
[8] 董豫赣. 触类旁通 化境八章(六)[J]. 时代建筑, 2009, 26(3):11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