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保护建设工程效益
2014年,对115个项目县(旗、团场)的草原生态工程建设情况进行了地面监测调查。监测调查结果表明,通过实施草原围栏、补播改良、人工种草等措施,工程区内植被逐步恢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与非工程区相比,工程区内草原植被盖度平均高出8个百分点,植被高度平均增加63%,鲜草产量平均增加40.5%,可食鲜草产量平均增加46.1%。
退牧还草工程从2003年开始实施,到2014年工程累计共投入中央资金215.7亿元,通过安排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围栏,建设人工饲草地,治理石漠化草地等,在保护草原生态环境、改善牧区民生方面成效显著。
2014年,中央投入资金20亿元,在内蒙古、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黑龙江、吉林、辽宁等12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继续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安排草原围栏建设任务308.3万公顷、石漠化治理8万公顷、退化草原补播改良106.1万公顷、人工饲草地建设13.9万公顷,以及11.8万户牧民牲畜舍饲棚圈建设改造。
据对82个县(旗)的退牧还草工程进行监测,2014年工程区内的平均植被盖度为65%,比非工程区高出6个百分点;高度、鲜草产量分别为18.9厘米、3755.1千克/公顷,比非工程区分别增加53.6%、30.8%。对17个县(旗)遥感监测显示,工程区内的平均植被盖度和鲜草产量较2008年工程实施前分别提高了5个百分点和7.6%。
内蒙古东部工程区:2014年工程区内平均植被盖度为61%,比非工程区高出3个百分点;高度、鲜草产量和可食鲜草产量分别为29.7厘米、3644.3千克/公顷和3543.4千克/公顷,比非工程区分别增加1.2倍、46.7%和60.6%。
蒙陕甘宁工程区:2014年工程区内平均植被盖度为44%,比非工程区高出7个百分点;高度、鲜草产量和可食鲜草产量分别为14.8厘米、1955.3千克/公顷和1788.5千克/公顷,比非工程区分别增加10.7%、12.5%和15.5%。
新疆工程区:2014年工程区内平均植被盖度为57%,比非工程区高出12个百分点;高度、鲜草产量和可食鲜草产量分别为15.4厘米、1635.9千克/公顷和1556.3千克/公顷,比非工程区分别增加52.1%、78.2%和84.6%。
青藏高原工程区:2014年工程区内平均植被盖度为81%,比非工程区高出7个百分点;高度、鲜草产量和可食鲜草产量分别为14.2厘米、5027.1千克/公顷和4429.8千克/公顷,比非工程区分别增加18.8%、23.5%和25%。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于2000年全面启动实施,工程通过采取多种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有力遏制了京津及周边地区土地沙化的扩展趋势。
2014年,中央投入资金8.58亿元,在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等5省(区、市)共安排京津风沙源草原治理任务7.68万公顷,其中人工草地5.02万公顷,飞播牧草0.13万公顷,围栏封育2万公顷,草种基地0.53万公顷;建设牲畜舍饲棚圈113.13万平方米,购置饲草料加工机械33500(台、套);建设青贮窖48万立方米、贮草棚35.15万平方米。
据对内蒙古、河北、山西3省(区)10年来京津风沙源工程监测显示,2014年工程区内的平均植被盖度为61%,比非工程区高出17个百分点;高度、鲜草产量和可食鲜草产量分别为27.8厘米、3281.8千克/公顷和3188.7千克/公顷,比非工程区分别增加89.1%、95.3%和94.6%。据对2001年实施工程的9个县(旗、区)进行遥感监测,2014年草原植被盖度和鲜草产量比2001年分别增加11个百分点和15.2%。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实施,有效遏制了严重沙化草地的扩张,其中内蒙古镶黄旗、正蓝旗、克什克腾旗3旗浑善达克沙地区域严重沙化草地面积较2000年减少约43.6%。
自2006年开始,西南岩溶地区草地治理试点工程在贵州和云南省实施。截至2014年,中央累计投入资金4.11亿元,安排建设石漠化草地治理任务34.67万公顷。其中,2014年中央投入资金1.2亿元,安排建设任务8万公顷。
据对工程区监测显示,2014年改良草地工程区比非工程区植被盖度、高度、鲜草产量分别增加10个百分点、34.8%和38.3%;围栏封育工程区植被盖度、高度、鲜草产量比非工程区分别增加5个百分点、27.6%和25.0%;人工种草工程区植被盖度、高度、鲜草产量比非工程区分别增加18个百分点、102.1%和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