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
教育改革的推进,对中学历史课程新授课和复习课的教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教学时要注重教学思路,在一定的思路指导下,才可以从实际出发,用创新性的理念安排教学,找到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课堂质量和效率,真正实现中学历史的教学目标。做好中学历史复习课的教学设计,教师和学生要一起努力、相互配合。本文将会从历史复习课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思路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学历史复习课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实际水平和考试要求差距大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考试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不再一味地考查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记忆的能力,而是全方位地对学生的知识、思想水平等进行检查和验收。而学生还没有跳出死记硬背、盲目学习的束缚,往往很难适应考试的新要求。
2.学生学习主动性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冲突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往往会存在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的现象。随着各类复习信息的涌入,面对复杂斑驳的信息,教师和学生往往会顾此失彼。不少教师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依赖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一味强调学生认真听、记忆和做好笔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被忽视了,再加上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学习基础,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不起来,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自然不佳,教师和学生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
二、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观念
针对目前中学历史复习课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转变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首先,教师要认识到历史课教学目标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其次,教师要改变教学模式,课堂上要努力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注重对学生的知识传授,以及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再次,教学设计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解决学会、想学、会学和乐学的问题。最后,教师要重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作用。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样的主体地位不能忽视。
三、中学历史复习课的教学思路
1.要熟悉中学历史教材结构
历史教材是历史考试命题的依据,所以也应该是学生复习的重点,即使有部分历史题目是课外延伸的,但其落脚点还是历史教材。所以想学好历史首先要从历史课本出发,熟悉掌握教材的基础内容。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好历史知识结构,多看教材,从整体上熟悉历史知识结构。这样在历史考试过程中,遇到题目就可以快速反应出相关内容,从而提高了解题效率和正确率。
2.要重视“三点”
在中学历史复习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对知识点、重点和难点的有效学习。知识点是学生必须要掌握和理解记忆的部分,只有在对历史知识点有了准确的把握之后才可以对知识进行迁移。历史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复习时,要求学生弄清知识点最重要,尤其是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教师要做好检查和验收工作,督促学生自查,不能出现遗漏。教师讲知识点要讲究方式方法,抓住重点,解决主要矛盾。
重点是指在历史教材中有重点要求或是有现实指导意义的问题。重点知识往往在整个章节中起到概括和总结作用,掌握重点知识对于解决整个章节的问题的意义重大。首先教师要明确告知学生哪些问题是重点,在讲解重点时要投入更多的时间,教师和学生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把握好重点内容,同时要总结规律,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来加深记忆。
难点是对历史教材中学生学习有难度,解决起来较为复杂的问题的总称。难点问题一般涉及的知识是深层次的,需要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挖掘,还有的是一些相似问题,这些问题容易使学生混淆知识点。此外,还有学生平时接触少或者比较抽象的问题,这些问题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有障碍。这些难点问题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使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因此,历史教师在进行难点教学时,要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理论联系实际,化繁为简,用已学的知识解开未知的秘密,加强对学生的启发,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要重视知识联系
历史教材是由各种各样的知识点组成的,如果学生只是一味地记忆单个独立的知识点而发现不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那么学生的解题能力就不能得到提升,综合分析和判断的水平也难以提高。所以历史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找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然后锻炼其综合推理归纳的能力,这样学生在考试答题时就不会毫
令他们倍感亲切。乡土教材是一本系统地向学生介绍家乡历史的书籍。因为书本所述的一景一物,大都能在今天的生活中找到它的踪迹。因此,在教学中很好地结合乡土教材,能使学生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能让学生一步步地走近历史。
例如:通过“泰伯奔吴”,学生知道了家乡无锡在历史上属于吴国属地,而吴国的发源地是无锡梅里(今梅村一带);今天的伯渎港源远流长,早在泰伯时便已开凿,当时叫做“泰伯渎”。这些知识一方面让学生巩固了课本上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知识,另一方面,有一部分学生去过梅村的泰伯庙,通过他们对亲身经历的讲述,更激发了大家的学习热情,他们纷纷表示有机会也要去一趟。
关于无锡特产这部分内容,学生一向是最热情澎湃的。通过学习,他们知道了:原来大家经常品尝的酱汁排骨,是清朝光绪初年南长街莫兴盛菜馆创制的。原来三凤桥肉庄的酱排骨和陆稿荐肉庄的酱排骨都是无锡排骨的代表,只是烧煮的方法不同而已,只是有南派、北派的区别而已。课堂上学生们甚至会不由自主地交流起来,有的说我奶奶家就住在南长街,有的说三凤桥的好吃,有的说我爱吃陆稿荐的……可谓热闹非凡。这既活跃了课堂又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关键在于学生感觉历史真的离他们不再遥远。
二、设计活动,带领学生直接走进历史角色
我们所使用的人教版初中历史教科书专门设置了活动课。实践证明,利用活动课,除了能让学生共同合作,手脑并用,积极参与之外,还能让他们把课堂内容与实际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喜欢这样学习历史。
例如:在开展《家庭的照片》这节活动课时,这样的感受尤甚。
首先,学生们在准备的过程中,纷纷表示新奇和惊讶,新奇在于他们看到了其他同学年幼时的照片,惊讶在于他们突然间发现每个家庭都有自己发展的历史轨迹。甚至找到了许多家庭的发展轨迹,并把这些总结为:服装的变迁,住房的变化,照片自身的发展(从黑白到彩色)等等。
其次,在充分准备后,进行课堂展示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把手中照片的内容和课堂所学结合在了一起,有位学生展示了他的爷爷在“文革”中的一张照片,并讲述了当年爷爷拍这张照片时的情况,很好地与课本内容“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结合了起来。听了同学对这张照片的介绍,学生更深刻、更清晰地了解了“文革”这部分历史。
可以说,通过这节活动课,很好地让学生体会到在实际的生活中一样有历史的痕迹,只要在生活中多留意,就会有许多新的发现。
三、借助网络,引导学生走近身边的历史
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把因特网带到了千家万户。网络教学这个名词在今天的师生听来,早已不再陌生,合理利用网络,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获益匪浅。而在历史教学中,给学生一点时间,教给他们一些方法,利用因特网,能让他们以另一种方式走近身边的历史。
例如:在无锡新传媒的网页上,有吴文化频道,其中的内容丰富,包括历史探源、人物春秋、乡土小志等等。在平常的教学中,我注意把这些信息传输给学生,让他们在日常上网中花一点时间去了解这些内容。结果,学生扩展了知识面,以另一种方式了解了身边的历史,还给课堂带来了新的活力。比如,在无锡信息港的网页上有“无锡历史上的今天”这一内容。利用这一网络信息,我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五分钟的课堂小老师,来讲讲“无锡历史上的今天”。这一环节,让全班每两名组成一组轮流完成。这一方法既为课堂增添了色彩,又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可谓一举多得。
四、小组探究,激发学生感知历史的兴趣情怀
有效开展兴趣小组活动能很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正确的历史观。在开展兴趣小组活动的过程中,我尝试着把学生带出校门,让他们亲身去感知身边的历史。
例如:通过去参观薛福成故居,学生真正理解了书本上告诉他们的清代建筑是什么样的,清代的家具和摆设是什么样的,真正地感受到清代“钦使第”的氛围,他们与历史的距离更近了。看到他们脸上兴奋的表情,我知道,他们已经真切地感受到身边的历史痕迹甚至开始融入其中了。
在一起参观惠山泥人研究所的过程中,学生们除了看到他们熟悉的人物形象之外,还被橱窗里摆着的艺术精品震撼了。之后,我又带他们去参观艺术工作者的工作室,让他们亲眼目睹橱窗里的精品是怎样制作出来的。看到认真、专心、细致的工作场面,学生们无限感慨,那些在他们的想象中只要用手随随便便就能捏成的泥人,原来要经过那么多道工序才能完成。他们在感慨的同时,事实上也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尔后,兴趣小组结合课堂上所学的历史知识(主要是乡土史知识),互相畅谈感受。
事实证明,让学生通过看、听、触摸身边的历史,除了能够有效激发他们的兴趣,还能把教育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他们明白,学校历史教育并不仅仅局限在课堂、课本之中,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能发现生活中有历史痕迹的存在。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几年的不断实践,我逐渐发现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越来越浓,他们慢慢地喜欢上历史课,在课间也会交流交流历史方面的知识,报名参加历史学习兴趣小组的学生也越来越多了。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