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代美
摘要:“沈研”从起步到新时期的开拓创新,已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所做研究不仅在内容上纵深发展,而且在形式上也逐渐完善,从而正在形成一个系统的、完善的研究框架。然而纵观这些批评研究,就批评方法而言,主要的还是集中在社会-历史式的实证研究、文本批评、意识形态批评、接受美学和读者反映批评、身份批评等,而在心理学批评方面也有涉及,然而研究数量仍未见客观,尚有很大的创新空间,本文正是秉承不断开拓新研究主题的精神,以期能对沈从文的心理学方面的批评进行一些填补,推动研究不断发展。
关键词:“沈研”;批判期;空白期;白热化时代;稳定发展期;心理批评
一、批判之声
沈从文创作时间早,数量庞大,几乎跨越整个新文学史,对他的研究和介绍的文章不计其数,“沈研”经过了批判期、空白期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白热化时代,最终迎来了稳定发展期。沈从文的创作,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经受到文学界的关注,此后逐渐影响越来越大。这一时期的研究大多是对沈从文创作的个人经历及思想进行探究并作出相关批评,而对其作品的研究只停留在赏析的层面上,尚不深入。甚至出现批判的声音,如初读的《文艺骗子沈从文和他的集团》,巴人的《展开文艺领域中反个人主义斗争》,把沈从文放在抗战这个大社会背景中去考察,沈从文致力于希腊小庙构建和湘西世界描写的创作追求在民族战争的时代共名下显得格格不入,甚至有个人主义、反动文艺的嫌疑。大量的评论都试图在政治上进行定性,或者是仅仅从个别作品来做一般性的评说。
二、空白之期
往后的三十余年便是沈从文研究的一个空白,以“王瑶先生的《中国文学史稿》为开头,成书于11979年、由唐弢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为结尾” [1]。三十年的空白档,一直没有相关“沈研”资料,之后有林志浩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和刘缓松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然而在这两类文学史中, 只是在无关文学史的章节里引用了沈从文的相关事迹和文字,更多的是对其进行政治方面的批判而非客观公正的批评。值得一提的是,在这空白的三十年间,沈从文研究却能在海外学者和港台学者中找到踪迹。主要的研究学者是夏志清和司马长风以及金界甫等。这些人的研究抛开了政治批判的枷锁,以一种客观和“纯文学”的视角来评价沈从文的创作,认为沈从文“ 是与华茨华斯、叶慈,和福克纳等西方作家一样迫切的”[2],“是中国最伟大的印象主义者”[3],表现出很高的评价和赞誉。然而这些批评也都只是停留在“鉴赏”的层面,虽然在对沈的作品在整体的感觉和描写艺术方面,不断涌现精彩之见,但是终究缺乏一种整体构架的完整的逻辑把握。
三、白热化时代
经过了批判期和空白期,“沈研”终于在80年代迎来了白热化时代,学者文人们逐渐从不同角度进行,形成系统,以崭新的面貌屹立在众多的现代作家研究行列中。根据中国知网(CNKI)显示,截至2012年沈从文的研究论文已达三万余篇,这其中还不包括已经出版的著作和难以数计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以及其他无法统计的海外研究,从这些研究成果来看,沈从文研究之风不仅在国内日益盛行,更在日本、韩国、美国等海外国家逐渐风靡。
四、新世纪“沈研”的突破和创新
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起,“沈研”得益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政策,禁区不断被突破,国内迎来了可观的研究热潮,研究视域逐渐扩展。在深入探究沈从文创作思想内涵及其中蕴含的人性价值的同时,也不断以更加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辨析其创作方法。九十年代的研究则不仅在深度上着力,更在广度上积极开掘新的视角。围绕着“沈从文特殊性”这一中心,紧密结合其特殊背景身世、思想文化、文体特征以及文学史上的地位,并更加注重比较研究。新世纪“沈研”的突破和创新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跨学科理论的运用
首先是运用跨学科文化理论来审视沈从文的创作。运用跨学科理论研究更适于打开思路,进行比较研究,从而给“沈研”开掘了更加广阔和系统的视角。例如杨瑞仁的专著《沈从文·福克纳·哈代比较论》,就有明显的比较文学的理论自觉 。[4]期刊文章则有何小平的《沈从文本土文化阐释视域的人类学分析》,从人类学理论视角来审视沈从文的创作,深入的论述了沈从文乡土文学创作中的人类学精神;而石柏胜的《建筑在“心与梦历史上”优美城镇—〈边城〉中的建筑美学意蕴阐释》,力图借用建筑美学的理论来解析沈从文在《边城》的构建的价值意义;覃新菊有论文《乡村弱生态—沈从文对湘西人生負面的生态思考》及专著《与自然为邻—生态批评与沈从文研究》,则翻出新意的找到了“沈研”与现代生态学的契合点;向洁的《论沈从文湘西文学世界与湘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从旅游文化理论视角进行探究。此外,还有从接受美学、现代符号学等角度所作的深入研究。
结合跨学科理论的研究,是“沈研”的新气象,这不仅体现了文学理论的不断充实和创新,更显示了学界内学者勇于尝试与创新的可嘉精神,有效地拓展了沈从文作品的解读角度,彰显着文学研究的创新张力。
(二)多种体裁百花放
其次是调动各种体裁的全面研究。新时期的沈从文研究已经不再局限于对其小说和散文的研究,而是把研究范畴拓展到了诸如诗歌、书信、戏剧、杂文等体裁,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沈从文研究资料》和《沈从文全集》的发行出版。
在诗歌方面,有张德明的《沈从文诗歌论》、郝若萍的《沈从文新诗研究》等就沈从文新旧体诗做了系统的分析研究,陆耀东的《论林徽因、沈从文的诗》从比较文学的理论角度论述沈从文诗歌。沈从文书信数量多,单是《湘行散记》中就有《沈从文致张兆和》三十四封,《沈从文致沈云六》一封,收录的全是1934年的信件,正值沈从文外出归湘路上,所写内容主要是对家乡变化的怀想,对家人的思念,以及即将抵达家乡的五味心情、对张兆和先生的念想等等。此外还有与丁玲、胡适、徐志摩等人的通信。沈从文的戏剧主要是早期的创作,其内容主要反应人道主义,反应相间喜乐之事以及家庭的琐事,大多以一种诙谐的笔调进行创作。近期学者的研究主要在于探寻“沈戏”的内容倾向,思想特征,艺术价值等。
沈从文创作囊括小说、散文、戏剧、诗歌、杂文、书信等多种文体,是现代作家中当之无愧的文学大师、多产作家,他的创作几乎横跨整个现代文学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忽略的作家。调动各种体裁进行沈从文创作的全面研究,开拓了新的研究视角,给世人展示了作家更为真实的一面。
五、结语
“沈研”从起步到新时期的开拓创新,已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所做研究不仅在内容上纵深发展,而且在形式上也逐渐完善,从而正在形成一个系统的、完善的研究框架。然而纵观这些批评研究,就批评方法而言,主要的还是集中在社会—历史式的实证研究、文本与意识形态批评、接受美学和读者反映批评等,而在心理学批评方面也有涉及,例如姚艳玉的《<边城>爱情悲剧的心理学解读》,杨瑞仁的《老船夫的俄狄浦斯追求》以及韩国学者朴宰范的《沈从文<边城》的原型与表现技巧》等,较为经典的是凌宇的《沈从文的生命观与西方现代心理学》,他立足于对沈从文观察人生的心理学角度与西方现代心理学的关系的探寻,形成对其人生观的深层次理解。至今为止,对沈从文的心理学批评渐露头角,为“沈研”的发展进一步开掘了新的研究领域,然而研究数量仍未见客观,尚有很大的创新空间,本文正是秉承不断开拓新研究主题的精神,以期能对沈从文的心理学方面的批评进行一些填补,推动研究不断发展。(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凌宇:《沈从文研究的回顾与前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5年第2期。
[2]杨瑞仁:《沈从文·福克纳·哈代比较论》,北京市: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5月版。
[3]金介甫: 《沈从文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地域色彩》,台湾《联合文学》1987年3卷3 期。
[4]杨瑞仁:《沈从文·福克纳·哈代比较论》,北京市: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5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