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药复方有效物质基础研究与创新药物研究新思路

2015-01-23 09:48萨础拉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5年10期
关键词:物质基础药动学蒙药

萨础拉

(内蒙古医科大学蒙医药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110)

蒙医药学是祖国传统医药学中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吸纳并借鉴了印度医学、藏医学、中医学理论的精髓,经蒙古族人民的长期医疗实践,而逐步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性、独特理论体系及临床特点的民族医学[1]。其中蒙药学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据记载蒙药学已有2800 多年的发展史[2]。

蒙药复方为蒙医治疗疾病的主要临床应用形式,它的组方较中药复方固定,且同样按照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它是蒙医辨证论治理论的具体体现。近年来,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蒙药复方进行了研究,主要集中在化学成分分离、成分的质控、工艺、药效及机制、临床观察研究等方面,而有关蒙药复方有效物质基础研究则较少。毋庸置疑,蒙药复方中,起到药效作用的有效物质无非是诸多化学成分。通过研究,探求蒙药复方中有效物质(有效组分、有效成分),可揭示蒙药复方配伍规律及作用机制,优化制剂工艺,制定复方质量控制标准,进而研发物质、药效及毒理、机制明确的创新药物。因此,本文简要回顾了蒙药复方有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意义及概况,论述了蒙药复方有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新思路。为蒙药现代化与国际化趋势,本文提出蒙药复方有效物质基础研究与创新药物研究结合的观点。

1 蒙药复方有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意义

蒙药复方是由多种单味药组成的药物组合体。蒙药复方的药效作用是通过该特定的组合体里化学成分群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即这些化学成分群是复方发挥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明确复方中有效物质基础,就可解释蒙药复方中到底哪个成分在起到药效作用,化学成分间是怎么相互协同而作用于人体的。探求蒙药复方中有效物质(有效组分、有效成分),才能对蒙药进行有效的提取、纯化、优化制剂工艺、制定复方质量控制标准,可揭示蒙药复方配伍规律及作用机制,进而研发物质、药效及毒理、机制明确的创新药物。因此蒙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是蒙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2 蒙药复方有效物质基础研究的现状分析

目前蒙药复方有效物质基础的研究,多集中在以复方中某个成分或某些单味药的有效成分为指标性成分,于体外水平上,对其进行提取分离、定性及定量分析,或将对其进行药效跟踪,证明其蒙药复方有效。而将其蒙药复方作为一个整体,以药效/药动(PK/PD)为指标,于体内,对其进行全面分析及药效的追踪,从而确定复方有效物质的研究还未见报道。

2.1 以蒙药复方中有效成分为指标性成分进行分析研究:该研究是以蒙药复方中某一成分为指标性成分,其中该指标性成分均是在组方单味药成分的已有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确定分析的指标性成分,采用多种分离及分析技术对其进行研究工作。如:马强等人[3]采用反相色谱法,建立同时测定蒙药复方述达格-4 中高良姜素、山奈素的含量测定方法,所建立的方法准确、可行、简便,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可为蒙药复方述达格-4 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杨婷等人[4]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建立了蒙药复方协日嘎-4 中总酚酸的含量测定方法。结果所建立的方法简便、灵敏、准确,可用于复方协日嘎-4 中总酚酸的含量测定。

另外,还有部分学者,考察蒙药复方不同配伍后,于体外,对指标性成分含量的变化影响。巴根那等人[5]以蒙药顺气汤主药大黄总蒽醌为指标,设计4 种不同配伍组,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其水煎煮液中溶出的总蒽醌含量。结果显示,全方下的总蒽醌含量要高出其他配伍组。董玉等人[6]采用液相色谱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蒙药森登-4 复方不同配伍中总黄酮和杨梅素的含量,通过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森登-4 不同药味组合与总黄酮和杨梅素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全方组中总黄酮和杨梅素的提取量较高,而栀诃组中两者的提取量较低。森登-4 不同药味配伍的总黄酮和杨梅素溶出具有显著性差异。

2.2 在病理模型下,以药效为指标,追踪蒙药复方有效物质基础。本研究即根据临床疗效,建立合理的病理模型,确定一种或多种药效作用的观测与评判指标,然后对复方及各有效组分(有效成分)进行活性追踪。如:宋葆华等人[7]采用D-半乳糖所致衰老模型大鼠,灌服德都红花-7 味散42 天,测定大鼠肝线粒体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一氧化氮(NO)含量。结果显示:德都红花-7 味散能抑制肝线粒体内MDA 的生成,恢复SOD 的活力。德都红花-7味散能提高衰老模型大鼠肝线粒体抗氧化能力,改善线粒体能量代谢,具有抗衰老作用。赵多明等人[8]将健康成年大鼠随机分为3 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模型组、白脉散组。术前灌胃给药7d,末次给药30min 后,采用改良的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MCAO)模型。苏醒后对其神经功能进行评分,缺血2h 再灌注24h 后观察病灶处病理学变化,测定脑匀浆上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等。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蒙药复方白脉散组病灶处皮层神经元肿胀坏死有所减轻,脑匀浆上清SOD 活性和GSH 含量明显升高,MDA 含量显著降低,T-NOS、iNOS、cNOS 活性均明显降低,蒙药复方白脉散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有效的拮抗自由基损伤,提高脑组织抗氧化能力来实现的。如上研究只是证明了蒙药复方的有效性,但是并没有探究复方中发挥药效的物质基础。

3 关于蒙药复方有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新思路

3.1 建立蒙药复方血中各移行成分血清指纹图谱,分析其“类药成分”。1989年,日本学者田代真一提出了“血清药物化学”的概念[9]。在此基础上,1994年日本学者鹿野美弘和我国王喜军、王莎莎等人发表了有关茵陈蒿的血中移行成分及药代动力学研究、口服远志提取物后血清及胆汁中活性成分分析的研究论文,使血清药物化学的工作被真正付诸实践。而蒙药复方血清药物化学研究仍停留在起步阶段。

依据“血清药物化学”的理念,我们可以建立蒙药复方血中各移行成分血清指纹图谱,在全面分析蒙药复方入血成分、分析其“类药成分”(类药成分即有效物质的前体,疑似有效物质)。应用血清药物化学进行研究时,现在多是对复方整体和各个单味药的体内外成分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找出了移行成分、来源生药及其代谢产物,这能为复方有效物质基础的研究奠定基础[10]。

3.2 在特定病理模型下,分析蒙药复方各成分体内药动学过程(PK),考察复方中各成分间的协同作用及机制。在中药复方化学研究(有效物质基础研究)中,由于研究角度不同,国内外学者,都有很多种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其中,付建华、刘建勋[11]等认为中药复方有效物质基础是中医“证”与病相结合的有效成分,其研究思路是在中医药理论与现代药理论共同指导下,以临床疗效为基础,建立动物、器官和细胞模型深入研究,最终阐明中药复方有效物质基础。笔者在已发表论文中也已强调:在研究复方有效物质基础时,病理模型的重要性[12]。因此,蒙药复方有效物质基础研究也同样在合理的病理模型下进行各项研究。

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PK)是借助动力学原理,研究血中成分的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体内时量、时效关系的学科。此前,在分析血清中蒙药复方的“类药成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药动学研究,分析蒙药复方各成分体内药动学过程。通过分析药动学参数,评价复方中各成分间的协同效应,找到复方中各成分间的关系,从而继续深入研究成分间的协同效应机制,如:以细胞膜上的各种药物转运体或代谢酶系为切入点,研究揭示成分间的协同效应机制[13-16]。但是在研究复方体内过程中,也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多可检测的有效成分在复方中的含量低,其血、尿和组织中的浓度更低,以至于难以检测,要求检测方法有足够的灵敏度;与被检测物在化学结构相似的类似物多样,多种药味的配伍影响,生物样品中的内源性杂质、降解产物、被吸收入血的其它成分等,均可能干扰被测成分的分离,也增加了生物样品测定的方法学难度。

3.3 在特定病理模型下,根据药动学时间点进行药效学追踪(PD),考察复方中各成分间的协同作用及机制采用特定的病理模型,根据药代曲线结果,选择不同药效时间点,分别应用药效学实验,对其复方进行药效学追踪,为PK/PD关联性分析提供PD 数据。本研究成功的关键在于活性指标的选择。因此,应密切结合整体、组织器官、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等多个水平建立药效筛选体系,根据药动学时间点对复方进行药效学追踪。

3.4 建立药动/药效(PK/PD)模型,对其进行关联性分析,确定蒙药复方中有效物质。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PK)和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PD)是按时间同步进行的两个密切相关的动力学过程,前者着重阐明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后者描述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二者结合有助于阐明药物浓度-效应-时间的关系,定量的反映药物浓度与效应的关系。PK/PD 模型自1979年建立以来被广泛应用于化学药物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领域,还为发现其真正的有效物质基础,新药创制奠定了基础。PK/PD 模型的一般研究步骤为:①选取合适的药动学指标进行药动学研究,阐明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②选取合适的药效学指标,判断药效作用产生的部位和方式,并获得相应的效应随时间变化的规律;③了解效应室中药物浓度与效应之间的定量转换关系,获得定量转换公式;④将转换公式与原药动学模型的效应室联系起来,构成统一的PK/PD 模型。求得动学与药效学参数,进行血药浓度与药效间定量关系的预测。对于蒙药复方,多成分多靶点PK/PD 模型的建立,复方多成分多靶点的PK/PD 数据量庞大,数据间关系复杂,如何整合这些繁杂的数据得到复方的药动学特征,并建立模型,与效应指标形成关联成为研究的难点。今年来研究人员将人工神经网络应用于PK/PD 模型的建立为解决这一问题而开辟了新的道路。

4 蒙药复方有效物质基础研究与创新药物研究的结合

蒙医治疗疾病的优势与特色主要是通过蒙药复方来体现的。目前蒙药复方还滞留在原始制剂,粗提制剂的水平上,研发出有效物质明确、药效毒理及机制明确、安全可控的蒙药复方是蒙药现代化及创新的必要途径。因此,本文提出蒙药复方有效物质基础的研究与创新药物研究结合的观点。

蒙药复方原始制剂及粗提制剂治疗某一病症时,是诸多化学成分群协同效应的结果,但并非全部化学成分都在起到药效作用。如果按照本文研究蒙药复方有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新思路,探明复方中治疗病症的某一有效组分或有效成分,研制出创新药物,既不违背蒙医基础理论,又能剔除复方中杂质或无用成分,从而优化,简化复方中的有效物质,使药效作用更加突出明确。得到明确的复方有效物质,可对其进行工艺优化、新剂型的研发、建立科学的安全性及质量控制评价体系。以上每个环节,对于蒙药复方均是一种创新,只有这样的创新药物才可与其他民族药物一同进入现代化及国际化进程。

[1]毕力夫,阿古拉,刘建一,等.构建蒙医药学现代化研究平台的意义与作用[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7,29(05):346 -348.

[2]松林,乌云斯日古楞.试论中国蒙药的研究概况[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6,1:26 -28.

[3]马强,贾鑫,董玉.RP-HPLC 法测定蒙药复方述达格-4 中高良姜素和山奈素的含量[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12):845 -847.

[4]杨婷,马强,董玉.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蒙药复方协日嘎-4 中总酚酸含量[J].中国药业,2012,21(4):35-36.

[5]巴根那,包宝柱,等.蒙药方剂顺气汤配伍变化对总蒽醌含量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997,3(3):44 -46.

[6]董玉,马强,等.蒙药复方森登-4 不同配伍对总黄酮和杨梅素提取量的影响[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2(3):323 -327.

[7]宋葆华,刘月霞,韩伟强,等.蒙药德都红花-7 味散对衰老大鼠肝线粒体脂质过氧化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1,18(5):425 -426.

[8]赵多明,张梓倩,段云霞,等.蒙药复方白脉散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9):2066 -2068.

[9]田代真一.“血清药理学”と“血清药化学”—汉方の药理学がい始まつた药物血中浓度测定の新しい世界[J].TDM 研究,1988,(5):54.

[10]巴寅颖,刘洋,姜艳艳,等.开心散血清HPLC 特征图谱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4(6):409-416.

[11]付建华,付宇,刘建勋,等.“组分中药学”假说的构想[J].中国中医药息,2006,3(1):52 -54.

[12]萨础拉,李晓婷,姜艳艳,等.在病或“证”模型下的中药复方化学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化学分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254 -258.

[13]耿立冬,石任兵,萨础拉,等.栀蒡热毒平有效组分中栀子苷、牛蒡子苷和黄芩苷在大鼠体内血药浓度测定[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05):350 -353.

[14]萨础拉,吕航,姜艳艳,等.三七皂苷在大鼠外翻肠囊中的吸收及与P -gp 相互作用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4(12):836 -842.

[15]萨础拉,解素花,姜艳艳,等.清脑宣窍方有效组分对缺血性脑中风大鼠血脑屏障上P-糖蛋白表达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5(4):238 -242.

[16]Chula Sa,Hang Lv,Yinying Ba,et al.Renbing Shi.The effects of notoginsenoside R1 on the intestinal absorption of geniposide by the everted rat gut sac model[J].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In press.

猜你喜欢
物质基础药动学蒙药
替米考星在不同动物体内的药动学研究进展
蒙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应用及临床有效性分析
蒙药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索防己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及物质基础
蒙药治疗肝损伤的实验研究进展
大黄酸磷脂复合物及其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和体内药动学研究
济南版生物八上《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
鸢尾苷元在兔体内的药动学
白杨素磷脂复合物的制备及其药动学行为
中药复方制剂物质基础研究思路及方法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