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废名的乡土小说在整体构建上有着鲜明的特色。虽然废名被划归为乡土作家这一范畴,但废名对文章的立意、主题的延伸上有着其特有的人性美母题。大多乡土作家把写作重点放在时下农村经济的破败,流离的农民的不幸,揭露几千年封建天幕下普通妇女的坎坷命运;鞭挞封建的宗法农村的诸多弊端,文笔优美,意境淡然,乡土气息浓厚,历史轨迹明显,无不透露着人性美。
关键词:人性美;母题;废名
一、“与世无争”的乡土情怀
废名的小说看不到太多生死别离,在人生命运的淡然描绘中诉说其境遇。毋庸置疑,废名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宁静而美丽的。小说少了对事实的残酷叙述,而是在对宗法制农村持着一种冷静的态度。废名的小说世界,奠基在现实基础上之上,使其艺术化、理想化了的世界。读废名的小说有时很难区分现实与幻境,他的文章中可以体味到其参悟的佛性。废名是一个不太被世人理解的作家,当然除了沈从文、周作人等。废名小说描写的是美丽农村日常生活,这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一则对社会现象的描写,这无疑是人之间的活动;一则幻境描写,这是作者心中的世界。废名的文章,我么可以这样认为,它植根于乡村生活,田园牧歌式的的写作情怀,废名的世界是与世无争的,是充满爱的,与都市的物欲横流形成鲜明对比。细读废名,我们不难发现废名的两个世界。乡村世界,废名钟爱的田园;都市文明,废名厌弃的现实世界。一面是故乡的风俗,一面是田间坟前的民谣;竹林交错中的屋舍,清亮亮的河水,流淌过沿岸的古树和炊烟。竹楼摇曳的灯光下是远方归家的船帆。废名对乡间村野的美的追寻中体现了以后总对人性的终极关怀。
二、废名笔下的人性之美
废名的文章《竹林的故事》,参透着废名隐逸的情怀。他的文章不重视情节的紧张,读起来是温暖的,仿佛寂静的午后,手握香茗,展开一本薄薄的书,在人世的流转中找寻内心的自己。废名是笃信“人性本善”的,喧嚣的城市文明玷污了人的双眼,都市的霓虹里看不到和谐的美。“上善若水”,人只有回归乡野,回归自然,才能“返璞归真”,与自然地世界融为一体。废名的情感是饱满的,渴望单纯的人性,即便有些粗鲁甚至是迂腐。真情实感远胜于都市生活的虚假与繁荣,人性的善良与质朴才是人之为人的真实。废名的小说世界,爱憎分明,却不见人性的黯淡与狰狞面目。长歌当哭,在青春与岁月的激荡中,承受着生的的欢愉。废名的世界,总有些许的期待,他的内心是敞开的,面向所有真实的情愫,即便有着血与泪的倾诉。在乡土弥漫的气息里,你我都只是过客,不声不响的走来或者走开。
三、废名对“人”的关注
国民党政府迁都都,京派作家群也就是我们称之为乡土作家的作家,远离了城市的纷扰与争论,京派作家终于可以沉淀下来,探讨有关人生和世界的命题。对人本省的关怀,尤其是对人性的探索,称为这一群体创作的主流趋势。与众多作家的写作视角不同,京派作家群将视线脱离了历史的轨迹,挣脱历史进程的束缚,将焦距对准人的体悟。“人是万物的尺度”,废名小说中将人的位置摆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通过作品来影响人,关注每个个体的人。废名小说中,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对人的关注是其文学出发的源头。乡野景致的美好与人性质朴的美丽,时刻抗拒着都市文明的袭扰。废名忘却了城市,寄情于山、于水、于人性的美好。乡土作家的共性,更多是被每一位作家自身的个性所取代,废名的文学史意义显然不能局限于一位描写乡野的乡土文学作家,相信每一位废名的读者所关注的,是他迥异于他人的糅合了清新淡泊与哀怨忧郁的文字,是那种田园诗般的风格。废名用心地思索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使之臻于完美,一个完美的句子便自成为一个世界。那些乡间的温暖,乡间的人情,都在废名笔下。这样的儿童现在是没有了。这样的乡村也只有在我童年的梦里。废名的笔下多为儿童,但废名不是儿童文学。他笔下的那些孩子呵!他的乡村,是真正的乡村,他是乡村风俗画。废名的词汇是那么的少,他的文字又是那么的准确。废名以一种宁静、和谐的诗意的态度,描画了陶家村的翠竹绿水,小桥孤塔。“废名,在许多方面,把小说当做散文来写,将小说再现的功能向表现倾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废名小说中乡野气息构成接近于读者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废名的乡土小说没有与时代为伍,恬淡之间,自有他永生的角落。废名人性美母题的文学价值,不仅仅在于他延续了传统文化的精华,更在于他从所面对的新的历史语境出发,对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创造性的阐释和革新,为传统文化的转型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中行.禅外说禅[M].中华书局,2006.
[2]丁琪.中国现代乡土小说中的民间文化形态[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9(02).
[3]王纪人.文学的速朽与恒久[J].文艺理论与研究,2009(01).
[4]孟实:《桥》[A],《冯文炳研究资料》[C].海峡文艺出版社,1991.
[5]药堂:《怀废名》[A],《新诗十二讲》[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6.
[6]周明鹃.论怀旧写作的哲学意蕴与历史性本质[J].中国文学研究,2009(01).
[7]废名:《桥·塔》[A],《竹林的故事》[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易志学(1986—),男,汉族,河北廊坊人,中共党员,硕士,辽宁省昌图县公共行政服务中心法规科科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