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母猪在分娩后所发生的瘫痪是养猪业中常见的病种,对母猪的繁殖能力以及仔猪的成活率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分析并探究了母猪产后瘫痪的引发因素,找出预防措施。
母猪产后瘫痪俗称为奶瘫,是母猪在分娩时产生的一种疾病。此病的临床表现为母猪产生昏迷,四肢运动能力逐渐下降等 [1]。而引发因素则为母猪处在营养不良状态中,饲料成分不足,体质削弱,致使母猪在生产之后出现血糖降低,从而引发瘫痪。就目前而言,伴随养猪业的不断完善以及发展,此病发生率较高,当母猪患有此病时,会对其生产能力以及养猪业造成严重的影响。
1 发病原因
1.1 饲养方法不当
圈舍的卫生较差,环境较为潮湿,没有对其进行充分的消毒,无光照,同时母猪缺少运动,或者天气因素等,以上因素均会使母猪的免疫能力降低,导致母猪在生产之后无血气,并发生瘫痪。
1.2 饲料
曾有研究指出,母猪骨骼中的钙以及磷为动态平衡,当饲料中的钙以及磷不充分时,其体中的元素也会逐渐减少,并会对自身的骨骼中将少数的钙以及磷进行抽离 [2]。因此母猪在生产之后的20h中,其泌乳量会达到一定程度,因此钙会从乳汁中流出,大大降低了血钙浓度,致使母猪产生急性低血钙症从而导致瘫痪。
与此同时,一旦精饲料含量过多,会使钙磷比例出现不均,致使出现瘫痪。此外,饲料成分较为单一也会引发瘫痪。因为谷类以及豆类的比例较大,同时上述两类中的磷成分均为植酸,并不容易被吸收,同时还会对钙吸收起到抑制作用。
而饲料中缺乏维生素A元素时,极易产生神经系统病变,骨骼会出现麻痹现象,尤其是后肢比较显著,而伴随病情严重程度的加深,会使母猪出现产后瘫痪现象 [3]。
1.3 繁殖因素
经产母猪在生产以及进行哺乳的过程中,因为产仔的数量过多,具有较强的泌乳能力,致使血钙、血糖较低,极易产生瘫痪。同时母猪在怀孕的过程中,伴随胎儿的生长以及羊水量的加大,对腹腔器官造成一定的压迫,对其胃肠消化以及吸收能力造成一定的影响。
1.4 疾病
如果母猪在生产后没有进行针对性护理,极易引发风湿性关节炎。此外,圈舍温度较低会使减少母猪的食欲,致使其消化功能减弱,从而加大了产后瘫痪的发生概率。
2 临床表现
母猪在发病的早期,会出现食欲消退,行动缓慢,后肢频繁更换以及泌乳量降低等现象,同时母猪的体力逐渐降低,从跛行开始直至瘫痪。少数母猪出现舔墙以及拱地等现象。伴随病情的发展程度,母猪会出现精神萎靡,四肢出现麻木,减少了排尿量,同时对外界无反应等现象。当母猪获得了及时治疗时,会痊愈,如果错失了最佳治疗时机,会产生肌肉萎缩现象,长时间卧地不起会产生褥疮。
3 防治方法
3.1 预防
应增强饲养管理,并对圈舍进行定时清扫,确保圈舍的干净,同时对饲养密度进行控制,定时通风,确保圈舍中具有充足的饮水。母猪在妊娠过程中应增加晒太阳的次数,每日在太阳下晒足3h,从而加强自身维生素D的合成。对具有发病史的母猪而言,应在生产前20d注射100ml葡萄球酸钙,每隔7d注射一次,从而对此病进行预防。
在整个妊娠的过程中,应确保饲料中的能量以及蛋白质等处在充足的状态,尤其是维生素D、钙、磷等应具有正确的比例 [4]。同时在平时生活中可以在饲料中家去骨粉或者贝壳粉。此外,应予以妊娠母猪一定量的青饲草。按照怀孕时间加入不同的饲料,确保母猪具有较为充足的营养,具有条件的养殖场可以喂养浓缩饲料。以此来提升母猪的繁殖率,从而加强母猪的泌乳量,提升仔猪的生存率。
3.2 治疗方法
当母猪发病之后,需要对其进行隔离治疗,并对其加强护理,在冬季应对其进行保暖,在夏季应对其进行降温,并适当降低应激现象的产生。对于产生后肢跛行,喜欢卧地的母猪而言,应在其饲料中加入骨粉以及钙片,确保饲料中的能量元素较为充足。同时每日应对母猪进行驱赶,使其增加运动量。
对于生产之后2~5d产生瘫痪的母猪而言,通常是因为在生产之后的血糖、血钙逐渐降低,使得大脑皮质产生异常现象,需要对其进行积极的治疗。在生产后20d出现瘫痪的母猪,应对其进行补钙,选择辅助治疗方法进行护理,并对仔猪断奶时间进行解决。
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母猪而言,可以选择100~200ml葡萄糖酸钙(10%)、20ml维生素C以及30ml复方水杨酸钠,对其进行静脉注射,1次/d,连续使用3d之后间隔2d再次使用。对病程时间较长的母猪来说,应对其采用500~1500ml葡萄糖酸钙灌肠,随后再通过50~100ml葡萄糖酸钙溶液(10%)以及200ml葡萄糖溶液(50%)进行静脉注射。同时也可以选择中药进行治疗,其中药方包含5g杜仲,15g桑寄生以及威灵仙,20g当归、防风,将其进行煎煮之后取汁,对母猪进行灌服,直至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