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陶金山 金成宇(辽宁省草原监理站)
辽宁草原管理踏上信息化高速路
文│陶金山 金成宇(辽宁省草原监理站)
辽宁省草原位于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草原区,草原类型和植物种类丰富多样,不仅为草地畜牧业发展提供饲料资源,还以其特有的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在保护辽宁省生态安全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保护草原资源,辽宁省对草原进行确权,实行全面禁牧,开展长期定点监测,加强草原灾害防控,实施重点治理区围栏封育和牧草补播,落实草原家庭承包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
为实现草原管理方式的创新,克服传统的信息数据管理手段技术落后、模式单一、效率较低,无法满足当前草原信息数据管理需求的问题,辽宁省开发了《辽宁省草原资源管理系统》,建立涵盖草原资源、草原承包经营、人工草地、草原监测和草原灾害防控等信息的数据库,采用信息模块化、系统化和网络化管理模式,结合农业部的各项信息报送系统,初步完成草原管理信息化建设,为全面实现草原管理信息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辽宁省通过草原确权和资源调查建立草原地理信息和资源属性数据库,结合其他草原工作信息数据,综合运用地理信息、数据库和网络信息技术,采用B/S(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辅以C/S(Client/Server,客户端/服务器)架构,构建了《辽宁省草原资源管理系统》,为辽宁省草原管理提供了系统、高效、便捷和直观的网络信息交互平台。
1.草原资源管理信息的数据库建立。数字化是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基础,草原资源管理信息化首先要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地图数据库根据辽宁省测绘局提供的1∶1000000、1∶250000和1∶50000比例尺电子地图数据建立,包括行政区划、草原、道路、河流、山脉、经纬度和高程等数据图层。
GPS数据库依据辽宁省草原确权地块的GPS数据建立,GPS数据由全省草原区县(市)草原管理部门技术人员逐一草原地块实地勘测获取。
草原属性数据库是根据草原管理现状和长期资源调查数据建立,含有草原管理机构组成、确权草原分布、各块草原承包人、草原类型、植被生长情况、草地退化状况、项目工程信息、监测样地分布、基础统计数据、灾害发生情况、草原改良信息、牧草种子生产和人工草地信息等,并根据关联条件将其与图形数据进行关联。
2.草原资源管理信息的系统化构建。各数据库建立之后,需要对各项信息数据进行系统化集成。《辽宁省草原资源管理系统》运用Web GIS具有访问范围和应用面广、发布速度快、平台独立以及维护与操作简单等优点。系统构建基于Super Map GIS 6.0平台,适用于局域网到互联网等多种应用环境,融入了面向服务的Service GIS(服务式GIS)和高性能跨平台的Universal GIS(共相式GIS)技术体系。通过数据分层、图块管理、属性编码和空间索引设计建立空间数据库;然后根据数据流程图的分析,建立概念数据库模式,并将其转换成逻辑数据库模式,进行属性数据库的设计;最后建立空间数据库与属性数据库的连接关系。
3.草原资源管理信息的模块化设计。各项草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化集成后,需要对各项信息数据进行模块化分区管理。
《辽宁省草原资源管理系统》共分系统设置、字典管理、用户管理、数据管理、GIS应用、报表管理、文献管理和权限设置8个模块。其中,系统设置模块是可以设置系统的相关基础信息,包括密码修改、日志管理、数据库备份、数据库还原、GIS和属性数据导入/导出等内容的设置;数据字典(下拉列表)是为了便于管理人员数据输入和在系统进行统计分析时提供分类汇总;草原数据管理主要是对数据进行维护,对系统中草原数据进行添加、修改、删除等操作;GIS应用模块是对辽宁省草原地块进行编辑操作及相关应用;报表管理模块是对各项工作报表进行信息交互;文献管理是为了给辽宁省各级草原管理部门提供相关的知识共享。
4.草原资源管理信息的综合化应用。
(1)C/S用户端应用。
一是系统管理。系统管理员登录C/S客户端后,可以对C/S系统中所有用户信息进行管理,还可对数据库进行保存备份。
二是空间数据管理。将全省基础地理数据和GIS空间数据管理引擎建立地理信息数据库,实现草原空间与属性数据库一体化。
三是属性数据管理。系统管理员可以对草原地块进行添加、编辑、删除和查询,并赋予相应的草原属性。
(2)B/S客户端应用。
一是地图操作。用户登录B/S客户端可对所选草原地块进行漫游、放大、缩小、测量距离、测量面积、打印地图和删除等操作。
二是信息交互。辽宁省草原资源管理系统为开放式信息交互平台,由省、市和县共同建立健全平台信息体系内容,并通过平台进行文本、报表、文献和图片的上传、报送、查阅和导出,对重要行业信息设置了访问权限。
稳定和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是草原管理的重要环节,辽宁省按照权属明确、管理规范和承包到户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草原确权和承包工作,对国家级半牧县十余万牧户的草原承包信息进行了细致的调查,利用《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牧户信息数据库,对牧户信息按行政区划管理和报送。
1.草原承包信息调查。辽宁省设计并印发了统一的承包草原牧户信息调查表和县、乡、村牧户信息汇总表,建立了相应的工作目标责任制,责成各乡(镇)对辖区牧户信息进行调查与核实。
为了调查牧户信息,调查人员逐户走访,全面摸清了牧户的家庭基本情况、畜牧生产情况、草原承包情况、禁牧草原面积、草原利用方式和发放补贴所用账户,讲解了国家有关政策,鼓励牧户科学发展畜牧生产。为了核实相关信息的准确性,各县、乡多次召开会议建立制度、培训技术、严肃纪律、解决难题,成立由主管领导带队,畜牧、财政、纪检和监察等部门组成的督查组,对牧户信息进行核查,保障了牧户信息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2.草原承包信息数据库的建立。调查得到的承包草原牧户信息是大量的纸质表格,管理利用很不方便。利用《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建立牧户信息数据库,进行系统化管理。首先将牧户信息录入统一的电子模版,统一编号,导入系统;然后是将牧户草原承包经营权证扫描成统一格式、大小的图片,导入系统;最后是对牧户信息进行审核,系统自动将牧户信息报送给上一级草原管理部门。在系统中可以对牧户信息进行查询、核对、统计和导出,大大提高了草原承包信息的管理和利用效率。
3.人工种草信息化。人工种草地是优质饲草的主要来源,是发展畜牧业的重要基础,辽宁省优质饲草的生产由来已久,规模逐年增加。
人工种草信息化首先是对各人工种草地块进行调查,调查各地块的地理坐标、海拔、面积、牧草种类、品种、产量、种植年份、有无灌溉、耕地类型、承包户和补贴情况等信息;然后将地块信息录入统一的电子模版,统一编号,导入《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管理信息系统》系统;最后是对地块信息进行审核,系统自动将地块信息报送给上一级草原管理部门。在系统中可以对人工种草地块信息进行查询、核对、统计和导出。对人工种草地块进行信息化管理可以直观、准确、便捷地掌握其地理位置、牧草种类和牧草生产等信息,对于人工种草的管理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草原管理是长期发展的事业,各项草原管理信息需要按年度积累、管理和报送。草原监测信息通过辽宁省主要草原市(县)定点、长期监测获取,同时还进行草原返青监测、牧户调查和草原生态环境调查。将监测信息录入《草原监测地面数据采集系统》,生成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数据库,可以将该系统的导出文件导入到《草原监测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信息审核与报送,积累的监测信息可以作为草原管理和科学研究的基本依据。
草原基础数据、草原病虫鼠害信息、草原防火、草原违法案件统计和各项草原专项都已通过各信息报送系统建立了电子档案和信息网络报送,对于各项草原管理工作信息的系统化管理、高效传送具有重要作用。
推进信息化建设是实现草原管理工作转变的重要措施,对于草原的统计、规划、保护、建设、监控和信息交互有重要意义。
辽宁省草原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是我国草原信息化管理的一个缩影,在以后的发展中,一要在现有草原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信息化全面发展,重点抓好《辽宁省草原资源管理系统》的运用使用,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模块和最新的草原管理信息补充进去,建成比较完善的草原管理信息数据库。
二要将《辽宁省草原资源管理系统》和其他信息管理报送系统关联起来,便于各系统之间的交互,形成草原信息实时的存储、管理、查阅、统计和传递,实现草原管理信息共享。
三要进一步加强各级草原工作人员的素质建设,使之能够熟练应用各系统便捷高效的开展草原工作。
四要利用最新的信息科技,进一步提高草原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在不增加人数的情况下,提高草原管理水平和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