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一滨
我眼中的美国风光
2009年我开始拍摄美国西部风光,在这之前我每年也会去几次新疆、西藏拍摄,但感觉自己创作风格的转变还是自从拍摄美国西部开始。美国遍布各种国家公园,地貌形态有着丰富的变化,摄影资源十分丰富,这里诞生了许多风光摄影名家,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自不用说,他的区域曝光理论是半个多世纪以来摄影科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在风光摄影领域产生的影响无人能及,我最喜欢的是戴维·明奇(David Muench),他的作品对我启发很大。美国风光摄影的特点比较明显,比如摄影师对逆光风景的钟爱,对各种巧妙前景的发现与选择,追求前景与背景对比带来的视觉冲击力等。在我的很多作品里面,这几点也有所体现。
摄影靠的不是运气,
是严谨
中国的风光摄影圈流行着一句话:摄影是靠天吃饭。美国那么多的国家公园,几乎每一处都出过名家名作,站在“最佳机位”,相机一摆,等到一个好天气,一张看似完美的风光照片很容易得到。但我不这么认为,一名优秀的风光摄影师,绝不是靠运气去拍摄到一张好照片,而是在按下快门之前,已经想好了自己要得到什么样的景象,即所谓成竹在胸。
我本人从事计算机行业,特别喜欢研究各种数据和资料,非常有趣。比如优胜美地国家公园的瀑布一年会吸引大约350万游客前往,但每年只有2月份的几天时间内的几个小时有火瀑布,选择这一段时间去拍摄才有可能有收获。还比如,阿切斯国家公园有一处石拱,每年只有10天的时间,可以拍摄到太阳光束穿过石拱的景象,做足功课才不会失望。尽管Ps技术可以做到在后期改变天空,或者任意粘贴你想要的月亮,但我仍习惯在前期拍摄中多下功夫,现代科技的发达让这些都不是问题。我每次出去拍摄,都会用TPE软件计划我的行程,这是一个以地图为中心的太阳和月亮计算器,可以看到白天或晚上光线落在地球上的任何位置。
探索无人之境
美国国家公园动辄方圆数百甚至数千公里,很多地方只能徒步到达,摄影师需要背着帐篷、食物、水、摄影器材负重行走,一路上穿越各种山坡、峡谷,很多时候只能住在野外,以等待最想要的那一束光线的到来。
我曾经在一本杂志中见到一张很喜欢的作品,拍摄对象是荒野上一块酷似苹果的石头,但摄影师对拍摄地点语焉不详,只说明了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国家公园。于是我就开车去寻找那块石头,车开出去一百多公里,放眼望去只见各种碎石,去了两次都无功而返,不死心,终于在第三次发现了它的踪影。试想,2米多高的石块,在数百公里的平原上,犹如沧海一粟,竟然能让我如愿找到,激动的心情无法形容。
最近的一次拍摄,我要找的景物存在于徒步30公里才能到达的地方,要穿越的荒原地表温度40摄氏度以上,随身带了6瓶水,只走到一半路程就消耗了4瓶,每次歇下来,身体都仿佛要蒸发掉一样。常常有人问我,徒步穿越累吗?在黑暗中等待两个小时累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只是,因为热爱,这些变得完全不重要了。相反,经历千辛万苦,拍摄到自己喜欢的照片,那份值得分享的过程成为了最大的收获。
大多数情况下,我都是独自前行,露宿荒野,等待黎明。殊不知,这是我最享受的时刻,艺术的追求过程注定是孤独的,只有经历这份孤独才能得到独一无二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