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惠玲
(大连市金州区第一人民医院,辽宁 大连 116000)
休克患者的抢救措施与护理体会
于惠玲
(大连市金州区第一人民医院,辽宁 大连 116000)
目的 研究和探讨休克患者的抢救方法与临床护理效果。方法 我院2011年3月至2012年5月收治休克患者106例,对休克患者进行病情评估以尽快了解原发病因,并保持患者的呼吸通畅,及时、迅速给予血容量补充并尽快纠正休克,动态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做好临床护理工作等。结果 106例休克患者经过一系列抢救和临床护理,治愈率达到92.31%,显著降低了患者的病死率,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结论 对于休克患者应该及时了解病因,并迅速给予血容量补充和建立静脉通道,以此提高休克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休克患者;抢救措施;护理
休克是由于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血流灌注不足引发机体代谢和细胞受损的一种病理过程[1]。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在治疗休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各种治疗药物逐渐增多,但临床治疗工作中医护人员应该及时做好抢救和护理工作,以此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本次研究中选择我院2011年3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休克患者106例,研究休克患者的抢救方法与临床护理效果,取得效果较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2011年3月至2012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休克患者106例,其中男57例,女49例,年龄在16~65岁,平均年龄为(42.16±1.53)岁。106例患者中心源性休克有39例,低血容量休克有36例,过敏性休克有18例,感染性休克9例,神经源性休克4例。
2.1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休克患者发病后血容量迅速降低并且丢失了大量血液,这时候就需要帮助患者恢复有效血容量,做好液体复苏工作,在短时间内给予大量液体输入,尽快建立起静脉通道。首先选择患者较为粗大的血管,穿刺时选择大针头,如果静脉穿刺困难应该立即选择中心静脉穿刺,并监测CVP。根据患者的休克程度和病因,选择使用适量的平衡液、706代血浆和右旋糖酐等,如有需要应该准备大量血液并进行输血。
2.2治疗原发疾病:对于休克患者应该积极寻找并消除原发病,在恢复有效血容量后通过手术消除原发病是十分必要的。或者可以在治疗休克的过程中及时进行手术,避免拖延时间过长增加了患者的治疗风险。
2.3吸氧:对于休克患者给予吸氧治疗可以让患者血液中的含氧量显著增加,以缓解患者机体和组织缺氧的症状。吸氧方式可以使用间歇给氧的方法,也可以使用鼻导管给氧,氧气的浓度控制为40%左右,设置每分钟的氧流量为6~8 L。
2.4心肺复苏:休克后患者出现呼吸、心搏骤停是十分危险的,这时候护理人员应该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技术,并正确使用各种抢救器材,及时给予心肺复苏治疗,以此争取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3.1保障呼吸畅通:休克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应该密切观察呼吸形态,可使用平卧位促进脑部血液供应,也可以将患者的头部和躯干抬高约30°,下肢抬高15°以增加回心血量。不管采用何种体位都应该将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患者呼吸道中的分泌物。协助患者咳嗽,如果病情允许可每2 h翻身一次[2]。注意患者的呼吸频率是否发生变化以及是否出现呼吸困难等,护理过程中防止舌后坠,对于昏迷患者应该辅助使用通气管。
3.2心电监护:护理人员应该密切关注休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使用心电监护仪进行动态监测,随时了解和掌握患者的病情。定时准确记录患者的血压和心率,如果患者出现烦躁、恐惧或意识模糊等症状可能是机体组织和脑血管血流灌注不足,此时应该立即报告医师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定时测量患者的体温,并做好记录工作,休克患者一般体温偏低,而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体温可能突然升高,或者骤然下降到正常体温之下,临床上应该特别注意。对于休克患者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该认真仔细,对于患者的细微变化都应该留意[3]。如果患者出现寒颤等症状,应该立即给予药物治疗并做好保温工作,使用热水袋过程中避免烫伤。
3.3止血处理:对于发生休克后机体严重损伤的患者应该及时控制活动性出血,如果必要可辅助应用抗休克裤,这样可以有效制止患者的肢体出血,也可以通过压迫下肢促进自体输血。研究表明,使用抗休克裤可增加1500 mL左右的循环血液,有效改善了机体组织血流灌注不足的情况。
3.4观察患者全身情况:在护理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的全身皮肤情况,如果血容量不足很容易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患者的四肢皮肤会出现苍白、湿冷等变化,这时候不能立即采取保暖措施,避免让患者的四肢血管扩张导致心脏和脑部供血不足。适当调节输液速度,通过加快输液来补充血容量,但对于有严重心力衰竭的患者应该尽量缓慢输液,定期对患者的尿量进行检查,并定期测量CPV和PCWP等以调节输液量,以此为循环灌注和休克情况提供参考。
机体在受到各种强烈致病菌的侵袭后循环血量容易出现锐减,导致机体组织缺血缺氧,并且失去正常的代偿能力的一种疾病就是休克(shock)[4]。近年来临床上对于休克患者的体位存在争议,在临床抢救和护理工作中应该根据病情灵活处理[5]。在休克早期患者会出现皮肤面色苍白、轻度口唇发绀、尿量减少和心率加快等临床症状,休克发展到后期很容易引发全身多器官衰竭。对于出现严重血流灌注不足、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的患者应该使用休克体位:中凹位头抬高约30°,下肢抬高10°~20°。如果合并有头部损伤和昏迷等,应该将头偏向一侧避免呕吐物误吸。
本次研究中,通过对106例患者采用必要的抢救措施和护理方法,体会到对于休克患者应该正确及时治疗,迅速给予血容量补充和建立静脉通道,认真观察和监测病情,以此提高休克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1]卜祥娥,徐静.32例应用机械通气治疗病人的护理体会[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1,10(1):58-59.
[2]杜宏玫,樊学翠,闫玲.建立模式病房实施整体护理的措施及体会[J].中国全科医学,2012,13(1):65-66.
[3]乔燕.创伤性休克病人的急救与护理[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1,9(2):36-37.
[4]陆俏梅,蔡秋静,陈秀甜.完善出院指导护理工作的措施和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10(19):47-48.
[5]冷桂英,王丽艳,苏春燕.97例颅脑损伤护理观察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1,12(7):72-73.
R473.5
B
1671-8194(2015)17-02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