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婧(陕西省榆林区榆阳区草原工作站)
牧草引种要点与紫花苜蓿栽培技术
文│宋婧(陕西省榆林区榆阳区草原工作站)
从2000年起,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依照国家退耕还林、草政策,家畜实行禁牧舍饲,天然草场的利用率很低,对人工种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来人工种草主要是以沙打旺、本地苜蓿和草木樨这三个多年不变的老品种。沙打旺、草木樨产量高、固沙效果好,但饲用品质不佳,本地苜蓿抗逆性、适应性强,但缺乏系统选育,产草量低。
为了解决榆阳区草种基地建设相对滞后,牧草品种原始老化,人工种草品种单一,优良草种短缺,市场上草种纯净度低、质量差、效益低的现状,必须开展优质牧草引种试验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实现牧草品种多元化。扩大优质高产牧草的种植面积,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及产值。从而增加养殖户及农民经济收入。并使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协调发展。
1.参试品种及试验设计。
(1)参试品种。具体参试的品种、名称、产地必须准确无误。以图纸的形式规划,种植时对号入种。
(2)试验田设计及主要方法。试验田在播种前进行机耕深翻(约25厘米)、整地、起垄等地面处理。所有参试品种水肥条件完全相同。试验均以小区种植方法进行。划分为若干个小区,每个小区分为若干畦(种植单位),每个品种占1畦,至少重复3~4个,其位置采用随机分配法。每个品种之间设有1米间隔带,中间设2米的过道。种植方法一般采用人工种植。如紫花苜蓿可设计株行距为20厘米×25厘米,可根据行距尺寸制作一个人工开沟工具。然后人工点播种植,下草种颗粒数一般6~10粒最佳。随即覆土镇压磨靶。种完浇水,以便早日发芽出苗。
2.参试品种的观察测定。
(1)观察记载的内容与方法。
一是物候期记载的内容及标准(以紫花苜蓿为例)。
播种期:实际播种日期,以日、月表示。出苗期:子叶或真叶出土后为出苗期。分枝期:主茎长出侧枝为分枝期。现蕾期:茎枝(包括主茎及分枝)出现花蕾的日期为现蕾期。开花期:植株开始开花的日期。结荚期:植株有荚果出现为结荚期。成熟期:种荚呈现该品种固有大小、颜色和硬度的日期。生育天数:从出苗至种子成熟日期。
二是物候期观测的主要方法。主要采取定株法与目测法相结合进行,以不漏测规定的任何一个物候期为原则,每隔3~4日观察记载一次,观察的时间和顺序都是固定的样方和植株。
目测法:在牧草田内选择有代表性的1平方米植株,进行目测估计,有20%进入某一物候期的日期为“始期”,80%进入某一物候期的日期为“盛期”。
定株法:在牧草田中选出有代表性的4个小区,小区长1米,宽2~3行。在每小区选出25株植株,4个小区共100株,用标记标出。后观察统计有多少株进入某一物候期,有20株进入某一物候期的日期为“始期”,80株进入某一物候期的日期为“盛期”。
(2)牧草经济性状的测定。
一是年产草量测定。苜蓿长到现蕾期至初花期刈割,随机取样4处,(测产不少于4个重复)每处3平方米,距地面4~6厘米割下,并立即称重即为鲜草产量。即为第一茬产量;以同样的方法,测其再生草产量,这样多次测定(大部分为4茬)的产量相加,即可得出年产草量。然后换算成亩产量(亩产量等于小区取样平均产量除以小区取样面积乘以666.7)。
二是植株高度测定。选10株有代表性的(除去个别发育不良而低矮的个体和特高的个体)植株,分别从地面量至其叶尖或花絮顶部,然后平均即得自然高度。根据不同目的可在各物候期测定或每10天测定一次。
三是分枝数的测定。根据不同的目的可在不同的物候期测定。一般取代表性的植株10株,连根拔起5~10厘米根即可。测定其分枝数平均之。
四是种子产量测定。选定样方6~10个,总面积6~10平方米,全部采集称重(当试验区有60%~70%的荚果变为黑褐色时可用镰刀收获,每个处理分别收割、晾晒、干燥后脱荚,进一步晾晒后,用风选机筛选后称重)。然后平均即的每平米的产籽量。再根据公式换算关系求得每亩的产籽量。
五是茎叶比例的测定。在测定产草量的同时取代表性草样200~500克,将茎、叶、花序分开,待分干后称重、计算占总量的百分比。花序可算为茎的部分。
六是根系测定。样地选取有代表性的植株10株,深挖1米以下,后测定主根直径、长短和侧根的个数,平均之。
七是营养成分测定。引进试验的品种根据要求刈割下随时送到榆林学院动科系饲料分析室进行测定。水分、粗蛋白、粗纤维、无氮浸出物、粗灰分、钙、磷等。
3.中试推广的效益测定。在进行试验田试验示范的1年后,可以根据初试和有关资料参考进行小面积中试推广,后逐步大面积推广。测定其产量。与本地紫花苜蓿形成效益分析对比。
4.试验结果与分析。根据所做工作,物候期变化、生物学特性、生产性能的测定、营养成分的测定、中试推广的效益对比,品种与品种互相对比、引进品种与本地紫花苜蓿对比以及有关参考文献等一系列指标进行详细分析得出最后结论。
5.结论。试验示范一般至少3年,通过引进品种田间试验、中试和示范推广,综合各方面资料,得出结论:筛选出适宜本地区气候特点和土壤类型推广种植的高产高质高效的优良牧草新品种。
1.把好播种关。播种在时间上必须把好,过早春寒冷空气袭击会将出苗冻死,过迟出苗迟会影响产草量。苜蓿种子萌发最佳的土壤温度是在10~25℃。最佳田间持水量为20%~22%。目前条播是种植上能保持一定的密度并达到全苗的主要播种方式,产草一般株行距可20厘米×25厘米,产种子可以30厘米×40厘米,播量1~1.5千克左右。播深一般1.5~2厘米,沙土可达3~4厘米,但基本原则是种在湿土上。根据墒情可以适当增减用量。现在我们在大面积规模种植上都采用大型机械也实际上也是条播。因而在山干旱地可水平沟种探埫。种在细土上、落在湿土中,即时踩压,随时破除土壤结皮,种植后条件具备5~8天后即开始出苗。注意做好查苗补苗,力足全苗。
2.把好施肥关。苜蓿生长量很大,它消耗的养分实际上比禾本科类作物要多,每生产500千克干苜蓿,需氮12.5千克、有效磷3.5千克、氧化钾7.5千克。但苜蓿的根瘤菌可直接固定空气中的氮素,所以苜蓿在根瘤菌充分活动之后,还能充实土壤含氮量,在播种时尚须施用一定的氮素肥料,苜蓿对磷肥的反应特别敏感,增施磷肥能增产1~2倍,而且可以改善品质(叶量增加,茎数增加,细根数增加,干物质中蛋白质、磷素增加)。
3.把好浇水关。一般苜蓿在孕蕾到开花之前是浇水的重要时期,另在每次刈割后必须浇水,浇水的次数和数量因牧草种类和浇水条件而定,一般浇水次数比刈割次数多2倍,最后在越冬前应浇水1次,以提高牧草的越冬率。
4.把好除草关。苜蓿是草,指的是它主要起饲草的作用,但杂草混生不仅掠夺水分、养分、影响产量,而且影响品质,特别是最终降低草产品的有效营养含量,所以应注意在封行前的中耕除草,做到早除勤除,宁早勿迟。否则因杂草扎根而影响幼苗正常生长。同时要注意中耕除草。清除毒草和每次刈割后的余草。
5.把好适时刈割关。不及时刈割是当前农民种草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种草的最终目的是通过饲喂家畜转化为更多的优质畜产品,因此,牧草的适时刈割至关重要。通常要兼顾收获牧草的产量和质量,豆科牧草第一次宜在现蕾至初花期(8%~10%)刈割。延迟刈割不但会降低饲草品质,而且会影响再生草产量。留茬高度一般4~6厘米,留茬过高会影响牧草产量,且所留残茬有碍新枝的生长和下次刈割;留茬太低会将根基部的幼芽割掉,减损分枝,影响生长速度。
6.把好适时收获、保叶增效关。根据曾经的试验研究,苜蓿生长量最大的时期是现蕾期(株高23~30厘米时)到始花期(50厘米以上)。而且从养分积累量看,始花期干物质中粗蛋白含量最多(22%),粗纤维最少(30%),此时苜蓿的根茎开始分化二茬嫰芽,对于草产品来说,始花期(10%~15%)是最佳的收获期。收获不当会降低饲草品质,而且会影响再生草产量。留茬不要超过5~8厘米,为防止落叶,应晴天露水干后收获,成行平摊地中,暴晒4~6小时,含水量即可降至40%左右,可以堆成蓬松小堆,使继续干燥在含水量7%以下,就可加工成草产品。现在,榆林市榆林区已有多种适宜农家使用的小型收割机和打捆机在生产上推广,效果不错,农民很受欢迎,规模化生产中可以使用。
7.把好病虫害防治关。一般来讲牧草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较强,病虫害的发生也较一般大田作物少,但绝不能疏忽。牧草的病虫害有细菌引起的,如苜蓿枯萎病,有真菌引起的,如苜蓿花叶病等。牧草的虫害有蝼蛄、地老虎、蝗虫、粘虫、蚜虫等。对牧草的病虫害,一般遵从“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应及时发现和防治,以防减产,保证质量。常用的方法有:对种子进行检疫,防止列为检疫对象的病虫害传播和蔓延。利用化学药剂直接消除病虫害,胃毒杀虫剂有杀虫眯,熏蒸剂有氯化钴,具有综合杀虫剂效果的有乐果、敌百虫等。施药剂时要注意牧草安全,选择适当的挤量和浓度,并选择无风晴朗的天气,炎热的中午不宜喷药,喷后要注意家畜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