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仁达来
(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110)
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注重疾病的预防,防病于未然一直是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医学思想,这是人类在长期的疾病防治过程中思考和总结的结晶。元代蒙医学家、营养学家忽思慧的《饮膳正要》是我国最早的营养学和预防医学著作,其中明确阐述了疾病预防与饮食、气候季节和环境的关系,充分体现了当时对疾病预防的认识。预防医学学科的辉煌发展在人类与急性传染性疾病的斗争中体现的最为明显,蒙医经典之一《秘诀宝源》系统记载了传染病的传播过程和具体预防方法,历史上烈性传染病的几次大流行曾夺去了数以万计的生命,人类为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因此寻找预防疾病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已成为历代医学家苦苦追求的目标。天花曾经是历史上为害甚烈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在我国明代隆庆年间就有人痘接种预防天花的方,后来传入俄国、日本、英国等国,直到1798年才由英国乡村医生爱德华·琴纳改用牛痘接种替代人痘接种获得成功。蒙古民族在预防疾病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蒙古人对饮食、气候、环境与疾病的相互关系很早就有了一定的认识,逐步积累了调理寒热,预防疾病的经验,如酸马奶、羊肉汤等来滋补和强壮身体,增强抗病能力。在蒙古族医学中,各处都能看到预防医学思想,如生活习俗、环境习俗、文化习俗和医疗卫生等方面。
习俗指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蒙古民族的传统习俗对卫生保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1 生活习俗与预防疾病
1.1.1 饮食卫生:蒙古族很早以来积累了饮食卫生的丰富知识。例如饮食餐具必须放置在高处;严禁跨过摆在地上的餐具和食物;在挤马、牛奶,炼马奶时必须洗手,洗净剩奶桶;如果炼制的奶食品有异味时认为奶桶等器具受污染,就燃烧百里香等芳香植物一一烟熏消毒等等。
1.1.2 个人卫生:是以预防疾病为主要内容的卫生习俗。饮食前洗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用手巾和碗筷。出门时将手巾掖在腰带上,碗放在碗袋里,筷子插在刀鞘上,洗漱用餐都用自己的用品。民间有“同用面巾会传染眼病,同用碗筷会传染口角病”等谚语。
1.1.3 用檀香、云香等消毒:蒙古人有燃烧柏枝、檀香、云香等香料烟熏消毒住宅、仓库、牛羊圈棚等习俗。具有预防病毒、减少蚊蝇孳生,改善环境,提神安心的功效,是清洁环境卫生的较好的方法,此习俗流传至今。
1.2 文化习俗
1.2.1 蒙古包:蒙古包至少有2000 多年的历史,匈奴和北方其他游牧部落在2000 多年之前就居住在有哈纳(墙壁)、有盖顶的毡房里[1],《汉书》称之为“穹庐”[2]。蒙古包适合游牧生活,但是蒙古包有较大的圆形天窗,晚上封闭白天打开,首先空气流通非常好,屋内保持新鲜空气;第二阳光照射充足,起到屋内消毒作用,保持屋内清洁;第三屋内外温度差较小具有耐寒健体、能够很好的预防伤风感冒等疾病。
1.2.2 男儿三技:摔跤、射箭、赛马3 项竞技。赛马表现出娴熟的骑艺,摔跤表现敏锐、技艺和体力,射箭是蒙古民族最早用于军事训练,后改为娱乐的活动。其摔跤运动在蒙古草原有悠久的历史,西安客省庄出土的2 件匈奴铜牌,图案中间是2 个力士在摔跤,铜牌的造型和艺术,属于汉初匈奴遗物。元代之前的蒙古族男儿三技活动,具有很大的军事、体育性质,用以锻炼力量、技巧,并用来选拔人才。后来逐渐演变为娱乐活动,特别是蒙古族“那达慕”的核心内容。与其说它是娱乐活动,还不如说它是蒙古民族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的重要活动。
1.2.3 祭敖包:蒙古族认为干旱、疾病等是由自然间各种精灵在作祟,用祭敖包来求雨驱邪。祭敖包的时间,多在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六、七、八月间。祭祀时,敖包插上树枝,树枝上挂五颜六色的布条或纸旗,旗上写经文,人们身着节日盛装,供上祭祀品,然后叩头祈求风调雨顺,消灾防病,人畜平安。
1.2.4 递鼻烟壶:是蒙古民族古老的习俗,在蒙古包里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1 个精致玛瑙等材质制作的装着鼻烟的鼻烟壶敬给客人,客人可倒出一点鼻烟,用手指抹在鼻孔上吸入,品闻烟味。鼻烟中含有名贵药材,闻鼻烟是唤其芬芳之气,借以醒脑提神,驱秽避疫。具有驱寒冷、治头痛、开鼻塞、明目、活血等治病防病作用。
1.2.5 穿蒙古袍和马靴:装束上使男儿显得强悍潇洒,女子则显得身材苗条、矫剑。但是蒙古马靴最主要是在骑马时可以保护踝部、御寒,坠马时自然脱靴,可以保证人身安全。
1.2.6 喝酒的岁数:指可以上桌喝酒的岁数。男人到37岁,过3 个本命年之后认可为“成年,体力健全,进入成年人行列”,便视为“有资格当官,品尝美酒佳肴之份”。不到37 岁之前饮酒沉醉者是属于不懂规矩的人,受到人们讨厌,被社会抛弃。这是一种习俗与戒律,但是它蕴含着防病健体,优生优育的医学内涵。蒙古族有“少喝为蜜,过量伤身”的谚语。认为少年饮酒会伤肝,成年后则体弱多病或早逝。男人到37 岁,已经成家立业,儿女也已长大,不会饮酒而影响后代。
1.3 环保习俗
1.3.1 生活垃圾的处理:生活垃圾必须到在家园的东南方向几十米远的固定地点,妇女在家园的东南方向、男士在西南方向解手方便,后来元朝御膳医师忽思慧写到“勿向西北大小便”[3]。这是蒙古地区西北风强烈的自然条件下预防疾病的卫生守则。
1.3.2 保护植被和生态:立蒙古包时不用铁锹等挖土破地,只用木楔子固定即可;在野外起火做饭也不会直接在草地上,而用石头或铁架撑起石板或铁板生火;根据植被和气候的变化对牲畜放牧营地(营盘)进行季节性的更换等都蕴含着保护植被和生态,保障人类健康的思想。
1.3.3 保护水源卫生:蒙古人自古以来有着祭山水的习俗,认为水是生命之源,非常重视水源的保护和饮水卫生[4]。如挖井取水一般在家园西北方向,而且都在早晨取水,因为早晨的水是纯净的。严禁在水井周围解手,也不能在饮水井附近建盖牲畜棚圈等。水忌,也是蒙古族环保文化之一。蒙古人认为水是纯洁的神灵,认为如果污染水源上帝会惩罚,会流行疾病。所以忌讳在河流、湖泊中洗手或休浴,更不许洗女人的脏衣服或向河流中扔赃物,注意保持水的清洁。
2.1 用火消毒:13 世纪普兰·卡尔宾在《蒙古游记》中记载“简单地说,他们相信万事万物都会被火所净化的。因此,使者们或王公们或任何人来到他们那里时,不论是谁,都被带着他们带来的礼物在两堆火中间通过,以便加以净化”[5]。如果认为饮食和器具有污染就用火消毒;亡于传染病者的遗物,甚至一家人死于瘟疫,则将房屋连物品全部火化,这种消毒方法或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2.2 对传染病的预防:首先认识到了传染病的传染规律,如有传染病流行,首先要发布“扎尔”(布告)。如,居庸关的门上有用八思巴蒙古文书写的“居庸关石刻文”结尾有“使瘟疫‘扎尔’名永远消失,人类长乐安康”的字样。
2.3 饮食起居预防:元太医饮食营养学家忽思慧于1330年撰写的《饮膳正要》,是以食疗、饮食制作、饮食宜忌为主要内容的著作,为我国第一部营养学专著,也是我国第一部预防医学专著。主张饮食与起居方面重防治而勿犯避忌,提出“先用食禁以存性,后制药以防命”,强调了饮食起居在防治疾病中的作用[6]。
2.4 药物预防:13 世纪蒙古医生用大黄、牛黄防治疾病的记载。例如1226年蒙古军中发生瘟疫,用大黄治愈[7];又如酸马奶在蒙医饮食疗法中占有独特而重要的位置,具有催眠、滋补身体、预防疾病的功效;14 世纪《饮膳正要》对蒙药的性味功效方面做了大量记载。
3.1 对致病微生物的认识:蒙医古籍《甘露四部》、《秘诀宝源》、《蒙医药选编》等都记载了“有一种肉眼看不见的致病微小虫子叫‘粘虫’,一切瘟疫均有‘粘虫’疫毒引起”。《蒙医药选编》中“时季变化或不讲卫生等各种原因使粘虫通过空气经毛孔和口鼻进入人体引起感染”[8]的记载等都证明当时蒙医对致病微生物有了较明确的认识。
3.2 《四部甘露》对水的研究:《四部甘露》记载“水源按其水质分为7 类。饮用纯净水益于健康,饮用不洁水有害于身体”[9]。也记载了盛水容器的材质及水的保质期以及消毒水的方法等,说明对水质与健康有了较深的研究。
3.3 《蒙医金匮》对传染病的系统化:《蒙医金匮》(秘诀宝源)是一部最早系统论述预防传染疾病的著作,记载“瘟疫由疫毒感染引起,是从疾病流行的方向由烟雾、风等传播而来,……首先要采取预防措施。预防措施有携带药物或药物烟熏预防、服药预防、屏障预防、清洁预防、消毒预防五种”[10]。
3.4 预防天花药物的制备及接种:名蒙医罗布桑苏勒禾木于1785年所著《接种天花药物制备及鼻种方法》中详细记载了预防天花病的药方制备及接种方法[11]。
我国的预防医学在过去的几十年,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成就,人间天花的消灭和性传播疾病的一度不复存在,结核、麻疹、脊髓灰质炎和百白破等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大多数非传染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其中预防医学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突出的成就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急、慢性传染病在全人群死因构成中的位次不断下降,由建国初期的第一、二位,降至目前的第七、八位;继天花之后黑热病、回归热已基本消灭,人间鼠疫已基本控制,麻疹、脊髓灰质炎、白喉、百日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传染病的发病率都有显著下降;使人群的死亡率明显下降,平均寿命由建国前的36 岁提高到目前的男70 岁和女75 岁[12]。在这一成就中蒙医药人做出了巨大贡献。例如建国初在各旗、苏木举办蒙医师培训班,1955年在呼和浩特市召开蒙医药代表大会,各盟、旗建立合作医疗机构、蒙医医院对传染病、地方病进行调查、预防、治疗等[13]。
进入本世纪,随着新的医学模式的出现,人们对预防医学有了新的认识。蒙医预防医学在蒙医学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从预防疾病发生向保持健康以及维持良好生命质量的需求转变。蒙医预防医学学科也随之诞生和速度发展。
5.1 蒙医预防医学学科最终的目的:蒙医预防医学学科最终的目的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和维护人群的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一个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每时每刻都在经受各种危险因素(包括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等)的侵害。疾病和健康始终处在动态平衡状态,蒙医预防医学就是减少危险因素对健康的危害使疾病少发生或不发生,使每个个体都能够健康、高质量地度过一生。
5.2 结合疾病自然史的预防:蒙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有其自然规律,称之为疾病自然史。按照时间顺序和有无临床症和体征分为疾病集聚期、发病期和转归期3 个阶段。在疾病自然史的不同阶段所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蒙医学中叫结合疾病过程的预防[14]。多年的预防医学实践说明,人类可以在疾病自然史的不同阶段通过有效的预防措施使疾病停留在一定的自然史阶段甚或向健康转归。在三根失调(生物学改变)期采取措施,可以使疾病少发生或不发生。对已经发生的疾病也可以通过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使其停留在自然史阶段的病前阶段,不再发展。即使到了疾病的发病期,有了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也可采取措施,减少死亡或伤残。
5.3 蒙医学预防保健新趋势:随着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开展自我保健已经成为预防保健事业发展的新趋势。它标志着人类在健康观念上的一次飞跃。自我保健的推行和现行医疗制度的改革,尤其是医疗保险制度的实行使人们逐渐从被动接受医生单一的医疗照顾和服务转变为主动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综合预防保健措施,人们已经不再满足“无病”,还要追求更好的生命质量。如健康教育,维护健康、预防疾病、自我诊断、自我治疗以及在医疗机构诊治后的自我康复和自我保健等。
5.4 蒙医学预防疾病的优点
5.4.1 中国的传统医药是几千年的文化遗产,博大精深。特别是蒙医药学以蒙古民族的宇宙观、生命观为基础,“自然与人体合一”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脏腑白脉、“六基证”构成一个独特的、完整的、统一的理论体系。
5.4.2 在治疗学上,随着医学模式的变化,疑难病的增多,化学药品毒副反应加大,药源性疾病的增多,自然环境的恶化,世人呼唤回归大自然,希望用天然的草药、绿色植物药来治疗保健。蒙医药恰好是天然保健品,治疗的疾病谱广,即使未明确诊断,也可运用蒙医药理论辨证论治,从而不失时机的缓解病情,减少痛苦,改善生活质量。
5.4.3 对病毒性疾病、免疫性疾病、老年病、妇女病、骨伤科病、血液病等疑难病有较好的疗效,可补充现代医药学之不足;蒙药品种繁多,资源丰富而绿色,一般都有深厚的临床实践作基础,不是靠药物筛选。
5.4.4 饮食调理:蒙古民族的药膳更是丰富多彩,如肉类、奶食、野菜、野果等。元代著名医学家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是“药食同源”的理论著作,是对世界文明贡献卓著的重要医学成果,维护蒙古民族乃至东方人的健康起着重大的作用。
5.4.5 蒙医学认识和研究问题的方法的独特性。蒙医学是“实态”——在现场进行验证的医学,以临床患者的整体为对象,而不是以单纯的疾病为对象,更贴近患者的现实状况,使得其诊疗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就是蒙医学在方法论上的特点。
[1]巴·吉格木德.蒙古医学简史[M].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7.12:8.
[2]汉书·匈奴传[M].中华书局,1962
[3][6]忽思慧,饮善正要膳(蒙文)[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2.5:19 -21
[4]布仁达来,蒙古人环保习俗与疾病预防[M].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11:87
[5]普兰·卡尔宾蒙古游记[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12
[7]布仁达来蒙医温病学[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12:5
[8]罗布桑泉普乐蒙医药选编[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5.5:117
[9]伊希巴拉珠尔四部甘露[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12:418
[10]占布拉却吉丹晋普仁来蒙医金匮[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8.10:213 -214
[11]舍·宝力德等名老蒙医传略及典籍概述[M].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2:118
[12]袁聚祥等预防医学[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2:1
[13]苏荣扎布蒙古学百科全书·医学卷[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4:4
[14]布仁达来蒙医预防医学[M].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