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特约评论员 张志
“三多并存”呼吁中国农业“走出去”
文|本刊特约评论员 张志
产量多、进口多、库存多“三多并存”现象,已成为中国粮食面临的新问题,亟须关注。
国家统计局7月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夏粮总产量为14106.6万吨(2821.3亿斤),较2014年增长3.3%。至此,我国夏粮实现了“十二连丰”。
粮食连年增产后,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绷紧,单纯依靠拼资源、拼环境、拼投入的粗放经营已难以为继,转方式势在必行,同时绝不能放松粮食生产,粮食产量必须保证。这就需要不断创新思路、技术和方式,确保高产高效并举、生产生态并重,既要不欠新账又要还旧账,绝非易事。因此各级农业部门、粮食主产区、农业专家、科技人员共同努力,最终实现粮食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良田沃土。
“十二连丰”成绩喜人,在连年丰收的同时,进口粮食总量却在连年增加,去年我国粮食进口首次突破1亿吨大关。
与之相关的粮食库存升至近年来的历史高点。据国家粮食局统计,过去10年国内粮食产量年均增长率不到3%,但库存增长率则超过8%。一些粮食主产区面临巨大的收储压力,部分品种出现了阶段性过剩的情况。因此,产量多、进口多、库存多,“三多并存”已成为中国粮食面临的新问题,亟须关注。
究其原因,并不是中国粮食紧张,而是因为中国农产品价格过高。如今我国全品类进口农产品,从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油料、糖,到猪肉、牛肉、牛奶、奶粉无所不包。有数据表明,国内农产品的平均价格比国外高出20%~100%。
导致中国农产品价格过高的原因在于农业生产成本持续增加,一家一户的小农作业,无法适用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在经济快速上涨,人们收入快速提高的大背景下,中国农业生产成本上涨不可避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农业劳动力成本价格、农村土地租金的价格都在快速上涨,农产品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购价也同时增长——都是导致我国农产品价格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如何解决我国农产品生产成本过高的问题,使其具有国际竞争力呢?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努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升劳动生产率,向现代农业转变才是硬道理。在中央确定的口粮基本自给的基础上,更多地采取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创新农业经营体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耕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等措施降低生产成本,才能提高我国农业的竞争力。
但仅仅照搬发达国家规模化经营,显然不全面。农业问题事关民生,有很多现实问题需要考虑。对于农业人口众多的国家来说,农业政策绝不是一个单纯的产业政策,如何在制定农业政策时考虑到数目庞大的农民人口,以及他们未来的生存、生计和发展,也同等重要。
早在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提出了把农业“走出去”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大力提升农业生产科技含量、推动规模经营的同时,让农业走出去,把中国的技术和人才带到土地相对便宜的国家,利用其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农业生产,与当地合作共赢。我国应抓紧制定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鼓励中国的农民和企业走出去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