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委“生态保护发展区”战略和彭水县委“五化”(县新型城镇化、旅游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扶贫精准化)、“三区”(生态城市核心区、生态产业发展区、生态扶贫重点区)总体部署为彭水县现代特色效益畜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同时,对畜牧业发展中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彭水县以规模养殖场示范改造升级为切入点,积极探索推广种养有机结合的生态循环畜牧业发展模式,努力打造生态结构合理、功能循环良好、经济高效安全的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书写现代特色效益畜牧业发展新篇章。
1 着眼长远,变“落后”为“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对蒸蒸日上的彭水旅游产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彭水县在畜牧产业发展中一改“重效益、轻环保”的落后发展理念,树立了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的发展思路。
1.1 科学划分畜禽养殖区域
结合全县畜禽养殖现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全县划分为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禁养区内禁止新建、改建、扩建各类畜禽养殖场和散养各类畜禽,并对禁养区内已经建成和投入生产的养殖场进行关停、取缔或者搬迁;限养区内逐步控制和削减畜禽饲养总量,不得新建、扩建各类畜禽养殖场;适养区内,调整畜牧业结构,优先发展生态型和资源综合利用型畜禽养殖场和畜禽养殖小区,实现生态、立体养殖,种养结合,逐步形成“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养殖新格局,使畜禽养殖废弃物得到资源化利用。
1.2 科学编制产业发展规划
根据县委“五化”、“三区”的总体部署和畜禽养殖区域划分,在“十三五”期间,彭水将积极开展生态畜牧业示范场创建活动,实行粪污资源化利用促进养殖生态化,重点引导养殖户由传统农家肥自然处理方式向多学科综合治理、设备提升转变,促进畜禽污染防治向资源节约循环利用转变。最终形成“政府推动、部门服务、企业(合作社、养殖场)主体、合力推进”的生态畜牧业示范创建工作局面。
1.3 科学引导企业发展方向
引导养殖企业根据各自的养殖规模和自然地理条件,制定企业生态养殖改造规划,选择科学的粪污综合利用模式,因地制宜配置种植业、林果业,把产业发展与生态平衡有机结合起来,进而形成高效、无污染的畜牧业发展配套工程体系。
2 科学发展,变“理论”为“实践”
近年来,彭水县将描绘的生态养殖蓝图转变为实际行动,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加快推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夯实循环畜牧业发展基础。
2.1 严把关
在区域划分方面:禁养区内,不准新建养殖场、不予动物防疫条件审核、不予环境评价、不予审批养殖企业用地、不予扶持畜牧业项目。限养区内,实行逐步控制和削减畜禽饲养总量,不得新建、扩建各类畜禽养殖场。适养区内,新建、改建和扩建各类规模畜禽养殖场,首先必须配套相应的种植基地,确保养殖粪污完全自然消纳;其次,必须按有关规定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即畜禽养殖场污染防治设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制度,落实污染防治措施;再次,必须修建标准化养殖场并配套相关的环保设施设备。在畜牧业项目建设方面,将环保纳入重点考核验收指标。
2.2 转观念
彭水县深刻认识到,要发展生态畜牧业,养殖户的观念转变非常重要。一方面,对全县各级畜牧技术管理人员开展系统的培训,为生态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另一方面,对新加入养殖行业以及规模养殖场的养殖户进行系统的培训,转变养殖户传统的养殖观念,提高生态畜牧业发展覆盖面。
2.3 重改造
从2012年以来,彭水重点加强加快全县现有规模养殖场的标准化改造。结合《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对规模养殖场进行养殖方式改造,走“畜-沼-粮”“ 畜-沼-果”“畜-沼-菜”等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施行干湿分离、雨污分流、厌氧发酵、达标利用,将畜禽粪污上山、下田,自行消化,变废为宝,做到零排放,近年来,全县已改建(新建)规模化养殖场250家。其中生猪养殖场70户、山羊105 户、肉牛 30户、家禽45户。
2.4 强合作
从2014年开始,彭水县和正大集团等农牧行业大型企业合作,引进国际化农牧公司的先进粪污处理技术,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先行试点、逐步推广”的原则,选择新田镇石龙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作为试点,投资104万元,探索实施机械化粪污处理技术。该技术就是将猪场的所有粪污水收集到原粪池,通过机器切碎搅拌成清粪,再通过专用管道输送到各家各户的田间地头。目前养殖场周边2个村民小组的56户种植户受益,灌溉面积达到300亩。项目的实施,有效地解决了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达到“鱼和熊掌可以兼得”的效果,既转变了养殖户的养殖观点,又提升了种植户的经济效益,实现双赢。该试点场占地2.07hm 2,有猪舍9栋共9 400m 2,年出栏量达10 000头以上。
3 努力探索,变“守旧”为“革新”
近年来,彭水县一直努力探索适合本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新的模式,通过不断探索,大胆革新,主要实施了 “四种模式”。
3.1 种养结合模式
按照种养平衡的方式,充分利用养殖场周边田地,将粪污通过机械化的手段,经专用管道连通还田,实现了养殖场排泄物合理排放,提高了土壤土质,提升了种、养殖业经济效益。目前,全县共有2家养殖场采用该模式。如:新田石龙生猪养殖场。
3.2 沼气处理模式
该模式通过预处理池、沼气处理池、氧化塘等相结合的综合处理工艺,实行“畜-沼-粮”“畜-沼-林”等模式,达到养殖污染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全县大多数养殖场均采用此模式。如新田西征标准化规模生猪养殖场。
3.3 沼气发电模式
将粪污厌氧发酵处理产生的沼气用于发动机上,产生电能。用于养殖场日常用电,既解决了粪污排放问题,又降低了养殖场的能耗,提升养殖经济效益。如:保家镇集元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
3.4 生物发酵模式
通过生物酶发酵技术,实现养殖场排泄物“零排放”,以达到排泄物资源化利用。这种生物发酵模式在我县尚处推行阶段,全县共有20家养殖场采取了该模式。如:彭水县丰圣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
除上述模式之外,部分牛场应用牛粪养殖蚯蚓、种植食用菌等,实现资源化利用,生态经济效益俱佳,示范效果较好。
生态畜牧业发展是大势所趋,彭水县因地制宜,在畜牧业的实践中不断总结创新推广新经验,采用新模式,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掀开现代特色效益畜牧业发展新篇章,努力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