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敏 刘 曼 黄英华 闫军堂 邹慧琴
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图书馆,陕西西安710055
2011~2013年度SCIE收录6所中医药大学科技文献统计与分析
王利敏1刘 曼2黄英华1闫军堂1邹慧琴1
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图书馆,陕西西安710055
目的分析6所中医药院校被SCIE收录的科技论文,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各高校的综合科研能力和水平,以期为科研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统计源,从文献总量和年度分布、语种分布、文献类型分布、学科分布及来源出版物5个方面,分析SCIE收录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成都和南京6所中医药大学2011~2013年的医学科技论文情况。结果6所院校SCIE收录论文呈现以下特点:兼顾论文总数量及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论文数量;论文学科分布集中在补充替代医学、药学相关领域;来源出版物的平均影响因子、篇均被引次数偏低。结论中医药院校科研论文需在数量稳步上升的同时,质量也同步上升,方能彰显中医药院校科研工作的综合实力。
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科学引文索引
科技论文是科研活动对现有知识体系的贡献,是衡量科研工作者科研成果的客观标准,也是科研工作者科研活动最直接的产出形式。科技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是反映一所大学科研能力和潜力的重要指标之一[1-2]。其中,科技论文引文频次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科技论文的质量和学术影响,是衡量科研工作价值较为有力的指标[3-4]。世界上著名的四大检索工具有:工程索引(Engineering Index,简称EI)、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SCI)、科技会议录索引(Index to Scientific&Technical Proceedings,简称ISTP)和科学评论索引(Index to Scientific Review,简称ISR),其中,SCI是美国科技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简称ISI)创始人E.Garfield等建立的著名科技文献索引数据库[5],其收录论文的质量与引用情况是衡量国家、科研机构、大学等的科研实力,评价科研人员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
高等院校被SCI收录的科技论文总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的综合科研能力和水平,尤其是基础研究的水平。基于此,本文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统计源,统计SCI收录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成都和南京6所中医药大学2011~2013年的论文情况,以期从一个层面展现6所中医药院校的科研整体状况。
1.1 一般资料
以ISI Web of knowledgeSM平台上的ISI Web of science中的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简称SCIE)为依据,检索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及其各附属医院发表的医学科技论文。
1.2 检索条件
北京中医药大学:AD=(beijing univ tradi*chin* med*OR beijing univ TCM OR beijing univ chin*tradi*med*OR beijing univ chin*med*OR beijing univ tradi*med*OR beijing tradi*chin*med*univ OR beijing chin*Med*Univ OR beijing TCM UnivOR Dongzhimen Hosp)。
广州中医药大学:AD=(Guangzhou Univ trad* chin*Med*OR Guangzhou Univ TCM OR Guangzhou Univ chin*tradi*Med*OR Guangzhou Univ chin* Med*OR Guangzhou Univ tradi*Med*OR Guangzhou trad*chin*Med*Univ*OR Guangzhou chin*Med* Univ*OR Guangzhou TCM Univ OR Guangdong hosp chin*trad*med*OR Guangdong hosp trad*chin* med*OR Guangdong hosp TCM OR Guangdong Prov hosp trad*chin*med*OR Guangdong Prov hosp chin* med*OR Guangdong Prov hosp TCM OR Guangdong trad*chin*med*hosp OR GuangdongProvtrad* chin*med*hosp OR Guangdong Prov TCM hosp)。
上海中医药大学:AD=(shanghai univ tradi*chin* med*OR shanghai univ TCM OR shanghai univ chin* tradi*med*OR shanghai univ chin*med*OR shanghai univ tradi*med*OR shanghai tradi*chin*med* univ OR shanghai chin*Med*Univ OR shanghai TCM Univ OR Shanghai Acad Tradit Chinese Med)。
成都中医药大学:AD=(chengdu univ tradi*chin* med*OR chengdu univ TCM OR chengdu univ chin* tradi*med*OR chengdu univ chin*med*OR chengdu univ tradi*med*OR chengdu tradi*chin*med*univ OR chengdu chin*Med*Univ OR chengdu TCM U-niv)。
南京中医药大学:AD=(nanjing univ tradi*chin* med*OR nanjing univ TCM OR nanjing univ chin* tradi*med*OR nanjing univ chin*med*OR nanjing univ tradi*med*OR nanjing tradi*chin*med*univ OR nanjing chin*Med*Univ OR nanjing TCM Univ)。
天津中医药大学:AD=(tianjin univ tradi*chin* med*OR tianjin univ TCM OR tianjin univ chin*tradi*med*OR tianjin univ chin*med*OR tianjin univ tradi*med*OR tianjin tradi*chin*med*univ OR tianjin chin*Med*Univ OR tianjin TCM Univ)。
出版时间=2011~2013年;数据库=SCI-EXPANDED,SSCI,A&HCI;词形还原=打开;检索时间:2014年10月27日。
需要说明的是,本次统计未包括各校科研人员以其他形式署名单位名称发表的论文,另外,因各期刊发行时间与数据库更新时间不同步等原因,本次检索的2011~2013年各校SCIE收录论文可能会有个别遗漏。
2.1 文献总量和年度分布
2011~2013年度,SCIE收录的文献总量分列前3位者为:上海中医药大学(983篇)、北京中医药大学(810篇)和南京中医药大学(705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文献数量占总发表文献数量比例方面,分列前3位者为:南京中医药大学(420篇,59.57%;392篇55.60%)、上海中医药大学(543篇,55.24%;508篇,51.68%)和广州中医药大学(238篇,47.32%;209篇,41.55%),见表1、2。从中可看出,6所中医药大学在3年中,无论是被SCIE收录的文献总量,还是按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的文献数量均呈逐年递增趋势,表明各中医院校科研水平正在稳步逐年上升,中医药科技工作者已越来越重视向SCI收录期刊投稿,以促进科研成果的国际化交流。
2.2 语种分布
SCIE收录的6所学校科研人员发表的论文中,英语发表者均占绝对优势(比例均在98%以上),这与SCIE收录期刊中80%以上的期刊要求用英语撰写直接相关,但同时也提示,用中文发表文章亦可被SCIE收录,如以下期刊则收录中文发表论文: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CHINES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ACTA PHYSICO CHIMICA SINICA、PROGRESS IN CHEMISTRY、CHINESE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ACTA CHIMICA SINICA和PROGRESS IN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当然,科研人员为了更好的与世界各国的同行进行学术交流,并扩大自身的国际影响力,将重要的科研成果用英文发表,其影响力是显而易见的。
2.3 文献类型分布
6所学校被SCIE收录的科技论文文献类型分布为Article(研究论文)数量最多,Review(综述)文献数量次之,而重要的MEETING ABSTRACT(国际会议摘要)也会被SCIE收录,且位列第3位。提示中医药科研人员除发表研究论文和综述外,还应积极向重要的国际会议投递论文,以期提高SCIE收录论文数量,并扩大自身国际影响力。见表3。
2.4 ISI学科分布
SCIE收录6所学校的科技论文,均涉及的ISI学科共有6个。6所中医药院校共同的学科研究领域集中在:补充替代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析化学、医学化学、药理学/制药学和植物科学,其中,补充替代医学、药理学/制药学和医学化学在6所学校中均位列前3位,是活跃的学科研究领域。见表4。可以看出,除外补充替代医学,6所中医药院校共同的研究领域均为药学方面,这与中医药研究方向目前多为运用现代技术对中药单体、复方的功效开展深入研究相关。此外,通过对补充替代医学领域的论文进行分析发现,论文研究内容涵盖了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数据挖掘、循证医学、中药、针灸、其他等几个方面,而基础研究方面的论文比例最多(占25%~51%),其次为临床研究和针灸方面的论文(均占10%左右),表明此类论文更易为SCIE收录期刊所接受。
2.5 来源出版物
SCIE收录6所学校论文的来源出版物种类数分别为:上海中医药大学406种、南京中医药大学292种、北京中医药大学287种、广州中医药大学265种、天津中医药大学204种、成都中医药大学146种,在论文发表量列前10位的来源期刊中,6所学校均涉及到以下4种期刊,即:EVIDENCE 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2013年IF=2.175)、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2013年IF=2.939)、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13年IF=0.667)和PLOS ONE(2013年IF=3.534)。此外,从表5可以看出,6所学校通讯作者发表论文的来源出版物影响因子总和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其平均影响因子基本在2~3之间,表明中医药科研工作者正逐步以高影响因子的SCIE收录期刊为平台,向国际同行们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并进行学术交流。
通过上述对6所学校在2011~2013年度发表SCIE收录科研论文情况的分析,可归纳出6所学校发表SCIE收录科研论文的特点如下:
3.1 兼顾论文总数量及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论文数量
6所中医药大学在3年中,无论是被SCIE收录的文献总量,还是按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的文献数量均呈逐年递增趋势,其中,相比2011年,上海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和广州中医药大学4所学校2013年的文献总量、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论文数量增幅均超过200%,天津中医药大学的第一作者论文数量涨幅超过200%,文献总量和通讯作者论文数量增幅超过190%。此外,各学校在注重SCIE收录科研论文总数量的同时,更加重视代表本单位学术著作权的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发表文献数量。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各中医药院校整体科研水平不断提升,科研人员越来越注重科技成果在国际性期刊上的发表,扩大自身研究成果在国际同行的影响力;另一方面,近年来国内高校纷纷出台在SCI收录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奖励措施,有的学校与教师职称评定挂钩,有的学校与博士研究生毕业挂钩,这些举措都是促进中医药院校科研工作人员、教师与研究生在SCI收录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动力。
3.2 论文学科分布集中在补充替代医学、药学相关领域
从SCIE收录6所中医药院校论文学科分布来看,其共同的学科研究领域集中在补充替代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析化学、医学化学、药理学/制药学和植物科学,其中,除补充替代医学外,其余学科领域均与中药学相关,可能原因为中药学领域的研究多围绕中药单体、单味中药有效成分等开展[6],其实验方法和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较高,易为SCIE收录期刊所青睐。属于补充替代医学领域的论文研究内容涵盖了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数据挖掘、循证医学、中药、针灸、其他等几个方面,而基础研究方面的论文比例最多(占25%~51%),其次为临床研究和针灸方面的论文(均占10%左右),此类研究中不乏随机对照、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等实验设计,严格方法学指导下的研究结果,更易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此外,随着数据挖掘技术和循证医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如:处理复杂多维数据的数据模型和方法的探索、遵照国际认可原则开展中医药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系统评价等研究工作的开展,其研究成果在相当程度上有助于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7]。
3.3 来源出版物的平均影响因子、文献篇均被引次数偏低
影响因子是指某一期刊的文章在特定年份或时期被引用的频率,是国际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一般发表在期刊影响因子越高的文献,其对社会的学术影响力也越大[8]。在SCIE收录6所中医药院校论文中,各年度单篇论文最高影响因子分别为:2011年,成都中医药大学为13.926;2012年,广州中医药大学为19.446,南京中医药大学为17.960;2013年南京中医药大学为45.661,但各校3年的平均影响因子却相对较低,分布在1.97~2.34之间。此外,研究人员的学术成就和对学科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发表的文献数量和文献被引次数两个方面,其中文献数量体现作者的文献产量或科研能力,即“量”,而文献被引频次则更能说明作者生产的文献、交流程度和学术水平,即“质”[9-10]。ISR认为,阐述一种理论的论文如被他人引用达50次,那么这种论文可作为所在学科的经典论著;一般的看法是,关于一种继承性研究而连续发表的论文如被他人引用达到10人次,那么这些论文的总学术价值相当于专著[11]。纵观各校3年的篇均被引次数,均处于较低水平。要提升高影响因子期刊发文率,必须在SCI论文的质量上有所突破,就要求科研人员必须做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在科研中一旦有新的发现和新的创造,及时总结、及时发表,并首选SCIE收录刊投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科研论文的被引频次,扩大学术影响力。
贺维平等[12]对国内外20多所综合实力较强的代表性大学发表的SCI收录论文进行分析,归纳出世界一流大学科研论文发表的演变路径:第一阶段是论文数量上的快速增长,篇均被引指标低;第二阶段是在论文增长到一定数量以后,关注重心由论文数量转移到论文质量,被引数快速增长,篇均被引指标高;第三阶段是科研质量发展的更高阶段,在一定论文数量和质量的基础上,涌现出重大科研创新成果,出现大量高被引论文,奠定了大学在学术上的绝对优势。本文通过对6所中医药院校SCI收录科研论文的分析,结果表明中医药院校科研论文发表目前仍处于第一阶段,随着各院校科研综合能力的不断提高,科研人员向国际同行展示研究成果的积极性不断加强,以及国际对中医药研究的关注度和认可度不断提升,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医药院校科研论文发表将会加速进入第二阶段,在论文数量稳步上升的同时,论文质量也同步上升,方能彰显中医药院校科研工作的综合实力。
[1]郭丽芳.评价论文学术质量的文献计量学指标探讨[J].现代情报,2005,3(3):11-12.
[2]张廷翔,杨晓秋,陈世浩.科学引文索引收录医学院校科技论文状况的统计分析[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1,14(2):36-37,23.
[3]师昌绪,田中卓,黄孝瑛,等.“科学引文索引(SCI)”——国际上评定科研成果的一种方法[J].科学通报,1997,42(8):888-894.
[4]高增平,戴闻韬,张婷,等.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2006~2010年SCI论文的统计与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4):133-135.
[5]Garfield E.The Citation Index as a subject index[J].Current Contents,1974,18(5):5-7.
[6]周欣.SCI国际知名源刊收录补充替代医学中的中医类论文分析[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8(5):548-551.
[7]刘为民,刘保延,谢雁鸣.循证医学在中医药国际化中的应用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2006,8(3):42-46.
[8]Ronald R,金碧辉.期刊评价:影响因子及其相关指标[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1,12(1):1-6.
[9]许吉,陈跃来,季光,等.SCI收录7所中医药院校科技论文的计量分析[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6(4):104-106.
[10]刘毅清,陆敏,曹洪欣,等.基于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的科研论文分析研究[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4,21(3):70-74.
[11]赵淑云.SCI与科研发展[J].图书馆论坛,1996,4(4):63-65.
[12]贺维平,范爱红.国内外若干知名研究型大学SCI论文的比较研究[J].情报杂志,2010,29(9):16-20.
Analysis of papers published and included by SCIE of 6 Universities of Chinese Medicine during 2011-2013
WANG Limin1LIU Man2HUANG Yinghua1YAN Juntang1ZOU Huiqin1
1.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100029,China;2.Library of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Shaanxi Province,Xi'an710055,China
ObjectiveTo collect and analyze information of published scientific papers in SCIE databases from 6 differ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Chinese Medicine,to reflect the comprehensive strength and level of their scientific research,to provide considerable references for scientific decision making.MethodsWeb of Science was employed as targeted databases with published medical papers from 2011 to 2013,while 6 differ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Shanghai,Guangzhou,Tianjin,Chengdu and Nanjing,were chosen to be the analyzed objects.Five aspects of published articles wer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of analysis:total amounts,distributions of years, languages,documental types,disciplines and source publications.ResultsTotal amounts were increasing in years.Specific subjects were indicated in more important roles in distributed disciplines,for instance,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pharmacy and related fields.To speak of the source publications'qualities,it was illustrated with a lower level in impact factors and cited frequencies.ConclusionOn the basis of total amounts rise,more attentions and attempts should be paid to quality improvement of published scientific papers,in order to reveal the comprehensive strength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Universities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Shangha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Tianji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engd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Science Citation Index
R353.21
A
1673-7210(2015)04(b)-0050-05
2015-01-12本文编辑:程铭)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81403054)。
王利敏(1976.6-),女,医学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医药信息咨询、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
邹慧琴(1986.10-),女,医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医药学术情报检索及中药品质评价数字化建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