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好朋陈瑞爱,3贺东生
(1.广东大华农动物保健品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新兴 527400;2.农业部动物疫病防控生物技术与制品创制重点实验室,广东肇庆 526238;3.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642)
猪传染性免疫抑制性疾病及防控措施
刘好朋1,2陈瑞爱1,2,3贺东生2,3*
(1.广东大华农动物保健品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新兴 527400;2.农业部动物疫病防控生物技术与制品创制重点实验室,广东肇庆 526238;3.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642)
猪传染性免疫抑制病损伤猪免疫系统,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诱发、继发多种疾病,且多病共发下极难治疗,给养猪业带来巨大损失,如何科学、合理的认识、预防该病成为兽医工作者的工作重点之一。笔者根据临床经验和相关文献报道,综合多方面信息,系统阐述了猪传染性免疫治病的致病因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危害、防控措施等五个方面,旨在对该病进行详细的介绍,以期对该病的治疗、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猪传染性免疫抑制病 发病机理 临床表现 防控措施
近年来,随着养猪业的快速发展,疫病复杂化的趋势愈来愈烈,生产中单一因素致病状况少见,多病原、多因素致病则多见,猪免疫抑制病就是其中之一。该病是指由各种原因或致病因素引起的,机体免疫系统损伤、免疫应答功能紊乱、机体抵抗力下降而引发的疾病的总称[1],其致病因素很多,如,毒素、药物、营养、应激和病原微生物等[2]。猪传染性免疫抑制病是指传染性病原微生物作用于机体,导致机体免疫功能抑制的疫病。
1.1 病毒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流感病毒、猪圆环病毒Ⅱ型、猪瘟病毒、猪伪狂犬病毒、猪细小病毒、非洲猪瘟病毒等。
1.2 细菌
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猪沙门氏菌,猪大肠杆菌,猪附红细胞体,猪肺炎支原体等。
1.3 寄生虫
猪弓形体病等。
机体的免疫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部分,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是细胞免疫的关键组成,无论是其数量上减少还是功能上受损都副作用于机体的免疫功能。传染性免疫抑制病的发病机理是:免疫抑制性因素通过损伤免疫组织器官或影响免疫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活性、干扰抗原的传递、抑制或阻断免疫抗体的形成等途径减弱免疫细胞的免疫应答功能、降低免疫细胞递呈抗原的能力、引起淋巴细胞凋亡,导致免疫系统损伤,进而导致机体整体免疫力下降,机体出现免疫麻痹和免疫耐受,造成疫苗免疫失败,缺乏特异性免疫力,诱发多种病原混合感染与继发感染[3]。
免疫抑制病的临床症状复杂化、多元化明显,似乎无规律可循,但是,James A Roth和Elieen L Thacker在研究后发现,猪的免疫抑制病在临床上的表现为五个方面[4]:
3.1 低致病性微生物或弱毒疫苗引起疾病
免疫抑制使猪体对低致病性微生物或弱毒疫苗的易感性增强,原来的病原致病力与猪的抗感染能力之间的平衡被打破,猪易感染、易发病。
3.2 反复感染,疾病难以控制
免疫抑制状态下的发病猪病情容易反复。临床工作中若出现用药见效、药止则复发或治愈后短时间内复发的情况,应该考虑猪群中是否存在免疫抑制病或免疫抑制综合征。
3.3 不能充分对免疫接种做出应答
免疫应答机制有或被某种病原所操纵而抑制免疫抗体的产生。猪场免疫猪瘟细胞苗后发现抗体没有升高或升高缓慢,又给猪群接种了脾淋苗和组织苗结果依然一样,说明猪有免疫抑制问题。
3.4 同窝新生仔猪中不明原因的感染或死亡
仔猪如果不能通过母乳获得充足的母源抗体,被动免疫机制就不能充分建立并发挥保护作用,特别是当母猪自身处于免疫抑制状态时,不仅母乳中母源抗体水平低,而且还可可以将这种母体的免疫抑制传导给仔猪,影响仔猪健康。
3.5 猪群中同时发生多种疾病综合征
特别是生物安全体系不完善、卫生条件相对较差的猪场中,免疫抑制因素导致处于不同生理状态和环境状态的被感染猪群存在多种猪的疾病综合征,在一个猪场中常可同时在不同或同一个群体中发生与繁殖有关的综合征:呼吸系统综合征、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以及其他严重的混合感染等。
(1)损伤免疫系统,机体抗病力下降;可能还是形成僵猪的重要原因。
(2)处于免疫抑制状态下的猪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疫苗接种反应增强、副作用加大,或使免疫失败和对治疗无应答,如猪流感(SI)引起呼吸道疾病,蓝耳病(PRRS)引起繁殖与呼吸道器官的疾病,伪狂犬(PR)引起母猪的繁殖障碍,猪瘟(HC)引起各种猪群发病,同时也能造成母猪的繁殖障碍。
(3)免疫抑制病除了本身的直接危害之外,更为严重的是抑制免疫器官功能,不仅导致低致病性的病原体容易侵害机体引起多种疾病或者综合征,更能导致多种细菌和病毒的入侵,造成继发感染,特别是对仔猪和青年猪引起的继发症更为严重[5]。免疫抑制病毒和继发感染原引起的多重感染往往使疾病更为复杂,有时会造成新的综合征,例如仔猪断奶后呼吸道综合征,(4)新型传染性免疫抑制病的出现还使得一些传染性疾病的流行规律发生了改变,一些传染病的季节规律被打破,临床症状的年龄界线被打破,对临床诊断、治疗造成很大不便[6]。
猪免疫抑制病的防控应结合当前生猪疫病的防控现状、猪群状况以及临床实践,采取以下防控措施:
5.1 重视卫生消毒工作,切实做到严格消毒、有效消毒
消毒工作是猪场常规工作的重要项目之一,必须认真进行。平常要做到,生产区猪舍每周消毒1次,通道与排污沟每周消毒2次,人员与物品进入时消毒,猪舍周围环境每月清扫消毒1次,发生疫情时,产房每天消毒1次,保育舍每2d消毒1次,育肥舍每周消毒2次,外环境每周清扫消毒1次。应注意消毒剂的高效多样性,尽可能使用无免疫抑制作用的消毒药物,采用带猪喷雾消毒,做到消毒不留死角,消毒间隔时间不超过消毒药物的保护期;尽可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猪场内病原微生物的污染,减少或杜绝猪群继发性感染的发生。
5.2 优化免疫程序,选择合适的疫苗,在保证生物安全的前提下,实施合理、有效地免疫
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选用经国家批准通过GMP体系认证的厂家生产的安全、高效、优质的疫苗,根据猪场的具体情况做好整个猪群免疫抑制性疾病的预防感染,如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病、伪狂犬、副伤寒、链球菌病和大肠杆菌病等,配合效果良好的免疫调节剂、转移因子等提高免疫的质量。
5.3 减少应激因素
保证饲料的营养水平,尽可能地减少猪群的各种应激因素,杜绝饲喂发霉变质或含有真菌毒素的饲料。仔猪料宜选用膨化大豆和玉米,添加酸化剂和微生态制剂既可以提高其适口性,又锻炼其胃肠适应力,还能增强仔猪的免疫力;提高饲料中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的水平,保持饲料营养均衡;在饲料中添加如有机硒、黄芪多糖等免疫增强剂,每1000kg哺乳母猪饲料中添加100g支原净和2%肽轻松制剂可增强母猪免疫力;降低饲养密度,改善卫生状况;重视断奶、转群、注射等各种应激,有口服苗的,如仔猪副伤寒、猪肺疫尽量用口服苗,减少注射应激。
5.4 降低激发感染
猪蓝耳病和猪圆环病毒病感染的危害更多的是体现在感染猪群的继发感染,建立完善的药物预防方案,适当的药物控制猪群的细菌性继发感染。在猪生长的各阶段,根据需要按预防量适当在饲料中添加一些抗菌的药物如妙立素、中威氟特、威普健、莫维欣、维安等以防治猪群的细菌如肺炎支原体、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沙门氏菌、巴氏杆菌、附红细胞体等继发性感染;提高饲料的质量和断奶猪的采食量,给仔猪饲喂湿料或粥料,保证仔猪充足的饮水,以提高猪群对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从而降低继发感染的发生。
5.5 建立健全疫病监测制度
为有效的监测疫病,必须定期对猪群进行病原学、血清学调查。每季度对猪群进行1次免疫抗体监测,每半年进行1次病原体检查,重点监测猪瘟、口蹄疫、蓝耳病、伪狂犬病、圆环病毒Ⅱ型及猪流感感染等。根据病原学、血清学检测结果,阶段性地投以机体抗病能力的增强剂,必要时,可配合瘟毒金方、阿莫西林等药物以控制其他敏感病原体所引起的继发或并发感染,保护机体黏膜及免疫细胞的完整从而将损失最小化;对各个阶段猪群中的PRRSV进行检测,一季度一次,若连续四次抗体阳性率无显著变化,则表明该病在猪场是稳定的;根据监测结果,采取淘汰阳性种猪、人工授精、早期隔离断奶、早期药物预防等措施等措施逐步净化种猪群。
5.6 改良、优化管理策略
(1)规模化猪场应彻底实现自繁自养和养猪生产各阶段的全进全出,避免将不同日龄的猪混养,从而减少和降低猪群之间蓝耳病、圆环病等的接触感染机会,尽可能地降低猪群的感染率。
(2)控制好其他疫病在猪蓝耳病和猪圆环病毒病感染猪场的发病情况;猪场应作好猪瘟、伪狂犬病和细小病毒的控制,尤其是要把猪瘟控制好,否则会造成猪群的高死亡率;同时,应竭力推行净化猪群猪气喘病,以减轻猪肺炎支原体对肺脏的侵害,从而提高猪群肺脏对呼吸道病原体感染的抵抗力。
(3)避免近亲繁殖,杜绝或减少遗传性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发生,引进种猪或精液时应严格检疫,防止在引进优良品种的同时带入自家猪场原本没有的疾病,尽量做到全进全出,降低交叉感染的几率。
(4)根据自家猪场的具体情况建立一整套药物预防、保健方案,在现有的生产条件下,对分娩前后的母猪用药及对处于初生、断奶、转群、换料、免疫接种、运输等关键环节的猪群用药是非常必要的。
综上所述,猪传染性免疫抑制病的发生、发展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在实际生产中,诸多因素可以增强猪群应激反应、引起激发感染等,且各种因素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它们往往相互影响、相互关联,从而使各种疾病的表现变得非常复杂,给诊断、治疗等带来严重困难。生产中,只有全面了解、掌握各种疾病的发病规律和特点,结合猪场特色适用的管理措施,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采取有效的药物保健措施,增强动物体质,提高免疫力,从管理、饲养等各方面减少疫病的发生,才能从根本上预防、控制疾病,保证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1] 侯志高,申颖,李言进.引起猪免疫抑制病的因素及防治措施[J].当代畜牧,2006,(11):16-18.
[2] 周海云.猪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原因、危害及防控措施[J].中国畜牧兽医报,2013,(12):1-2.
[3] 林智勇.猪免疫抑制病的防控措施[J].福建畜牧兽医,2009,31 (3):58-59.
[4] 王苏云,夏春香,杨斌,等.猪免疫抑制病的病因与防控对策[J].猪病防控,2010,(5):40-42.
[5] 王海军.猪免疫抑制的成因危害及防控技术[J].湖北畜牧兽医,2012,(12):30-31.
[6] 付保铭.猪免疫抑制病诱导病因及防治技术[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12,(4):90-91.
刘好朋,男,山东潍坊人,硕士,研究方向为兽医传染病学,E-mail:lhp_DHN@163.com。
贺东生,男,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