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军
摘 要:雨果小说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绝大多数论著是从社会历史的背景来解读他的作品,本文从西方意识心态发展的角度来分析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以及《海上劳工》三部作品,说明雨果是在上帝道德失落,法律残酷横行的时代,对人类社会发展方向进行终极的思考,认为只有将“人道主义”作为核心价值观念,才能战胜教理的命运、法律的命运和事物的命运,人类社会才能走向公平和正义的道路。
关键词:雨果;命运;法律;人道主义
一、前言
随着哥白尼的“日心说”、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的深入人心以及自然科学研究的进展,上帝的形象正在民众心中逐渐衰落,人们的对宗教的信仰开始减弱。雨果对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进行了终极的关怀和思考:信仰问题、社会问题和征服大自然问题。他在《海上劳工》的序言中写道:“宗教、社会、自然,这就是人类的三种斗争.这三种斗争同时也是人类的需要。人必须有信仰,从而有了庙宇;人必须创造,从而有了城市;人必须生活,从而有了犁和船。但是,这三种答案包含着三种战争。人生要面对迷信、偏见和自然元素这三种形式下的障碍。三重的命运压在我们身上,亦即教理的命运、法律的命运和事物的命运。在《巴黎圣母院》一书中,笔者揭示了第一种命运;在《悲惨世界》中,笔者指出了第二种命运;在这本书中,笔者阐述了第三种命运。在桎梏着人类的这三重命运之中,又交织着内心的命运这一最高的命运,亦即人类的心灵。”[1]这段话可以说是解开雨果作品内涵的金钥匙。下面我们就对这三部作品所关心的三种人类命运进行分析。
二、命运战胜了信仰
《巴黎圣母院》的故事发生在15世纪,以信仰上帝的文化开始受到挑战和质疑,古希腊以人为本的文化开始为人们所接受。雨果敏锐地发现了欧洲人从那时起对上帝的信仰已经逐渐衰落。他认为宗教迷信又是人生的障碍,他要通过《巴黎圣母院》来揭示第一种命运,那就是人的信仰失落后的命运。
《巴黎圣母院》中的主人物生活在15世纪,他们对上帝信仰的信心是薄弱的。作者在小说的开端就使用对照的手法描绘了庆祝两个节日的热闹场面:一个是宗教节日主显节,一个是民间节日狂人节。兴高采烈的人群的过激的行为和放肆的语言,显示了民间节日的气氛远远超过了庄重的宗教节日,人们要求狂欢、宣泄压抑的激情。人们选择最丑的人为王,这种狂欢的活动实际上是反映了非理性颠覆神圣,藐视权威,混淆秩序。在这种缺失信仰的背景下,主人公们受到了不可琢磨的命运或者说爱欲的操纵和左右,他们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弗罗洛20岁就成为神父,但36岁时却被爱斯美拉达的美丽震撼了,压抑了多年的肉欲开始松动,萌芽、膨胀、爆发。非理性的、不可琢磨的命运的力量攫住了弗罗洛。他的人格在道德和肉欲的两种力量拉扯下走向分裂,他在无理性的命运的控制下,变成了一个野兽,失去了信仰的力量。他的神、人、兽的生命轨迹,显示了无法抗拒的爱欲的强大,非理性的顽固或命运的不可琢磨。弗罗洛用希腊语刻在墙上的“命运”两个字的情节,说明了他将自己的行为归结到古希腊的命运,表明了他信仰的失落,非理性战胜了理性,情欲战胜了博爱,命运战胜了信仰。简单地说,就是信仰引导灵魂的稳定人生被打破,人生从此由不可琢磨的命运所控制。
卡斯莫多是一个行尸走肉一样的人物,但爱斯美拉达在他受刑而饥渴时給他送去了甘泉,他的人性复活了,爱的洪流使他奋不顾身地爱护、保护爱斯美拉达,他利用教堂的“避难权”将她抢入巴黎圣母院,独自抗击乞丐王国的群众。特别是当爱斯美拉达死后,他抱着她一同死去的壮举,更是显示了他的如同神人一样的高大。他的兽、人、神的生命轨迹同样显示了爱欲的的强大力量,他的人生同样受到命运的左右。
爱斯美拉达是在吉普赛的流浪艺人中长大,接受了吉卜赛人的火热的爱情观。当弗比斯英雄救美后,她无怨无悔地爱上了菲比斯,不计后果地要献身给心上人。爱斯美拉达同样受到无理性的爱欲,或者说非理性的命运的左右,导致了悲剧。
雨果是基于希腊语言刻成的“命运”一词而完成了《巴黎圣母院》这本小说,说明这个“命运”的词汇是解读该书的关键词。雨果通过人物的悲剧命运向读者说明了从十五世纪开始,信仰已经开始衰落,由上帝建立起来的道德大厦已经开始被颠覆,人们开始受古希腊命运观的左右,统治了西方社会一千多年的宗教信仰开始衰落,教理的命运因为迷信和腐败正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而作家雨果所关心的是新的信仰应是什么?他在《悲惨世界》一书里试图找到答案。
三、“人道主义”置换“博爱”思想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一书中提出了宗教信仰衰落的问题,基督教所建立的核心文化价值观——“博爱”思想同样开始衰落。如何解决人类的信仰问题?雨果在《悲惨世界》一书通过对法律的命运的探讨,来说明理想、和谐的社会需要建立人道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念。
米里哀主教是上帝博爱的化身,他将自己的宽大的主教府邸改成了医院,自己住进原来狭窄的医院。他将自己年俸和补贴献给慈善事业,自己过清贫的日子。他是一位真正的圣徒。雨果在描绘迪涅主教的虔诚和伟大的同时,又通过他和元老院的元老的对话,指出了教会的腐败与衰落。统治了一千多年的基督教信仰失落了,人类将走向何方?人类需要新的意识形态来引导残酷的资本主义社会。作者将米里哀“博爱”的接力棒交给了冉阿让,他将是“人道主义”的新观念的代表。
失去信仰的社会只有依靠严刑峻法来稳定社会,而法律是一把双刃剑:它的冷酷无情可以威慑、压抑人的罪恶,又使人丧失对人生的希望。雨果对当时律法进行了反思:
呵,人类社会历久不变的行程!途中多少人和灵魂要丧失!人类社会是所有那些被法律抛弃了的人的海洋!那里最惨的是没有援助!呵,这是精神的死亡!
海,就是冷酷无情的法律抛掷它牺牲品的深渊。海,就是无边的苦难。
漂在那深渊里的心灵可以变成尸体,将来谁使它复活呢?[2]
冉阿让在出狱后,肉体的折磨,精神的苦闷,世人的歧视使他决意报复社会。他在接受了米里哀主教的善待以后,居然偷走了主教的餐用银器。法律的恶果即将诞生时,米里哀主教以德报怨,免去了他的又一场牢狱之灾,也感化了心如冷石的冉阿让,他将代表作者向往的人道主义精神,取代陈旧的意识形态而代表新的意识形态。endprint
冉阿让不同于以上帝的名义向富人要钱救助穷人的米里哀主教,他是实业家,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来获得财富,为自己所在城市是慈善事业花了100多万法郎;兴办了托儿所;扩大学校规模;增添医院床位;开设免费药房。“博爱”的上帝被具有高尚“人道主义”的英雄人物所置换。人们对用实际行动来救苦救难的高尚人物进行信仰和崇拜,而不是对看不到、摸不着的上帝的崇拜。冉阿让因为慈善事业以及乐意助人的利他精神而获得蒙特伊城人民的爱戴,他树立起了个人威望后,开始将自己的道德观念推广到崇拜自己的人。他所创办的工厂要求员工们“做诚实的男人,做诚实的女人”[3]。这座小城在他的高尚道德的影响下,经济蓬勃发展,人们安居乐业,公平、正义的和谐理想社会得以实现。
雨果敏锐地发现了法律取代上帝道德后的弊端,法律经常导致社会偏见而成为民众的心灵桎梏。他提出了人道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念来创造和谐的理想社会,人道主义应是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意识形态。虽然这一思想充满了理想、甚至空想的乌托邦成分,但显示了作家美好和愿望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关怀。
四、人类征服自然的条件
雨果通过《海上劳工》中的主人公吉利亚特征服大海的故事,来表明了自己对人类战胜自然充满了信心。他认为战胜大自然的条件如下:
1.坚持不懈信心移山
雨果在描述吉利亚特伟大的壮举时,情不自禁地插言道:“只有勇敢坚强的人,才只能有一种激动,一种气质,一种道德,坚持真理的人是伟大的。伟大的心灵的全部秘密几乎都在这个字里面:坚持不懈。坚持对于勇气,正如轮子对杠杆,那是支点的永恒更新。”[4]他还引用了谚语“信心可以移山”来说明人类要战胜大自然的首要条件是坚持和信心,他笔下的英雄吉利亚特正是具有这种一往无前的坚毅精神,他将吉利亚特比作《圣经》中敢于和祸灾对抗、战斗的约伯,将他比作在希腊神话里和宙斯抗争的善神普罗米修斯,浑身充满了不屈不挠、不畏艰险、坚持不懈的战斗精神。在雨果看来,具有这样大无畏的精神是战胜大自然的先决条件。
2.掌握客观规律定能征服自然
要战胜大自然,除了具有了坚强的信心之外,还需要掌握大自然发展变化的规律。吉利亚特之所以能够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是因为他的技巧和能力。他从小就认识了解大海,具有丰富的海洋知识,熟悉航海。在一次帆船比赛中,完成了其他渔人没有完成的艰难航线,获得了冠军,赢得了一艘单桅船。他了解鱼类的习性,每次出海能够捕获很多的鱼。他还对一切感兴趣,会做木匠、铁匠、车匠、修船匠的工作,还懂得机械。正是因为他具有高超的实践能力;丰富广博的知识,使得他成为一个能力出类拔萃人物。他根据沉船的具体状况,科学地设计出拯救机器的方案,巧妙地利用破船的各种材料制造工具,合理利用潮汐的规律,完成了无法想象的壮举。
五、结束语
经过对雨果三部作品的分析,我们发现雨果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却有着哲学家的智慧,他对意识形态思想的发展极其关注。他发现了人们对信仰开始下降,基督教文化大厦已经摇摇欲坠,他深刻认识到取代上帝信仰的法律的两面性,一方面维系社会安定,另一方面却带来心灵的磨难。他主张用“人道主义”来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终极的、核心的、新的价值观念。在雨果看来,人道主义加上科学知识,就能够战胜宗教偏见,社会偏见和大自然的制约,就能够冲破教理命运、法律命运和大自然命运的桎梏,能够引领人类走向理想和谐的社会。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在当时、甚至在今天都对人类社会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注释:
[1]雨果著罗玉君译:《海上劳工》序言四川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2]雨果著李玉民译:《巴黎圣母院》上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年版第67页。
[3]雨果著李玉民译:《巴黎圣母院》上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年版第114页。
[4]雨果著罗玉君译:《海上劳工》四川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250页。
参考文献:
[1]《西方思想史》章士嵘著东方出版中心2004年9月
[2]《基督教与西方思想》史蒂夫威尔肯斯著刘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3]《法兰西文学大师十论》柳鸣九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4]《雨果创作评论集》柳鸣九漓江出版社1983年
[5]《悲剧的诞生》尼采著李长俊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