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甲鱼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为使人们能够吃到营养和口感俱佳的甲鱼,近年来,我们根据甲鱼自然生活习性进行甲鱼池塘生态健康养殖技术试验,并取得了一些经验。
江苏金水潭农业开发公司2014年调整放养模式,进行生态健康养殖甲鱼150亩,实行以甲鱼为主,合理搭配泥鳅、青虾、鲢、鳙等品种的养殖方式,采取种草投螺,生物制剂调节水质等办法,保证良好的养殖水环境,提高了产品质量,效益显著增加。该模式可产甲鱼162kg/667m 2,青虾33kg/667m 2,泥鳅55kg/667m 2,鲢、鳙65kg/667m 2,鳜鱼7kg/667m 2,利润7600元/667m 2。具体做法是:
1 养殖基础条件
1.1 池塘条件
养殖区地处偏远农村,周边无工厂企业和人为噪音,养殖环境较为安静,共有15个池塘,每个池塘6666.67m 2,东西走向长方形,池深2.5m,保持水深1.5~2m,底质为壤土,淤泥不超过20cm。池塘北岸坡度1:3~4,方便甲鱼上岸晒背,池中不再另行设立甲鱼晒背栖息台。养殖场内修建多条水泥渠道,每个池塘都有排水涵道,进排水口都有筛绢网或铁丝网过滤,进排水渠道相对独立。水电路齐全,并备有变压器1台,机井1眼,水泵2台。
1.2 养殖用水
养殖区地处偏远农村,周边无工厂企业,水源主要来自于故黄河水,水质清新,水源充足,无污染,水质符合渔业用水标准,公司根据季节每月对水源进行监测1~2次。
1.3 防逃设施
在池塘四周用水泥板围建防逃墙,防逃墙内四周留宽1m的空地供甲鱼上岸活、休息、晒背,水泥板高出地面50cm以上,埋入池梗30cm,上端应向池塘内边略倾斜,内外两侧用土夯实牢固,两板之间不得留有空隙,四拐角处要做成弧形。
1.4 搭设食台
在水陆交界的池坡上用木板固定在框架上搭设食台,食台可上下活动,便于调节高度,每个食台长2m,宽1m,食台向水下倾斜30°左右延伸至水下20cm,便于甲鱼摄食。根据放养密度每个池中要多点搭设食台,一般设置5~6个/667m 2食台。池塘北岸的食台设置个数相对要多一些。
2 放养前准备
2.1 池塘消毒
干塘清除过多的淤泥,暴晒池底连续7~10d后用100kg/667m 2的生石灰全池均匀撒开,进水10cm,用铁耙翻动底泥,使石灰与底泥充分接触;清塘5d后即可注水,同时施用发酵的有机肥300~500kg/667m 2或水产专用生物肥。
2.2 种草投螺
池中一般移植菹草、轮叶黑藻或水葫芦等水草,水草的覆盖率占整个池塘水面的1/5~1/3为宜;水草可以为甲鱼、青虾提供栖息场所和植物性饵料,净化水质,增加水中溶氧,同时这些水草在水中阻挡甲鱼视线,从而减少了相互接触撕咬打斗的机会。清明前后投放适量的活螺蛳200~300kg/667m 2,7、8月份视情况补投100~200kg/667m 2,投放螺蛳既能给甲鱼提供优质活性蛋白质饵料,又能清除残饵净化水质。
3 苗种放养
3.1 甲鱼放养
苗种要从正规厂家购买,要求体表光泽,规格整齐,翻身和行动活泼,无伤、残、虫、病,个体重250g左右为佳。于4月下旬~5月初水温稳定在20℃以上时,选择晴天上午放养,667m 2放养规格为150~250g/只的甲鱼 300~350只。放养水温温差不超2℃,放养时将幼鳖多点放在池边让其自行爬到池中以防损伤鳖体和相互撕咬,提高成活率。甲鱼放养第2d要用碘制剂对池水进行全池泼洒消毒,剂量按预防的用量,连续3d,第2、3d剂量减半,15d后再消毒一次。
3.2 配养鱼放养
3月上旬放养青虾1~1.2万尾/667m 2,规格1500尾/kg左右;3月中旬放养鲢鳙 60尾/667m 2,规格150~200g/尾,鲢鳙鱼放养比例1:4;6月初放养泥鳅15kg/667m 2,规格140~160尾/kg,6~7cm的鳜鱼15尾,鳜鱼的放养量要根据池塘野杂鱼虾多少情况来确定。
3.3 苗种消毒
苗种下塘前最好用高锰酸钾20g/m 3溶液进行浸浴消毒10~15min。浸泡水体要没甲鱼背部为宜。
4 饲养管理
4.1 饵料投喂
甲鱼饲料全部投喂鲜活杂鱼,投喂前用清水洗净,保证饲料质量,不使用甲鱼配合饲料,禁用添加剂和含激素类或有残留的药物,投喂要遵守“四定”“四看”原则:(1)定时,养殖前期及后期每天上午9~10时投喂一次;养殖中期每天一般上午8~9时和傍晚5~6时各投喂一次,傍晚投喂量应占日投喂量的70%左右。(2)定量,根据天气、水温、甲鱼摄食及活动情况灵活掌握,当水温达18℃时开始投饵,每次投喂量以2h吃完为度。一般4~5月日投饵量为鳖体重的3%~5%,6~9月日投饵量为鳖体重的8%~10%,10月份以后日投饵量为鳖体重的3%~5%。(3)定质,投喂饲料要求新鲜适口,消毒后投喂。(4)定位,饵料需均匀投在食台上,并及时清除残铒。
配养鱼类少,不需另外投饵。池中放养的鲢鳙鱼以水中浮游生物、有机碎屑为饵,鳜鱼的饵料主要来源是池中野杂鱼虾,青虾食底栖生物、有机碎屑和水草,放养的泥鳅以浮游生物、小型甲壳类、水生昆虫的幼体及各种植物碎屑为食,有时也摄取水底的腐殖质。
4.2 水质管理
(1)水位调节:春秋季每半月加注一次新水,每次加注15~20cm,夏季7天左右加注新水一次,每次加注25cm左右,保持池水最高水位;注水要缓慢加入,不能一次加水过多;3月份放养时水位保持在0.6m,4~5月份保持水位在0.8~1m,6~8月份保持水深1.5~2m,9~11月份水位稳定在1.5m左右。
(2)水质调节
池水水透明度保持25~35cm,养殖前期25~30cm,中后期35cm左右。一是投放适量的活螺蛳、河蚌等贝类;移植一定面积的水草.营造好良好的生态环境,达到塘内自净。二是搭配鲢、鳙鱼清洁和调节水质,放养泥鳅可以疏松底泥,清除残铒。三是根据水质情况,适时泼洒生石灰,调节水质,保持pH值稳定;6~9月份每15d左右使用EM菌、芽孢杆菌和光合细菌改良水质。微生物制剂要与其他药物错开使用,一般间隔7~10d,要晴天使用。
5 病害防治
坚持生态防治为主,药物预防为辅,药物使用必须符合NY5071—2001规定。定期用生石灰消毒食台并充分暴晒,每天投饵前应清除残存的剩饵,并用水冲净后再投新饵料。每月施一次生石灰,用量为10~20kg/667m 2·米,高温季节,适量投喂青菜、胡萝卜、南瓜等含有维生素、纤维素较多的蔬菜,或在饲料中添加复合维生素、大蒜素等投喂增强甲鱼的免疫力。
6 日常管理
每天坚持早晚巡塘,观察甲鱼的摄食、生长、活动情况,检查防逃设施是否完整;定期监测水质,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根据水位情况及时调整好饵料台高度,及时清除残饵;5月份起每15天抽样测量鳖的生长情况,及时调整投饵量;做好生产用药销售记录。
7 捕捞
青虾从5月份,泥鳅从9月份开始用地笼捕捞上市,捕大留小早期少捕,随养殖期延长,逐渐增加每次的捕捞量和次数。11月以后将池中鱼类捕净。甲鱼根据市场需要,及时捕捞上市,在上市时要做到由公司或统一组织对外实施品牌销售。
8 经济效益
总投入12240元/667m 2:其中苗种费甲鱼68kg×80元/kg=5440元,泥鳅30kg×19元/kg=570元,青虾1~1.2万尾840元,鳜鱼15尾×2元/尾=30元,鲢鳙鱼20kg×3元/斤=60元;鲜鱼饵料1300kg×2元/kg=2600元;生物制剂、鱼药200元;水电费200元;人工费600元;承包费500元;防逃设施600元;其他600元。
总产值19840元/667m 2:其中商品鱼甲鱼165kg×90元/ kg=14850元;泥鳅55kg×34元/kg=1870元;青虾33kg×70元/ kg=2310元;鳜鱼7kg×60元/kg=420元;鲢鳙鱼65kg×6元/kg=390元。平均亩利润7600元。
9 小结
在以养甲鱼为主的池塘,通过稀放稀养甲鱼,投喂鲜活杂鱼为主,实行投螺、种草,搭配适量的鲢、鳙、青虾、泥鳅,适时合理的注水,达到“水质自我调节,病害生态防治”。
整个养殖过程养殖环境稳定,溶解氧高,生长速度快,不需设置增氧机,没有换水,因而节省了电费、饲料及药费等养殖成本,且生产无公害、安全、优质,甲鱼产品售价相对较高,经济效益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