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哈斯巴根 张淑兰
(内蒙古自治区国际蒙医医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65)
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应当知道疾病通过什么渠道进入人体并引发病变十分必要。与其它医学相比,蒙医对疾病侵入人体的过程有独特的认识和理解。
蒙医学把疾病侵入人体的过程叫做“病入六门”,所谓的“病入六门”是疾病以某种方式进入人体后引发疾病的蒙医学理论。蒙医学认为疾病的发作是布于皮肤,发于肌肉,入于脉道,渗于骨骼,降于脏,落于腑的程序进入人体发生病变。
皮肤就是人体外部包裹人体器官、五脏六腑、胸膜、腹膜、隔肌的表皮。人体的皮肤分为内外两种。外皮覆盖在人体的五官和四肢上,能够接触空气和其他物质的部分,属阳性。内皮是人体五脏六腑、胸膜、腹膜等不能接触空气的部分,属阴性。当疾病通过皮肤进入人体后,会破坏人体正常的赫依、希拉、巴达干的相对平衡关系,从而导致人体发生病变,这是“外皮入门”的内源性原理。“外皮入门”的外源性原理多见于起居不当或中毒性疾病,主要是病原体通过皮肤的破损口或毛孔进入人体,破坏正常的协日乌斯〔黄水〕,继而进入肌肉和楚斯〔血液〕,然后破坏此部位的三根与七素的关系,从而导致发病。如各种外伤引起的皮肤损伤,疥疮,痈等有害物体通过毛孔进入体内中毒引起的病变等等。如果患者是由于饮食起居和药物疗术使用不当,又或因中毒或传染性疾病而引起的内肤入门,多是先布于外皮肤后,在进一步渗入肌肉,然后流入血液,最终进入内脏。如各种水肿病、肿瘤、中毒、神经性疾病等。
肌肉在皮肤的下面,是病入的第二门。肌肉长于骨上,覆盖全身,在体内有各自的位置。肌肉厚薄不均,按形态可分为厚薄2 种。五官上的厚肌肉是嘴唇、舌、腮腺、脸等。脏腑的厚肌肉是心、肺、肝、脾、肾和子宫等。此外,胸腔的肌肉、腹腔的肌肉、四肢的肌肉、手脚心的肌肉、臀部的肌肉、男性生殖器的肌肉、女性乳房的肌肉等都属厚肌肉。分布:五官上的薄肌肉是眼睑、鼻、耳、咽喉等,胃、小肠、大肠、膀胱、胆囊、隔肌和血管的肌肉等都属簿肌肉。
根据多年临床观察证明,人体的各器官,脏腑,胸腔,腹腔,关节和其他厚肌肉的疾病,是先侵入皮肤后再进入肌肉的,但疾病的发展缓慢而轻,这与厚肌肉的面积及厚度有关。比如,疾病一开始侵入皮肤的时候,疾病发展的快而病势较重,但进入到肌肉的时候,病邪在面积大而较厚的肌肉内分散速度降低,病势发展缓慢。但薄肌肉则不同,如某些外伤或中毒等可不通过皮肤,直接进入肌肉发生病变,导致疾病发展快,病势较重。例如,胃肠道疾病中的急性胃肠炎等。
人体的脉道分为黑和白2 种。黑脉分为动脉和静脉;白脉分为大脑和脊髓。黑脉的发病机理,根据临床发现,当疾病侵入皮肤,发展于肌肉,再进入脉道使其发病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比如,肝脏病变后,不会马上出现肝脏肿大或萎缩,这是因为病原体侵入皮肤后又进入肌肉,最后才进入脉道。只有这个疾病进入肝脏,跟体内的三根与七素搏斗,破坏它们之间的相对平衡,肝脏才能发生病变,如果平衡不被破坏,就不一定发生病变。再比如胃和小肠、大肠类的疾病。人如果吃了生、硬等不易消化的食物后,几个小时内就会出现胃疼、腹痛、腹泻等症状,这与脏器的肌肉较薄,吸收营养的血管丰富,血管和肌肉之间的距离比较密集有关,所以疾病侵入皮肤以后,迅速在肌肉内发展,很快就进入脉道内,使器官发生病变出现症状。
白脉发病的机理与黑脉不同,是因为疾病先进入黑脉,然后直接到达白脉之海——大脑,然后通过毛细血管,散布全身。发病后,轻者可出现头疼、肢体麻木等症状,重者可出现昏迷或肢体瘫痪等症状。
骨骼在人的体内好比房子的大梁,起着支撑人体的作用。人体的骨骼可分为头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三大部分。蒙医古籍文献里这样形容骨骼和肌肉的关系:“头盖骨象屋顶,肋骨如椽子,脊柱如柱子,肌肉如砖瓦等”。
病渗于骨骼分为“能病渗于骨骼”和“不能病渗于骨骼”两种。“能病渗于骨骼”的发病机理为:由于骨骼处在皮肤、肌肉、脉道之间,楚斯〔血液〕精华营养骨骼。如果人体的某个部位发生病变,疾病侵入皮肤后首先进入肌肉内发生病变,然后再进入脉道,通过给骨骼送营养的毛细血管进入骨内,引起头痛,心悸,关节疼痛等。“不能病渗于骨骼的发病机理”为直接通过皮肤、肌肉、脉道而发病。比如一些离骨骼较远的脏器如心、肺、肝、脾、肾、胃大肠、小肠等部位的疾病不能渗于骨骼。
所谓五脏就是心、肺、肝、脾、肾5 个脏器。疾病侵犯脏器的发病机理如下:按病入的程序,五脏为皮肤、肌肉、脉道、骨骼之后的第五个门。但从发病的规律来看,疾病不一定按这种步骤侵入人体。这是因为发病的脏器所处位置不同,所以疾病的发生就不一定按以上顺序进入人体。比如:肝、脾、肺的疾病会通过皮肤、肌肉、脉道直接进入第五门脏器而发生病变。但肾脏则不同,由于肾位于腰部脊柱两旁,腹膜后方,紧贴腹后壁上部,所以它必须通过病入的5 个步骤而发病。
“六腑”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精腑这6 个器官的总称。五脏的疾病,除去外伤等突发性原因一般都通过脉道而发病。但六腑中的胃、小肠、大肠的疾病必通过皮肤,肌肉,脉道和自身发病,不按照所有六门的顺序。胃和小肠、大肠的疾病不通过第四门的骨骼,但通过第五门脏器。
因为各脏器和组织所处的位置及结构的不同,疾病进入的门和程序也不同。“病入六门”的过程可以归纳为以下3 种:一是布于皮肤,发于肌肉,入于脉道;二是入于脉道,发于肌肉,布于皮肤〔包括降于脏,落于腑〕;三是入于脉道,发于肌肉,渗于骨骼。
蒙医学认为,疾病通过布于皮肤,发于肌肉,入于脉道等进入人体发生病变。所以,我们在治疗的时候,也通过病入路径驱除病邪。以用感冒为例来说明道理。感冒是由于人体受风寒等因素引起人体内巴达干、赫依与希拉相搏,最后导致发病的。疾病首先侵入毛孔,再进入肌肉发展,最后进入脉道而发生病变。我们治疗感冒的时候首先用发汗疗法把病邪通过毛孔驱出体外,可以让患者服用额日敦-7汤5g,3 次/d,饭后煎服。此药由苦参20g、珍珠干15g、山奈10g、土木香10g、栀子15g、川楝子10g、诃子5g7 味药物组成,该药具有清热凉血,解毒止痛功能,多用于感冒、发烧、瘟疫热、内热引起的口渴舌干、目赤、小便赤黄、气喘痰多、血热头痛、关节疼痛等症状。感冒后多饮用温开水,疗效会更好,一般服药后很快就会出汗而病愈。
世界万物在不断地运动着,运动是事物的本来属性和存在的形式。任何事物都要经过由小到大,由简到复的发展变化过程,疾病的发展变化过程也如此。蒙医学认为疾病是一种不断变化的过程。《四部医典·患病规律部》中说:“疾病在各自的部位蓄积,一旦遇到诱因就会发作,侵入机体形成疾病”,在《博都日雅》中有作了更广泛解释:“病因在它蓄积的部位遇到适当条件就会发作,由皮肤入侵的病经六个途径进入机体,出现各自的症状,使机体不适而成病。
“病入六门”是蒙医学理论的精髓之一,它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独特的认识和见解,对医生辨证分析疾病,以及诊断和治疗有着深远的临床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