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水肿病是断奶仔猪常见多发性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对养猪生产的危害越来越严重。目前,农村散养户对母猪产前的管理不够重视,对产后的仔猪护理不当,缺乏科学的食喂方法,导致该病不断发生,加上此病的治愈率不高、死亡快等特点,甚至有的农户对兽医技术员和饲料供应商缺乏信任,使我们对病猪的诊疗有一定的难度,普及科学养殖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只有在源头上实现了标准化、科学化的生产,加上饲养户防病治病意识的提高,才能更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动物疫病的发生。
本病是由一定的血清型的溶血性大肠杆菌产生的毒素引起的一种急性肠毒血症。多发于2~4周后的仔猪。发病率8%~20%。致死率高达85%以上。病猪以全身或局部麻痹、共济失调和眼睑水肿为主要特征。一旦发病,很难挽救,是养猪生产中重要的疑难病症之一。
1 病原体
本病的病原体为大肠杆菌,其血清型抗原结构比较复杂。主要组成为菌体抗原、鞭毛抗原和荚膜抗原。按照菌体抗原组成成分的差异,可分为若干血清型,再根据荚膜和鞭毛抗原组成分为若干亚型。迄今,已确定的大肠杆菌抗原有171种,虽然已知的血清型可达上万种之多,但致病性的大肠杆菌血清型数量却非常有限。
2 发病机理
致病菌及其毒素引起猪水肿病的致病性大肠杆菌主要是产类志贺毒素大肠杆菌等。致水肿大肠杆菌产生的水肿毒素是一种血管毒素,是一种热不稳定蛋白,能够引起典型的水肿病的神经症状和动脉管病变及脑水肿。
3 临床症状
3.1 最急型
发病突然,发病初期病猪食欲废绝,精神沉郁,共济失调,行走摇摆,很快倒地,四肢呈游泳状态。眼结膜高度充血,叫声嘶哑,脉搏加快,一般几小时内死亡。
3.2 急性型
病猪在眼睑、颈部、耳部、鼻部发生水肿,严重的引起全身水肿,可发展到共济失调、麻痹和倒卧,共济失调的猪通常表现为颤抖或痉挛跑动或四肢划水运动,肌肉震颤,不时抽动,似游泳状;体温一般不升高。
3.3 亚急性型
食欲废绝,精神沉郁,体温大多正常。眼睑、鼻、耳、下颌、颈部、胸腹部等水肿,其中耳朵水肿为最为明显。
4 病理变化
(1)病猪皮肤贫血苍白,有时发红。病变是胃壁、结肠肠系膜、眼睑和面部以及颌下淋巴结水肿。
(2)眼睑水肿,水肿液为无色透明的胶冻状。有时于颞部、下颌间、后颈、股前及腹股沟等皮下也能见到水肿。
(3)胃肠壁水肿,水肿主要发生在幽门附近的胃大弯部,严重的可扩展到食道和整个胃底部。少数病例水肿面积较小,仅有五分硬币大小或更小。
(4)结肠袢肠系膜呈透明胶冻样水肿,充满于肠袢间隙。全身淋巴充血水肿,有时还有出血,以肠系膜淋巴结的水肿为最严重。
(5)临床有神经症状的猪脑干部有脑软化灶,并且两侧对称发生倾向。软化灶呈灰黄色,切面上秒显凹陷。
5 流行病学
(1)传染源细菌多在带菌母猪和感染的仔猪肠道内存在,在一定条件下大量繁殖,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饲料、饮水和周围环境。
(2)易感动物主要发生于35~110日龄断奶前后的仔猪,有时小至数日龄,大至4月龄也偶有发生。体格健壮、生长快的仔猪最为常见。
(3)传播途径病菌通过粪便被排出体外,污染饲料、水和环境,通过消化道感染健康仔猪。
(4)流行特点该病病死率较高,呈地方性流行。一般只限于个别猪群,不广泛传播,有时散发。在猪群中发病率为10%~40%。春秋产仔季节发生较多,般每年1~5月为发病高峰期,以后逐渐减少。
6 治疗
采取抗菌消炎,解痛镇静,强心利尿等原则进行综合治疗。一旦发病应及时治疗,对病猪应隔离治疗,待病猪痊愈后观察两周再混圈,避免交叉感染。对病情较轻尚能采食的仔猪,给予药物拌料饲喂或兑水自饮。饲料中拌料可选阿莫西林粉和亚硒酸钠E粉连喂3d,1次/d。饮水可用2%的盐酸环丙沙星,必要时加少量盐泻药硫酸镁粉,以促使体内毒素的排出;对病情稍重不能采食的病猪,可选用庆大霉素、恩诺沙星等注射液进行肌肉注射,同时使用亚硒酸钠注射液,维生素B 1、B 12等辅助治疗,效果更佳;对重病猪,用5%的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加速尿注射液静注,同时肌肉注射维生素B1和维生素C注射液;对有神经症状的仔猪可先用盐酸氯丙嗪肌注,以起镇静作用。也可参考以下几种进行治疗;
(1)头孢噻呋钠,黄芪多糖按使用说明计量使用、强力水肿消注射液,0.5 ml/kg,肌注,每天 2 次,连用 2 ~3 d。
(2)5%恩诺沙星注射液,按10 ml/kg,肌注,每天 2 次,连用 2~3d。病重者用 5%葡萄糖盐水 300~500 ml,维生素 C10 ml,一次静注。
10%磺胺嘧啶钠 20 ml~40 ml,肌注或用 50%葡萄糖液 500 ml,红霉素50万~100 万IU,维生素 C300 mg,一次静注,2 次/ d,连用 3 d。
(3)硫酸钠或硫酸镁按1 g/kg,大黄末 6 g,拌料喂服;同时按用土霉素 40 mg/kg,口服,每天 1 次,连用 3 d。
(4)阿米加注射液按每 10 kg体重 2 ml,地塞米松 4 ml,亚硒酸钠 0.1~0.2 ml;肌注,2 次/d,连用 3 d。
7 防控措施
(1)加强仔猪断乳前后的饲养管理,适时补料。仔猪出生后10d起洒给少量颗粒料或膨化料,使仔猪从多乳少料逐渐过渡到少乳多料的过程。当天剩余的饲料应及时清理,更换饲料应逐步过渡,不宜突然更换。饲喂方式:少食多餐,不宜过饱。以减少胃肠应激,这是预防该病的关键措施。
(2)科学配制饲料。饲料中蛋白质和淀粉比例不宜过高,但也不能过低。及时补充微量元素硒和维生素E,适当添加土霉素,维生素B粉、钙制剂等,并增加青绿饲料。
(3)每批仔猪转入前和转出后,应把猪舍、门窗、墙壁、地面等用水冲干净,再用2.5%的氢氧化钠喷洒消毒,以喷湿为宜。母猪转入产仔舍前3d,用0.5%的高锰酸钾或者1∶600百毒杀喷洒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