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涛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新疆昌吉 831100)
规模猪场猪瘟的流行病学及预防措施
蔡 涛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新疆昌吉 831100)
猪瘟俗称“烂肠瘟”,具有高度传染性,严重威胁养猪生产的主要传染病之一。急性型呈败血性变化,表现实质器官出血,坏死和梗死;慢性型呈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后期常有副伤寒及巴氏杆菌病继发。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或接触污染的媒介物而发病。消化道、鼻腔黏膜和破裂的皮肤均是感染途径。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以春夏多雨季节为多。
猪瘟的分布仍是世界性的,多数国家和地区仍有该病的流行。但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都采取措施,成功的净化了该病。在我国控制猪瘟仍采取各年龄段猪进行猪瘟疫苗免疫的最常规最有效的手段预防。
1.1 形态结构
猪瘟病毒(CSFV)属黄病毒科瘟病毒属成员,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40~50 nm,核衣科为20面体对称,有囊膜,基因组为单股线状RNA病毒,长约12.3 kb,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的基因组序列有高度同源性,抗原关系密切;最早测定CSFV序列的是Meyers(1989)和Moormann(1990)等人,他们分别对Alfort株与Brescia株进行分子克隆和全序列测定。到目前为止,仅有一个血清型,病毒分布于血液和各种组织脏器。CSFV与BVDV即有抗原交叉性也有交叉保护作用。
1.2 培养特性
CSFV可在非猪细胞中复制,但最常用的是猪肾细胞。病毒在孢浆内复制,不引起细胞病变。病毒感染后5~6 h,第一代病毒从细胞中释放出来,在一个生长周期后,病毒滴度在感染后15h内呈指数增长,随后的数天继续以高水平生长。HCV能够持续存在于细胞培养物中。
1.3 理化特性
CSFV对环境的抵抗力不强,但存活的时间部分取决于含毒的介质。不同毒株对热和pH的稳定变化也有相应的变化,一般温度越高,灭活越快。细胞培养液在6℃10 min可灭活,而在血液中,68 ℃30 min不失去感染性。CSFV在pH5~10相当稳定。pH低于5时,灭活速度取决于温度。对乙醚、氯仿等有机溶剂敏感。对消毒剂,目前认为2%的氢氧化钠是最适用的。在猪肉和猪肉制品中可保存感染性达数月。
猪是唯一的自然宿主,不同品种、年龄、性别的猪均可感染发病,其他动物均有抵抗力。病猪和带毒猪是该病的最主要的传染源,易感猪与病猪的直接接触是病毒传播的主要方式。感染猪在发病前以及整个发病期间持续排毒。慢性感染猪也是重要的潜在传染源,其从感染到死亡都连续排毒或间歇排毒。先天性持续感染是CSFV目前最重要的流行病学,特别是以弱毒株为主流行的地区。猪群引进外观健康的感染猪是猪瘟爆发最常见的原因。自然条件下感染途径是口鼻腔,间或也可通过结膜,生殖道黏膜或皮肤擦伤进入。人和其他动物也可机械传播CSFV。实验证实HCV也可通过空气传播。CSFV能够在野猪群中形成感染循环,是对养猪业的严重威胁。
3.1 流行范围
根据国内某监察所猪瘟参考实验室对国内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我国猪瘟野毒的平均带毒比出现平稳下降趋势。发病率、死亡率降低,并且多呈散发流行,临床症状减轻,病势较缓和,潜伏期及病程相比以前有所延长。在临床上也多以隐性的形式出现。
3.2 免疫耐受与持续感染
在通常情况下感染猪外表健康,但任何可将病毒通过垂直传播和直接接触而传给仔猪和其他猪,成为当前最危险的传染源之一。哺乳仔猪和中小猪的死亡率较高,成年猪表现较轻的临床症状或耐过而隐性带毒猪,先天性感染或持续感染带毒将会对猪的免疫系统造成干扰,造成免疫反应低下或失去免疫功能。
3.3 猪瘟流行的“三多”现象
一多:初生到2个月龄的仔猪发病死亡多;二多:怀孕母猪流产、产死胎、木乃伊等繁殖障碍的病例多;三多:非典型症状,病势缓和,散发性病例多。
3.4 混合感染
由于猪瘟病毒的持续感染,仔猪先生性免疫耐受力低下,免疫功能降低,往往造成猪瘟与其他细菌病混合感染,从而增加防疫和治疗难度。
体温升高达40℃~42℃,持久不退。食欲减退或停食,精神沉郁,伏卧喜睡、寒战、挤卧一堆或钻草窝。站立行走拱背弯腰,四肢无力,行动迟缓,摇摆不稳,眼结膜发红,有脓性分泌物,先便秘,后腹泻。耳根、腹部、四肢内侧等处有指压不褪色的紫红色出血点。
急性病猪由于突然死亡,剖检常无显著病理变化,或仅可看到黏膜充血或小点出血,肾小点出血,淋巴结轻度肿胀。亚急性的剖检多是出血性病变。眼角有脓样分泌物;肛门处附有粪便;皮肤苍白色,上有大小不同的出血点和斑点;口腔黏膜有出血点,有时可见溃疡,上附灰白色或黄色假膜;胃出血性炎症;回盲瓣和结肠上段部分出血坏死或有纽扣状溃疡,直肠黏膜有出血点,有时有溃疡;全身淋巴结边缘出血,切面呈大理石状;胆囊黏膜有出血点及溃疡;脾脏边缘有红色针尖状出血点,有时有楔状梗死;心脏内外膜、喉、膀胱有小点出血;肾脏苍白色,并有小点出血。慢性的除具有急性、亚急性的病变外,最显著的是大肠黏膜特别在回盲瓣附近有纽扣状溃疡。
6.1 引种检疫不严,带入隐性感染的种群
据涂长春研究员的调查发现,50%的猪场发生猪瘟疫情都是由购入的后备种猪和仔猪发病而引发的。这是因为引种检疫不严,引入了隐性感染的猪只,带入了传染源所造成的。
6.2 生猪及其产品流通频繁,促进了疫病的发生与流行
随着经济全球化,自由贸易增多,生猪及其产品在世界及全国范围流动加快,加之检疫不严,执法不力,猪贩子与小商贩私自屠宰加工猪肉产品,甚至病死猪的产品等,造成猪瘟的流行与扩散。
6.3 疫苗质量不高,产品不稳定
用C株弱毒生产的疫苗,欧洲规定免疫剂量肌注为400 RID(兔体反应量),而我国规定的免疫剂量为150 RID。由于免疫剂量不够,不足以切断亚临感染引起的恶性循环。
猪瘟病毒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有抗原性和血清学关系,两者的同源性很高。生产厂家使用牛睾丸原代细胞生产猪瘟弱毒细胞疫苗,各批苗之间的差异悬殊;生产中使用小牛血清有时造成污染,用这样的猪瘟弱毒细胞苗给母猪免疫接种,可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病毒经胎盘传染给胎儿,造成仔猪的先天性感染,加大死亡率,这就是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干扰的结果。
6.4 疫苗保存与使用不当
猪瘟疫苗于零下15℃冷冻保存,有效期为1年,0℃~8℃冷暗干燥处保存为半年;8℃~25℃阴暗干燥处保存为10d。疫苗稀释后在15℃以下6 h用完,15℃~27℃下应在3h内用完,否则不能使用。疫苗从出厂经运输、保存到使用单位,各个环节很难保证疫苗要求的低温条件,致使疫苗效价降低,必然会影响到疫苗的免疫效果。
6.5 多联疫苗免疫效果不确实
猪用三联疫苗,其丹毒菌苗中含有吐温~80的成分,能干扰猪瘟疫苗的免疫;肺疫的血清型发生了变异,出现了温和型猪肺疫,用现在的猪肺疫菌苗免疫对目前流行的猪肺疫变异菌株保护力很低。
6.6 疫苗免疫程序不合理
血液中母源抗体的中和效价:仔猪3~15日龄时抗体滴度为1:64以上,保护率为100%;20日龄时抗体滴度降至1:32,保护率为75%,为临界线;30日龄时抗体滴度为1:16以下,无保护力。疫苗免疫一定要避免母源抗体的干扰,以25日龄和65日龄2次免疫为好。母猪妊娠期间不要接种猪瘟疫苗,对胎儿有致病作用。少数猪场,特别是农村养猪户不做抗体检测,凭经验注射疫苗,免疫程序不合理,由于母源抗体的干扰,常造成仔猪免疫的失败。
6.7 药物及其饲料添加剂的影响
实践证实,呋喃唑酮、卡那霉素、磺胺类药物、链霉素、新霉素、四环素、激素类药物等,对动物机体T、B淋巴细胞的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会影响病毒疫苗的免疫效果。用这些药物作饲料添加剂,会导致机体细胞减少,影响机体的免疫应答,降低免疫效果。严禁乱用抗生素或长期超剂量使用抗生素,特别是在注射疫苗期间要控制抗生素的使用,否则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
6.8 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影响
猪蓝耳病、圆环病毒2型感染,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肺炎支原体等疾病都能严重损害肺部巨噬细胞的免疫功能,引起T细胞和B细胞发生改变,造成机体免疫抑制,可干扰猪瘟疫苗的免疫应答,导致免疫失败。
6.9 营养因素
饲养管理不良,生物安全体系不健全,营养不足,缺乏物质基础,如缺乏维生素E、维生素A和微量元素锌、铁、硒等,能影响机体的抗体合成而降低免疫力,诱发猪瘟的发生。
7.1 初步诊断
典型猪瘟,一般可根据流行病学、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初步做出准确的诊断。
7.2 实验室检查
迟发型猪瘟和非典型性猪瘟,因临诊症状与病理变化存在很大差异,其确诊必须采用实验室诊断。目前常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有免疫荧光实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动物接种实验以及RT~PCR法。
8.1 做好日常预防工作
做好猪瘟的预防注射工作,是防止猪瘟发生的关键措施。每年采取定期注射和经常补针相结合的办法,用猪瘟免化弱毒冻干苗,稀释后大小猪一律肌肉注射1 ml。注射后第4 d即可产生免疫力,免疫期可达1年以上。选择适合本场的免疫程序。
8.2 实行自繁自养
若需要从外地购买猪种,运回后还须隔离饲养半个月左右,并进行疫苗注射,方可混群饲养。
8.3 加强集市管理和运输检疫
杜绝病猪在集市出售和收购、运输、传播疫病。生猪交易市场、猪库、屠宰场等猪只集中场所,特别应加强兽医卫生管理及检疫措施。
8.4 加强饲养管理措施
改善饲养管理,搞好圈舍、环境及管理用具的兽医卫生、消毒工作。建议猪场及时发现并弥补设计缺陷,加强海鸟、鼠类、猫、狗等动物的躯干与扑杀,通过培训教育强化饲养员的防疫意识,在猪场外周或场内四周种植林带,形成天然防护带。同时优化防疫细节、加强日常生产管理,在猪场内部形成一个良好的生物安全体系。
8.5 紧急防控措施
目前,尚无有效药物治疗猪瘟。早期诊断,及时采取措施,对控制和消灭猪瘟,减少经济损失有重要意义。
[1] 李连永.浅析猪瘟的临床症状与防治措施[J].中国畜禽种业,2010,(9):86-87.
[2] 杨百昌,张选朝,缑文昌,等.猪瘟免疫失败的原因分析[J].畜牧兽医杂志,2011,(5):63.
[3] 王仕凡.注射猪瘟疫苗应注意的事项[J].兽医导刊,2011,(S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