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竹英 胡慧珍 王雪慧△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专家经验·
刘建秋教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临证经验浅析*
李竹英1胡慧珍2王雪慧1△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刘建秋教授慢支急性发作期临证经验
刘建秋教授为全国第5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黑龙江省名中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科学术带头人,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业医40余载,治疗各种呼吸系统疾病,辨证准确,思路清晰,善用经方,不斥时方,每能显著疗效。吾有幸跟师学习,获益匪浅。现将其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的经验介绍如下。
慢性支气管炎(以下简称慢支),是以咳嗽、咯痰或伴有喘息,且具有反复发作性的慢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急性发作多于秋、冬两季,咳嗽痰多,迁延难愈,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根据其急性发作的特点,属中医“喘证”、“痰饮”、“咳嗽”等范畴[1]。患者多平素体虚,正气不足,易外邪入侵,宿痰伏饮,遇感引触,痰随气升,壅塞气道,致肺失宣降而出现咳、痰、喘诸症,即为慢支急性发作,表现为明显加剧的咳、痰、喘。
慢支急性发作常咳喘并见,来势较猛,每以外感新邪为诱因,多因风寒痰浊阻肺,引起肺气壅遏,气失宣降。以邪气盛为主要病理变化。《素问》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此时应着重治肺,这是因为痰瘀阻滞气道,肺气宣肃不利之故。慢支的形成,根本原因在于机体正气虚弱,主要与脾肺肾诸脏密切相关[2]。刘师认为慢支急性发作的基本病机为“外邪引动伏痰”,病程迁延难愈与痰瘀壅塞气道密切相关,痰瘀阻滞肺气,肺失宣肃,是慢支久病难愈的基本病机。
刘师认为慢支在急性发作期以标实为主,宜以祛邪为先,兼以扶正为治则。治疗时当辨气血、阴阳、痰瘀等证,遵循“衰其大半而止”原则,随证遣方用药。
3.1外邪袭肺证人体正气不足,易受外邪侵袭,宿痰伏饮,遇感引触,痰随气升,壅塞气道,致肺失宣降而出现咳、痰、喘诸症。刘师认为邪不外达,痰不蠲化,则咳喘难平。而六淫之中,以风寒侵袭为主。正如《景岳全书·咳嗽》篇说“六气皆令人咳,风寒为主”。由此确立解表散寒,宣肺化痰,止咳平喘之法。临床常用炙麻黄、杏仁、甘草、紫苏子、葶苈子、陈皮、半夏、百部、前胡、桑白皮、紫菀、款冬花之类,取其宣肃同用之意。外寒重者,可酌加细辛、干姜、桂枝,或小青龙汤加减,以祛风散寒,温肺化饮。刘师亦常用麻杏二三汤[3]为主加味治疗,药用炙麻黄、杏仁祛邪外出,且两药配伍宣肃肺气,半夏、陈皮、茯苓健脾理气化痰,白芥子、紫苏子、炒莱菔子宽中降气化痰,炙枇杷叶,紫菀、桔梗、川贝等药祛邪平喘,化痰利气,临床中取得显著疗效。
3.2瘀血阻滞证现代研究表明,慢支急性发作是由于支气管平滑肌痉挛、黏膜水肿、气道狭窄,导致阻塞、缺氧,引起肺血管的痉挛,红细胞代偿性增多,使血液黏稠度增强,继而形成为肺部微血栓[4]。朱仲余同样认为,活血祛痰是治疗本病的根本[5]。近年来大量临床实践证明,对慢性支气管炎的急性发作期,在系统治疗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中药确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6]。活血化瘀中药可以改善肺部血液循环,促进血液进行气体交换,从而恢复肺之宣发肃降[7]。刘师认为活血化瘀法应贯穿慢支急性发作的始终,治疗当“急则治标”,以活血行瘀兼以清热化痰为基本大法,适当配伍桑白皮、瓜蒌皮、前胡、百部等化痰药。
3.3痰热郁肺证杨仁旭等[8]认为慢支急性发作以痰热郁肺证最为常见。其临床表现为咳嗽,咯痰黏稠,痰色黄或白,或伴哮鸣,或伴喘息,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刘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此类患者的治疗当针对气机不畅,痰浊中阻,郁而化热,发为痰热,以清肺化痰为治疗大法,药用半夏、薤白、瓜蒌、黄连、桑白皮、地骨皮等清泻肺热。
3.4痰瘀阻滞证慢支急性期痰瘀阻滞气道,肺气宣肃不利,表现为明显加剧的咳、痰、喘。治疗以清肺化痰,活血行瘀为基本大法。治疗时刘师善用活血化瘀药如丹参、桃仁、当归、川芎等药。刘师认为急性发作期的患者还须时时注意寒热转化或寒热夹杂。若痰质转稠,痰色转黄,兼见发热苔黄等症,当辨证为外寒内热或痰热壅肺证,可用小青龙加石膏汤、定喘汤或泻白散加减,亦可用三拗汤加银花、蒲公英、黄芩、桑白皮、冬瓜仁、浙贝、瓜蒌皮等清泻肺热之品。兼便秘者则佐以生大黄通腑泄热,常收佳效。
3.5脾肾阳虚证刘师认为慢支急性发作的基本矛盾是阴阳失调,阳虚阴盛,因此在治疗时扶阳法是防治慢支急性发作的重要法则。历代医家亦重视扶阳法防治各类疾病,张仲景《伤寒论》一书中,用附子温阳者达20方,《金匮要略》中亦不乏其例,无论外感热病或内伤杂病,处处顾及阳气。刘师亦指出“阴为体,阳为用,阳气在生理情况下是生命的动力,在病理情况下又是抗病的主力”。根据“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的原则,在遣方用药时多用温药以和之,如制附子、补骨脂、菟丝子、淫羊藿、巴戟天等温肾扶阳,党参、黄芪、白术、甘草等健脾益气兼以温阳,在临床中多能收到显著疗效。
案例1:患某,女性,53岁,2011年9月12日初诊。素有慢性支气管炎10余年,每年冬季即发气喘、咳嗽、胸闷,重则不能平卧,咳不得眠,2周前因洗澡后汗出当风,遂发咳嗽,气喘,胸闷痛。吐痰黄白而黏,心烦,伴便秘,3日一行,自述恶风,症见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刘师认为此为风寒犯肺,郁而化热,邪热壅遏肺气,气逆于上,故发喘促诸症。治宜清热化痰宣肺平喘,佐以润肠通便。拟方:麻黄9 g,杏仁9 g,桑白皮15 g,银花35 g,连翘20 g,紫菀15 g,款冬花15 g,瓜蒌12 g,黄芩12g,桔梗9 g,苏子12 g,炙枇杷叶25 g,知母20 g,葛根30 g,甘草12 g。3剂后,热减便通,胸痛亦明显减轻,仍有口干,咳嗽。上方加北沙参30 g,麦冬25 g,石斛20 g,继服5剂,症状基本消失,再进补益肺肾、化痰平喘之剂,随证加减诸症皆平。方中麻黄解表散寒,宣发肺气,杏仁降利肺气,助麻黄宣肺止咳,一宣一降,符合肺脏的生理特性。且麻黄乃肺经之专药,故肺病多用之。黄芩、桑白皮清泻肺热,瓜蒌、苏子化痰平喘,紫菀、款冬、炙枇杷叶化痰、止咳、平喘共为佐药,桔梗为引经药,专走肺经,为肺经气分之要药,使诸药直达病所;银花、连翘清热解毒,甘草调和诸药共为使药。随证加减:发热者加石膏、蒲公英;恶寒甚者加防风、紫苏叶;大便燥结、胸闷气短者加全瓜蒌;咯痰清稀而凉者加干姜、细辛、五味子;纳差、腹胀者加焦三仙、枳壳、厚朴。
案例2:患某,男性,61岁,2010年11月4日初诊。平素体虚,患慢性支气管炎20余年,经久不愈,秋、冬加重,春夏稍轻,平日亦是咳嗽吐痰,喉中痰鸣。1月前因受寒导致咳喘加重,咯痰量多色白,严重时夜不能卧,应用氨茶碱及喷雾定喘剂亦效不佳。刘师认为此为痰湿蕴肺,导致肺气宣降不利。治宜宣肺降气,健脾燥湿化痰。方以三拗汤合六君子汤加减,药用麻黄12 g,杏仁12 g,白芥子15 g,苏子15 g,炒莱菔子15 g,半夏10 g,厚朴15 g,陈皮15 g,党参20 g,白术30 g,茯苓15 g,泽泻15 g,炙甘草15 g。服药5剂后,咳喘明显减轻,咳嗽吐痰较前好转。方用三拗汤取其宣肺、降气、平喘之功,半夏健脾理气、燥湿化痰,杏仁、白芥子、紫苏子、炒莱菔子助半夏化痰平喘,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六君子汤培土生金,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标本兼顾,符合慢支急性期衰其大半而止之的原则。
刘师认为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的基本病机为“外邪引动伏痰”,导致肺失宣降发为咳、痰、喘等症,治疗应遵循“衰其大半而止”及“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根据证候变化随证选取活血化瘀、温阳益气、宣肺化痰、扶正解表等治疗方法,注意积累总结疾病的发病机制、辨证论治,根据疾病演变特点,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分期论治以提高疗效,改善慢支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发作次数、延缓病情进展。
[1]熊维宁.补中益气法论治慢性支气管炎浅识[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1,25(2):43-44.
[2]蒋天佑.慢性支气管炎的血瘀证探析[J].中医药研究,1988,4(2):6.
[3]齐绒芳.麻杏二三汤加味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56例[J].陕西中医,2006,27(12):1468.
[4]马新生.分期辨治慢性支气管炎琐谈[J].陕西中医,1994,15(4):191.
[5]朱仲余.论活血祛痰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指导意义[J].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3,4:350.
[6]蒋红红.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喘息性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04,22(6):56.
[7]杨晓琨.化瘀通脉注射液治疗中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7,16(1):32.
[8]杨仁旭,胡勇刚,景瑞,等.复方薤白胶囊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的Ⅱ期临床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8,19(2):149-152.
R249.8
A
1004-745X(2015)01-0083-02
10.3969/j.issn.1004-745X.2015.01.028
2014-07-25)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
(电子邮箱:doudouxh121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