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耕牛便血于夏秋季节多见,酷暑季节,忙于农作,剧烈的奴役,长期管理不善,饲料营养不佳等都可诱发或加重此病。文章在分析病因的基础上,介绍了综合防治措施,供读者参考和借鉴。
频用耕牛的地区,便血较为多见,是临床诊治难症之一。此症多夏秋之际,冬春季节少见。
1 病因分析
1.1 实热型便血
酷暑季节,忙于农作,剧烈的奴役,导致热毒蓄积肠胃,热盛迫使血妄行,导致经络受损,肠胃溢血,随粪便排出,由此可见便血。酷暑季节,久卧热地,导致热毒侵入肠胃,经络凝聚不散,血液归之脉络受阻,诱发便血。劳役过重,久饥久渴,饥饿失喂。遇到水即饮,遇草即吞,不小心吞入坚硬的料草,进入肠胃后划破肠胃内膜,导致溢血后顺肛门流出。饲喂霉变料草,导致毒素侵入肠胃,毒气弥漫肠胃,迫血于肠外,最终导致便血。
1.2 脾虚型便血
与长期管理不善相关,喂粮营养不佳,可诱发耕牛脾胃虚弱。根据中医理论,脾胃虚弱,可导致中气亏损,阳脾不全,进而摄血不足,易导致便血问题出现。
2 临床症状
实热型便血:发病较急,体温升高,呼吸急促,鼻镜干燥,口涎粘腻,口色赤红,脉象洪数,采食、反刍减少,贪饮,精神沉郁,尿短赤,排粪不畅,粪不成型,内带黏液,时有里急后重。继而食欲、反刍废绝,鼻镜开裂,精神萎靡,频频努责,时有疼痛呻吟,粪中带黏液和脓血,粪便稀软呈暗红色,气味腥臭。有的在领下伴发脓肿,发展较迅速。
气虚型便血:多因久病体虚,老龄瘦弱,或长期饲养失宜,劳役过度,致使脾胃虚弱,中气下陷,以致气不摄血,滋于胃肠而成。发病较缓,精神倦怠,四肢无力,毛焦肷吊,采食、反当日渐减少,粪便塘稀带血,多先便后血或血粪混下,重者可纯下血水,血色暗红,有时轻度腹痛,口色淡白,脉象迟细。日久气虚下陷者,可见肛门松弛或脱肛。
3 病理变化
剖检病畜可见肠胃内卡他性炎症或出血性炎症,炎症集中在皱胃和小肠后段。肠系膜淋巴结、肠孤立淋巴滤泡与淋巴集结增生,均呈“髓样肿胀”或“髓样变”。重症病例,消化道内含有血液。大肠直肠黏膜肥厚,见有出血性炎症,溃疡和坏死。肠内容物为褐色,有恶臭味,并带有肠黏膜碎片。肠道和其他器官的黏膜下有斑点状出血。感染区淋巴结肿胀。
4 诊断
作为常见普发病,根据典型症状——便血,基本可确诊。
5 治疗
有耕牛便血症状,加强护理措施的同时,建议采用中西结合辨证施治的方法,将病害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
5.1 西药疗法
首先,选择抗炎止血药物,静脉或肌肉注射。配合内服药物,注意前胃微生物区的变化,避免诊治不及时影响病情。其次,注意对症施治。预防酸中毒、机体脱水、心衰力竭等。根据往常用药经验,注射用葡萄糖生理盐水、复方氯化钠注射液、25%葡萄糖水溶液、安钠咖溶液、维生素C、3%~5%碳酸钠水溶液等,缓慢静脉注射,持续几小时后,症状有缓解趋向。此外,也可用蛋氨酸,肌肉注射,康复效果理想。
5.2 中药疗法
实热便血治则:清热化湿、解毒清肠。处方:苦参、地榆、槐花、茵陈各50g,青皮、厚朴、黄连各30g,甘草18g,水煎去渣,候温灌服。针后海、通关二穴,炎肿者加火针导引血水以利解毒。
气虚便血治则:健脾益气、引血归经。处方:熟地、炮附子、炙草、当归、白术、干姜、侧柏炭、灶心土各45 g,水煎去渣,候温灌服。针脾俞、后三里、百会、断血、后丹田、交巢等穴。
5.3 中西兽医结合治疗
中药以清肠止血,祛浊和营,疏风理气为治疗原则,用槐花散加减.方剂:炒槐花30 g,炒侧柏叶30 g,炒荆芥30 g,炒积壳30 g,黄连20 g,黄琴20g,共为末温水送服,每日1剂,连用3~4剂。西药以抗菌消炎止血为主,对脓性分泌物较多的呈下痢的病牛内服磺胺眯片2~3g,对商烧病牛可用青霉素400~800万单位。与氨基比林10~20 ml混合肌注,有出血症状的肌注安络血10~20ml。
6 预防
6.1 精心护理
所有感染病畜,加强饲养管理。期间,注意休息。改善饲草营养,饲喂鲜青草,或者柔软易消化的草料,禁止饲喂粗硬的饲草。改善饲养环境,更换软草铺垫。
6.2 科学防病
此病流行季节,及时药防,也不失为良策。中药草预防此病,可用清热解毒、收敛止血的草药。比如:竹叶、鱼腥草、龙芽草、凤尾草等等,都是常见且防便血高效的药物。随便采集上述草药5~6种,混合煎汁,经常性灌服。或者是将其捣碎,拌蜜灌服,康复效果较为理想。
6.3 预防应激
有可疑病例出现,及时隔离治疗,并安排专人进行看护。病牛待过的圈舍,及时清除粪便,集中堆积发酵。经清洁过的圈舍,使用高效消毒药剂,类似石灰水、草木灰、消毒威、消特灵等,进行圈舍彻底消毒,之后休息一段时间后,方可再次利用。
诊治无效的病死牛,选择偏远、远离水源的屠宰地,根据检疫相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屠宰场地、使用的工具等,都要使用消毒药剂进行彻底的消毒。经诊治痊愈的病畜,早期仍然安排专人看护,安排专人饲养,每天用等渗盐水饮用,同时注意合理使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