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与想象世界之争

2015-01-23 08:44汪宇瞿宁霞
北方文学·下旬 2014年9期

汪宇?瞿宁霞

摘 要:艾米莉·勃朗特诗歌揭示了她内心的现实与想象世界的激烈冲突。现实的残酷和限制使她到想象世界中寻求庇护和灵魂的自由,但在享受想象给她创造的美好世界时,她却时常感到现实世界的存在和想象世界的虚无;最终,她走出想象的世界,直面现实世界。

关键词:内心冲突;想象世界;现实世界

1.引言

提起艾米莉·勃朗特,人们通常会联想到她的名著《呼啸山庄》。这部热情洋溢,充满着浪漫主义气息的小说为她赢得不朽的声名和无数的读者。其实,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也是一名优秀的诗人,曾被评论家公认为英国三大女诗人之一。在她短暂的一生中,她一共创作了一百九十三首诗,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与妹妹安妮·勃朗特共同创作的贡达尔岛国诗歌,称为《贡达尔诗集》;另一类是表现个人感受的抒情诗。这些诗作为人们解读这位英国文学的“斯芬克斯”的思想和生平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材料。

虽然批评界一致公认艾米莉的诗歌才华,赞同夏洛蒂·勃朗特对其的评价:“(我)感到这些诗决非平平之作,它们丝毫不像一般的闺阁诗歌,而是精练、简洁、刚健、真挚,在我耳中,这些诗歌具有一种格外亲切的音韵之美——它们粗犷、忧郁、崇高。”[1](p17),但国内外对其诗歌的研究却寥寥可数。人们将目光过多地放在对《呼啸山庄》的解读上,却忽视了其诗歌的研究价值。总的来说,对艾米莉诗歌的研究分为以下三种:一是追溯其诗歌的文学渊源,如她的诗歌深受德国浪漫主义、英国浪漫主义和爱尔兰民间故事的影响。二是分析艾米莉诗歌特别是《贡达尔诗集》和小说《呼啸山庄》在主题和内容上的一致性,认为《呼》是在其诗歌创作的基础上诞生的。三是研究诗歌中表现的艾米莉关于自然、死亡、宗教、情感等的见解。本文的研究属于第三类,集中探讨了诗歌中所反映的艾米莉对于自由灵魂的追寻过程:现实的残酷和限制促使她到想象世界中寻求庇护和灵魂的自由,但在享受想象给她创造的美好世界时,她却时常感到现实世界的存在和想象世界的虚无;她的内心徘徊在现实

世界和想象世界之间,经历着痛苦的内心冲突。直到生命后期,她开始走出想象的世界,不再选择逃避,直面现实世界。

2、现实和想象世界的激烈冲突

现实社会的丑恶和束缚使艾米莉感到绝望和痛苦,为此,她借助想象的力量创造美好精神世界以逃离残酷的现实世界和寻求心灵的自由。她早期的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逃避倾向。

艾米莉生活在十九世纪上半叶,这是英国历史上极为动荡不安的时代。这一时期,工业革命进程的加快使英国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英国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军事强国,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工人阶级和资本家的矛盾日益加剧: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资本家加重了对工人的剥削,他们想尽办法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和减少工人的工资,甚至雇佣了大量的女工和童工。为了反抗资本家的剥削,工人们发起了一连串的捣毁机器、示威抗议的运动,如鲁德运动、宪章运动等。政府颁布的《谷物法》等法规加剧了人民群众生活的贫困,群众性的社会反抗非常频繁。

艾米莉虽然一生极少和外界接触,但却是父亲畅谈国事政治的忠实听众。广大劳动人民的苦难启发了她的社会认识。而外出求学和作家庭女教师的经历使她更加体会到了处于社会低层人民的贫苦与无助以及他们所遭受的歧视和不公正的待遇,也帮助她进一步看清了社会的丑恶和黑暗。她在早期的一首诗《我是唯一的人》中这样写到:

经验告诉我,真理

决不出与人的胸怀。

一想到人类皆是空虚、媚颜、伪善,

就叫人不胜心寒,

更糟糕当我依赖自己的心灵,

却发现那里同样腐败。[2](p19)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艾米莉对人世丑恶现象的痛恨和厌恶,以及对自身会受到社会侵蚀变得一样腐败不堪的担忧。

在现实世界中受到的压迫和束缚让艾米莉饱受压抑和痛苦。在她的诗歌中,牢房或近似牢房的囚禁成为反复出现的重要意象,如《女囚之歌》、《再待一会儿,再留片刻》等。在这些诗作中,主人公通常身处监狱或类似监狱的环境中,她们饱受肉体的摧残,忍受着极大的苦痛,却强烈地渴望着自由和解放。在《再待一会儿,再留片刻》一诗中,艾米莉将教室视为“地牢”,她的心灵和身体在繁重工作的折磨下已变得疲惫不堪。同样在《女囚之歌》中,艾米莉借女囚之口宣泄着本人所感受到的被压抑和限制的痛苦:

啊!压抑真是可怕——疼痛那么激烈——

当耳朵有可知觉,眼睛恢复了视力;

当脉搏开始跳动,大脑又能思考;

心灵感知了肉体,而肉体感觉到镣铐。[2](p386)

在流露被压抑的痛苦的同时,她的诗也表达了对自由的深切向往。对艾米莉来说,财富、爱情、名利都不重要;她唯一注重的是自由,灵魂的无拘,她赖以生存的鼻息。她的代表作《老斯多葛主义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这种渴望:

我轻视财富,

我嘲笑爱情,

追求名利只是一场清晨即逝的空梦。

如果我祷告,那破唇而发的唯一祷告就是——

莫扰我心,给我自由。

是啊,当我的生命将近终点,

我一直追求的是?

无论生死,但求心灵无拘,

又有勇气承受。[2](p135)

怀着对现实社会的厌恶和绝望以及对自由的向往,艾米莉开始借助想象的力量来创造美好的世界,摆脱世俗的种种丑恶和限制,得到心灵的自由。如在《我在最远处最欢欣》中所说的:

我在最远处最欢欣

我能捧着灵魂离开泥土之身,

在月明的大风之夜,

眼睛能游过几层光亮的世界,

当我不在此地,

也无别人在旁,

没有地、海和无云的天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