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积超
(广西草地监理中心,南宁 530022)
广西肉牛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唐积超
(广西草地监理中心,南宁 530022)
文章对广西肉牛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制约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扶持良种繁育,扩大优质母牛基础种群,探索稳定的杂交配套品种体系,均衡饲草料的全年供给,创新发展模式,促进产业带形成,提高肉牛养殖的效益。
关健词:肉牛;产业;发展
以肉牛产业为主的草食动物养殖是广西农村的传统养殖业,也是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之一,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把发展草食动物养殖列入自治区重点培育的百亿元农业产业化项目,在财政扶持、市场拉动和社会资金投入等多重因素的驱动下,广西肉牛产业在历经多年的徘徊后重新呈现发展的势头,但在新形势下,产业的发展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据统计,2013年全自治区牛存栏456.99万头,出栏148.22万头,产肉量14.33万t,比2012年分别增长0.74%、0.36%和3.30%。
1.1养殖模式
广西是极为典型的千家万户繁育母牛和饲养架子牛的生产方式,农户出栏的肉牛占全区肉牛出栏量的90%以上,肉牛生产组织化程度远低于全国水平,养殖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组织化模式仍处于起步阶段。
据2012年对自治区14个市70个县(区)统计:全区共有肉牛场(户)1 385个,存栏牛38 622头,占全区牛存栏总数(448.24万头)的0.86%,出栏牛34 364头,占全区出栏牛总数(157万头)的2.19%。饲养50头以上的规模场(户)共276个,占总场(户)的19.92%,牛饲养量51 259头,占总饲养量70.25%;饲养量在500头以上的大型肉牛场有17家,饲养量21 165头,占自治区肉牛场总饲养量的29%,年出栏牛10 575头,占总出栏量的30.77%;从外省引进架子牛育肥场(户)103个,占总场(户)的7.43%,牛饲养量19 765头,占总饲养量27.1%[1]。从2013年起,规模养殖增长较快,据2014年3月调查统计,全区存栏60头以上的规模场共有244个,存栏牛60 680头,其中500头以上的有36个,存栏牛33 901头,占55.9%。
从粗饲料的来源和养殖方式看,农户饲养的肉牛多是以放牧为主,冬季补充一定数量的稻秆和其他农副产品秸秆饲料;适度规模的养殖场多是以放牧、种植人工牧草和利用农副产品秸秆相结合;也有完全利用农副产品养牛的,钦州市合浦县境内的全部肉牛场均为此种养殖方式,以东园家酒生态养殖基地为代表,利用农副产品加工厂的下脚料如菠萝皮、芒果核、龙眼荔枝核经发酵后做肉牛饲料。
1.2杂交改良情况
广西饲养的牛品种85%以上为地方黄牛和水牛品种,有15%左右为杂交牛和少量挤奶牛,肉用杂交黄牛的年存栏量60万~65万头。杂交黄牛以利木赞牛杂交一、二代居多,其次为西门塔尔牛、德国黄牛、夏洛来牛、皮埃蒙特牛和南德温牛等品种的杂交牛。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牛品改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建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品改网络,培养了一支较为稳定的品改队伍,全自治区有牛人工授精配种站2 416个,共有3 696名牛人工授精配种员。“广西黄牛杂交改良项目”曾获广西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2]。
1.3饲草资源与利用
对天然草地资源的利用程度,有畸轻畸重之别,一般边远山区的草地利用较轻,这类草场面积较大,主要分布于河池、百色、南宁西部、柳州西北部、桂林西北部,但由于山高坡陡路远,远离村庄,开发利用程度还比较低,发展潜力大。农区低丘平原草地,尤其是乡村附近零星草地,利用较重。石山灌丛类草地约占全自治区草地面积的29%,主要生长各类阔叶灌木和部分禾本科草类,附近居民常在此放牧牛羊已导致利用过度,是石漠化综合治理的重点地域。
种植的人工牧草以桂牧一号杂交狼尾草(P.purpureum cv.Guimu No.1)为主,主要是作为刈割青饲或青贮利用,2014年底全自治区桂牧一号杂交狼尾草保留面积50 000 hm2。玉米秸秆、甘蔗尾叶和稻草秆等秸秆的饲料化年利用总量810 t,占秸秆总量的13.63%。
2.1天然草地面积逐年减少
1988年第一次草地资源调查汇总时,全自治区天然草地面积869.3万hm2,在南方各省区中列第三位[3]。第二次土地资源详查公布的草地面积112.5万hm2,虽然第二次调查采用的草地分类标准与第一次草地资源调查的标准有些差别,但天然草地面积大幅减少是客观事实。天然草地面积的减少挤压和限制了肉牛的放牧空间,对散养户和繁殖母牛的饲养影响较大。
2.2饲草料规模供应无保障
广西的规模牛场基本上分布于交通便利的农作区,远离成片草场,粗饲料的来源主要依靠人工种草和自行收购玉米秸秆、甘蔗尾叶和其他农副产品资源,粗饲料的来源和质量不稳定,山区以放牧为主的牛场冬天也缺乏草料。目前除数量有限的甜玉米秸秆有专业的加工厂生产、加工和配送销售外,甘蔗尾叶和其他农副产品秸秆由于收集成本高、难度较大,还没有中、大型的专业化、规模化的饲草加工配送企业,饲草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产业化不足是制约肉牛规模化发展的瓶颈。
2.3基础母牛存栏数不足
2010年底全自治区母牛存栏数204万头,比2005年的340万头减少了40%。2011年比2010年又减少4.41%,2012年开始出现触底反弹,2013年底存栏数上升到214万头,但与历史高位和发展需要相比差距较大。
2.4杂交牛牛源少
自治区内经多年牛品种改良产下的杂交牛,多分散在千家万户,批量收购困难,即使如此,一些尚未育成的杂交牛也因价高销往广东等地,自治区内许多规模肉牛场只能从山东、河南等地甚至东北购入杂交牛,由于长途运输,不仅成本高,而且牛只抵抗力下降,疾病乘虚而入,导致死亡率增高。
3.1优化区域布局,促进产业带形成
根据广西的实际情况,科学地确定肉牛发展的区域布局。建议在“十三五”期间在全自治区建设30个以上肉牛生产基地县,努力提高产业聚集度和发展水平,逐步改变零星散养的状况。突出抓好桂西—桂中—桂北山区肉牛产业带,争取上规模,重点打造贺州、百色、南宁、桂林、河池、柳州和来宾市为主的肉牛优势产区。在稳定发展传统养殖区域(山区)的同时,逐步将重点向农区(平原地区)转移,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和人工种植高产优质牧草养牛的优势,发展规模经营。
3.2扶持良种繁育,扩大优质基础种群
基础母牛不足和杂交牛源少是南方发展现代化和规模化肉牛业的瓶颈。政府的财政资金可采取以奖代投等多种方式,主要用于肉牛良种场基础设施建设、良种引进贷款贴息等,建立和扩大良种牛繁殖基地,每个市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种牛场或养殖大户1~2个,作为良种牛繁殖基地;鼓励千家万户适度规模养殖母牛与牛品种杂交改良相结合,对母牛养殖者每头每年财政补贴500~800元。
3.3依托资源条件,创新发展模式
南方肉牛养殖规模化发展的关健是如何采取开源节流的方式努力降低养殖成本,提高肉牛产业的效益,实现持续发展。为此,提倡天然草地利用与人工种草相结合,与利用秸秆农副产品相结合,在不同的地域,根据资源禀赋各有侧重。在天然草地面积大且集中连片的桂林市龙胜、灌阳、资源、全州、恭城等山区县,应适度发展以放牧型为主的模式;在甜玉米种植面积较大、交通方便且草食动物养殖基础较好的南宁市的横县、桂林市的兴安等县,鼓励发展以利用玉米秸秆、玉米苞衣(芯)为主要粗饲料的农牧结合型模式;在甘蔗种植面积较大、草食动物养殖基础较好的来宾市兴宾区、武宣县,崇左市江州区、扶绥、大新等县,积极引导和发展通过鲜喂、氨化、青贮和工厂化生产等方式,建立以利用甘蔗叶尾为主的秸秆养殖肉牛模式;在木薯种植面积较大、交通方便的南宁市武鸣、隆安等县,大力发展以利用木薯渣与其他农工副产品为主要粗饲料的农工副产品与牧业结合的养殖模式。
3.4广辟饲草料来源渠道,均衡饲草料的全年供给
一是加强天然草地的保护、并在建设中科学合理利用;二是确保全自治区优质人工草地面积稳定在100 000 hm2以上;三是每年在全自治区新增人工种草20 000 hm2;四是充分利用农闲田积极推广专用饲料玉米和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种植,推广“粮经饲”三元作物种植结构;五是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鼓励扶持牧草与农作物秸秆加工、青贮、打包、制块、制粒等饲草商业化生产,对年产量达2 000 t的企业财政予以一定的补贴扶持,形成饲草与养畜的有效对接和饲草料全年的均衡供给。
3.5加强肉牛的品种改良工作,探索稳定的杂交配套品种体系
针对广西区本地牛品种个体小、增重慢和出肉率低等问题,多年来,广西自治区引入的肉牛品种和冻精有10多个,但还没有一个主打品种,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三元杂交配套推广体系,建议加强肉牛的本品种选育和杂交改良的试验研究工作。
[1] 黄海鹏,周作集,梁云斌.广西肉牛发展近况调查报告[J].广西畜牧兽医,2012,28(6):332-334.
[2]陈家贵,张莲英,许政.广西养牛产业发展现状与建议[J].广西畜牧兽医,2009,25(3):141-144.
[3] 杜青林.中国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地方篇)[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624-625.
S8-9
B
2095-3887(2015)02-0063-03
10.3969/j.issn.2095-3887.2015.02.019
2015-01-30
唐积超(1964-),男,高级畜牧师,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