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医德思想之管见*

2015-01-23 16:54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州35022彭榕华温长路
中医文献杂志 2015年3期
关键词:孙思邈医德医者

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州,35022) 彭榕华 温长路

孙思邈医德思想之管见*

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州,350122) 彭榕华 温长路1

孙思邈医德思想的核心是“医乃仁术”、“大医精诚”,具体体现为“施仁德”、“精医技”、“去名利”和“尊同道”等方面。探讨孙思邈的医德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其医德思想的内涵,而且能唤起当代医务工作者,使之自觉树立崇高的职业思想。

孙思邈 医德思想 大医精诚 医患关系

所谓医德,即医生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包括医生的思想意识和态度作风等品质,是调整医务人员与病人、社会,以及医务人员之间关系的一种行为准则。纵观古今中医各家,大凡有建树者,无一不是德艺双馨。如晋代医学家葛洪为让山野百姓能廉价用药而编著《肘后备急方》,明代医学家吴有性为探求治疗传染病之法而亲临疫区考察。如此医德高尚之人,在我国古代俯首即拾。被后人尊称为药王的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其医德思想最有代表性,颇值得探讨和借鉴。

孙思邈医德思想的主要内涵

孙思邈医德思想主要包含在《备急千金要方》(详见唐·孙思邈著,李景荣等校释,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版。本文所引孙思邈著作的内容除有特殊标注外,均出自该书,行文中不再一一注明)之中。在该书中,他所提出的诸如“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等医德专论,被后代医家奉为医德教育的指针。因此,孙氏成为我国医德思想的创始人,与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希腊)和盖伦(罗马)并称为世界三大医德名人。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大医精诚”被誉为“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蕴涵着深刻的医学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施仁德”、“精医技”、“去名利”和“尊同道”等方面。

1.施仁德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孙思邈在其著作中对“仁”屡屡提及。如《备急千金要方·大医习业》云∶“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曰∶“不得于性命之上,率而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儒家讲“医乃仁术”,为医者应当做到“爱人”,要有“恻隐之心”,这正与孙思邈医德思想之“大慈恻隐之心”相合。医生治病活人,也正合乎儒家“生生之仁”的要求。

以人为本、人命至重 中医强调以人为本,它不仅是治病的医术,更是治人的医道。《黄帝内经》云∶“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意即自然界万事万物之中,只有人的生命最为宝贵。孙思邈认为,“二仪之内,阴阳之中,唯人最贵”,他说∶“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将其医著命名为《千金要方》。“千金”两字体现了孙氏以人为本、人命至重的仁德思想。这是其医德的基础和最突出的特征。

大慈恻隐、普救含灵 《大医精诚》云∶“凡大医治病,必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其中包含着儒家仁爱助人、同情恻隐的思想,道出了不忍之心是医者首要必备的品质,是行医救人的前提。他又说,医生若凭借医术“邀射名誉”、“经略财物”,是“甚不仁矣”!可见他对仁爱救人的推崇。“仁”即“仁爱”,是中医学的核心和特质,具有浓厚的人文意识,是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孙思邈赋予医学以仁爱至善的精神内涵,不仅强化了医学人道主义精神,而且充分体现了医生职业的神圣与高尚。

不畏艰险、一心赴救 孙思邈视病人疾苦为己事,不畏艰辛劳累,全心全意救助,充分体现了古代医家忠于职守,献身医学事业的崇高品德。他要求医生治病“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峨、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这是他对医德提出的要求∶一切从病人出发,认真负责、不畏艰险、舍己忘我、全力救治,把人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把挽救病人的生命作为医者的最高医德。

2.精医技

区分良医和庸医最重要的标准是临床医技。孙思邈认为,掌握高超的医技是良好医德的重要表现,作为一名医生,在博览医书的同时,更要有精益求精、敬业谦恭的态度。因此,他在白首之年仍“未尝释卷”,学习医源及诸家学说。

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孙思邈认为,博学、精学既能铸就大医的高超医技,也能培养大医的高尚医德,因此,《大医习业》曰“凡欲为大医,必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理孔穴、本草药对”,必须“涉猎群书”,“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强调了大医应具备的业务素质。这既是构成大医的前提条件,也是医家应有的品德。孙氏告诫天下医者,务必刻苦学习,精研医理,勤求古训,博采众长,努力探求至精至微之医理,掌握至纯至熟之医术。只有这样,才能将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统一起来,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

详察形候、纤毫勿失 医生严谨的工作作风、端庄的仪表和得体的行为举止,直接影响到病人对医生的信任和对治疗的信心。故孙思邈告诫医生∶“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此外,他还强调∶“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并指出“病人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这种行为“乃人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这种对工作极端负责和严谨的作风是当今医务工作者必备的素质。

胆大心小、智圆行方 孙思邈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经验,即“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胆大”是指充满自信、有气度;“心小”是指小心谨慎行事;“智圆”是指遇事要随机应变、不刻板;“行方”是指心胸宽阔、不贪图名利。孙氏认为,作为一名医生,要能够正确认识客观规律,并能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既要敢作敢当、当机立断,又要细致周到、严谨慎独;既要灵活变通,不循规蹈矩,又要实事求是,不主观武断。在医疗实践中采取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方法,是医者行医的准则。

3.去名利

孙思邈认为“去名利”是大医应有的素质。他一生不为名利所惑,致力于济世救人的神圣医学事业。作为一名正直不阿、清廉高洁的医学家,孙思邈厌恶沽名钓誉、图财谋利的医者,多次批判“随逐时情,意在财物,不本性命”和“但知爱富不知爱学”的医生,并将其斥为“世俗小人”。

贵义贱利、一视同仁 贵义贱利是儒家经典思想之一。《大医精诚》云∶“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对所有患者一视同仁,不分贫富,不论长幼,就像对自己亲人一样,都同样施以深切的同情与救助,这是一种博爱,是对病人最好的关爱和尊重,是中医人道主义精神的最佳体现。他还告诫医生到病人家诊病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馐迭荐,食如无味,醯酥兼陈,看有若无。”这体现了他对医家重义贱利、一视同仁的平等精神和高尚品德的期望和要求。

清廉淡泊、济世救人 孙思邈博学多才,医道高明,一生不为名利所惑。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曾三次征召,请他入朝做官,他都固辞不受,反映了他清廉淡泊,惟以“济世救民”为己任的崇高思想。他认为扶危济困、救助弱者是医生的天分,只有具备不计财利,关注弱势群体的道德,才能称得上良医。孙氏以“志存救济”为一生追求目标,“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把病人当作亲人,排除一切个人杂念,不讲任何条件,不怕承担风险,一心救治病人。这种对职业的高度责任感,正是孙思邈成为大医的根本动力。

4.尊同道

孙思邈鄙视恃才自傲的“名医”,告诫说“医人不得恃己所长”。对于同行,他认为应该谦恭礼让,尤其反对“訾毁诸医,自矜己德”。这无疑给动用旁门左道甚至不顾人伦之举来获取声名的医家敲了警钟。

谦虚好学、尊重同道 孙思邈认为医学是“至精至微之事”,作为医生,要有谦虚好学的态度,“涉猎群书”、“博极医源”,才能成为苍生大医,才能普救万众之苦。这就需要向同道学习,故而孙氏反对“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提倡敬重同道,互相学习,对于其他医者“一事长于己者,不远千里,伏膺取决”。

妇孺为先、敬业审慎 关爱妇幼是中华传统美德,也是医家道德实践的基本出发点。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将妇儿两科分列榜首和第二,以示重视。他认为∶“夫婚姻养育者,人伦之本,王化之基。”“先妇人、小儿,而后丈夫、耆老,则是崇本之义也。”此可谓开妇幼保护之先河。在纲常名教盛行的封建社会能够提出这样的观点,确实难能可贵。后世所刻《千金宝要》、《海上方》均沿袭此例,可见其影响深远。孙思邈不迷信古人,他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对古人的许多用药思想提出了质疑,并详细分析了古今药物剂量差异之所在,匡正了许多古代药方剂法的谬误,这反映了孙思邈求精和谨慎的敬业精神[1]。

孙思邈医德思想的历史贡献

孙思邈系统总结了唐代以前优良的医德传统,写成了《大医精诚》、《大医习业》的医德专论,是我国第一位比较系统完整进行医德教育的医学家。从论述医学伦理道德的基本内容可以看出,孙思邈医德思想的历史贡献主要有三点∶①奠定了医学伦理道德学说的基础;②建立了医学伦理道德学说的框架;③树立了崇尚医学伦理道德的典范。

在孙思邈医德思想影响及其所创导的医学道德基础上,历代医学家都把高尚的医德作为首要的、不可缺少的品质,并不断充实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传统特点的、系统完整的医学伦理道德体系。孙氏把医为仁术的精神具体化,认为治病救人是医务工作者的天职,也是他们积极为社会奉献,充分展示个人才华,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方式。在医患关系方面,孙思邈继承了从社会心理因素方面调动患者积极配合治疗的观点,把发自内心的仁爱之情作为从事医务工作的重要动力。

古人所谓医生的基本素质约略有三∶一是仁恕博爱。如既对富者用心又对贫者用心,此乃仁术。二是聪明理达。比起先天禀赋,中医更强调后天的努力,如张仲景的“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徐大椿的“博览方书,寝食俱废”。三是廉洁纯良。以“不贪”作为医生的基本素质,如金代李杲以“传道”作为选择弟子的首要条件,清代费伯雄提出“要救人学医则可,要谋利学医则不可”。这无不体现了孙思邈“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的医德思想[2]。

孙思邈医德思想的现实意义

面对当今紧张的医患关系,孙思邈的医德思想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对病人要热心、耐心、细致、真诚。孙氏强烈呼唤医生不可以炫耀和骄傲,而是要相互尊重、相互合作,并把同行间相互猜忌、彼此拆台的恶劣作风比喻为难以治除的膏肓之疾[3]。孙思邈上述思想对解决目前医疗职业人格与医师专业精神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医患之间的沟通不良,认知落差的难解僵局,自古即有传闻,如扁鹊三次会见齐桓公均不欢而散。近年来重大医疗事故及医患纠纷不时发生,从浙江温岭第一人民医院杀医案到哈尔滨附属医院发生的暴力伤医事件,均揭示了医患关系的恶化。医患关系的恶化有医方、患者以及社会环境各方面因素造成,而医患沟通不良以致剑拔弩张的对立僵局,正是医疗纠纷层出不穷的最大主因。这就需要医者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有高尚的医德,诚如孙思邈《大医精诚》篇所云∶“勿避险峨、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当代医务人员一定要以孙思邈医德思想为指针,切实转变医德医风,树立“服务型”理念;一定要对人的生命高度尊重和倍加珍惜,决不可草率从事和等闲视之。

[1]王红松,徐国龙,章健,等.从孙思邈的医德思想谈中医人文精神[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8,20(05):541-542.

[2]陈霞.大医精诚中医思想探究医学与社会[J].医学与社会,2007,20(05):20-21.

[3]王彩霞,张晨.弘扬孙思邈医德思想与重振医学人文精神[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18(04):39.

B82

:A

:1006-4737(2015)03-0023-03

2015-04-2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中医药文化地域性分布的社会生态环境研究”(12Y JA 8 50019);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科研社科A类项目“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现状与培养对策研究”(闽教科〔2014〕64号)

中华中医药学会(北京,100029)

猜你喜欢
孙思邈医德医者
孙思邈巧用大蒜治痢疾
医者仁心 恩德如山
医学生医德意识教育问题分析及对策
医者仁心,谱写浓浓“山水情”
我是医者
非常医者
健康中国视域下医学生医德教育目标优化研究*
新媒体视域下医学类高职生医德教育
药王孙思邈
药王孙思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