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畜禽寄生虫病种类很多,严重影响畜禽的生产性能,并且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本文阐述了畜禽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和综合防控措施,确保养殖场的经济效益。
畜禽寄生虫病种类多,分布广,感染率高,死亡率较低,但是对畜禽的生产性能有严重的影响,给养殖场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同时有些寄生虫病还是人兽共患的,给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威胁。畜禽寄生虫病的防治很复杂,有的很难治愈,用药成本高,因此,在生产中,要对当地寄生虫的发育规律和流行规律有充分的了解,采取综合的防控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寄生虫病的发生和流行,保障畜牧业健康持续的发展,确保养殖场的经济效益。
1 寄生虫的类型
1.1 根据寄生的时间,寄生虫可以分为永久性寄生虫和暂时性寄生虫
永久性寄生虫是指寄生虫生活史的整个过程都在宿主体内完成。常见的有猪旋毛虫、日本血吸虫等。暂时性寄生虫是指寄生虫在摄食时,在宿主的体表暂时停留,达到目的后,就离开宿主,如吸血昆虫类的雌蚊、虻等。还有的寄生虫只在一定的时期寄生,称为定期寄生,如马胃蝇的幼虫寄生在马的胃内。
1.2 按寄生的部位可以分为体内寄生虫和体外寄生虫
体内寄生虫是指寄生在宿主的内脏器官或者组织中,如日本血吸虫、姜片吸虫等。体外寄生虫是指暂时或者永久的寄生在宿主的皮肤表面或者表皮内,如虱,疥螨等。
2 寄生虫对宿主的危害
2.1 机械性损害
寄生虫对宿主部位的机械性刺激,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发炎、出血、堵塞、挤压、穿孔和破裂等。
2.2 毒素作用
寄生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产生得分泌物、代谢产物及虫体死亡崩解产物对宿主的神经、血液循环系统等都有毒害作用。如毛蚴分泌物可以引起组织肉芽肿,甚至引起过敏反应或者诱发过敏反应性休克。
2.3 夺取营养
寄生虫可以夺取宿主的营养成分,如猪蛔虫以猪消化或者未消化的食物为食,血吸虫消耗宿主的血液,可以引起畜禽营养不良、贫血等。
2.4 引入其他病原体
寄生虫侵害宿主时,同时也将病原性细菌、病毒和原生动物带入宿主体内,使宿主受感染而发病。
3 寄生虫感染的主要途径
3.1 经口感染
畜禽吞食了被某些寄生虫的虫卵、幼虫或者孢子化卵囊所污染的饮水、饲料,或者将带有幼虫的中间宿主吞入后引起感染。
3.2 经皮肤感染
某些寄生虫的侵袭性幼虫,主动钻入畜禽的皮肤或借助于吸血昆虫在刺螯、吸血时,将幼虫传入畜禽体内而感染。如日本血吸虫的尾蚴、牛皮蝇幼虫等。
3.3 接触感染
健康畜禽和患病畜禽之间经过体表或者生殖器官黏膜的直接接触而使健康畜禽遭受感染。如痒螨、疥螨、牛胎儿毛滴虫、马媾疫锥虫等。
3.4 胎盘感染
某些寄生虫在母体内移行时,可以经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使胎儿遭受感染。如胎儿的先天性弓形虫病、牛新蛔虫病和血吸虫等。
4 寄生虫病的综合防控措施
畜禽寄生虫病的发生与流行和传染病很相似,需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3个基本条件,同时也受到生物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对于寄生虫病的防控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必须贯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实施综合性的防控措施,才可以有良好的效果。
4.1 驱虫
驱虫时要根据当地不同种类寄生虫的流行特点和感染途径选择最佳驱虫时间,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进行有效、合理的驱虫。在组织大规模预防性驱虫时,要先做小群试验,取得经验后,再全面开展。同时还要选择安全、高效、广谱、价廉、使用方便的药物。也可以应用中草药进行驱虫。还要特别注意,不要长期使用单一品种的药物,要定期更换药物或者联合用药。
4.1.1 治疗性驱虫
对于已经感染了寄生虫病的畜禽,要根据寄生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药物,应用准确的剂量消灭寄生虫,解除危害,使病畜早日恢复健康。同时还要注意做好用药后的护理和管理工作,及时对出现毒副作用的畜禽采取解救措施。
4.1.2 预防性驱虫
大多数的寄生虫病都是呈慢性过程,常被人们忽视,因此要在畜禽没有感染或者没有出现明显症状的时候,定期进行驱虫。预防性驱虫要注意用药量、最佳的驱虫时间和给药途径,一般养殖场每年驱虫2次,分别在春、秋两季。但是驱虫一定要有针对性,不能盲目,驱虫前一定要了解寄生虫的流行规律和用何种药物,驱何种寄生虫,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4.2 外界环境的除虫
要着眼于消灭病原体,以杀灭外界环境中的虫卵、幼虫和成虫为目的,对养殖场进行定期消毒,加强粪便管理,尤其是驱虫后的粪便要集中起来,进行生物热发酵处理(一般在56℃~70℃之间堆积1个月左右),消灭粪便中的虫卵和幼虫,然后再作为肥料使用,避免寄生虫的扩散和传播。
4.3 消灭中间寄主及切断传播媒介
多数寄生虫病的传播,需要无脊椎动物中间宿主传播媒介的参与,要根据其发展情况,利用各种方法加以消灭,防止畜禽感染。常用的方法有喷洒化学药品和生物学方法防治。
4.4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畜禽机体的抵抗力
在养殖生产中,要加强饲养管理,完善消毒制度,饲养营养要全面,并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提高畜禽抵抗疾病的能力。还要采取措施,减少畜禽和寄生虫的接触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