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蔚英
(郑州大学 基建处,河南 郑州 450001)
郑州大学嵩阳书院总体规划设计分析
李蔚英
(郑州大学 基建处,河南 郑州 450001)
摘要:对地方性综合大学利用区域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建设以国学教育为目的的现代书院校园设计理念进行了系统的思考和探索.形成了“现代书院”规划设计风格要与“历史书院”的历史文化对话,“现代书院” 规划设计风格要与历史形成的“书院精神”自然融合的理念,评析了郑州大学嵩阳书院的设计理念,指出了这一规划设计案例对实施类似文化传承项目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嵩阳书院;国学;书院文化;校园规划
0引言
河南登封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嵩阳书院始于北魏兴于北宋,基于北宋文化盛世,嵩阳书院为书院文化、书院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以弘扬国学,培养国学人才为主旨的郑州大学嵩阳书院选址在崇福宫附近,“两座书院”咫尺之间,规划设计者在设计中如何考虑和协调这些因素,是本文所探讨的主要问题.
1郑州大学嵩阳书院项目概况
国学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传统文化研究要起到引领风尚、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根据河南省委《郑州大学嵩阳书院筹备建设工作会议纪要》精神和《郑州大学嵩阳书院建设规划》,结合河南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及自身优势,郑州大学嵩阳书院(以下简称郑大书院)功能定位为:四个基地(国学人才培养基地,学术研究基地,文化产业政策制定和咨询基地,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两个中心(国际性的汉学和国学研究、传播、交流中心,文化产业战略发展创意中心);一个平台(开放性的全国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与文化交流共享平台).
郑大书院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北侧,嵩山南麓.建设用地约1×105m2.在校本科生250人,大学生国学教育基地1 000人,硕士研究生300人,博士研究生200人,留学生300人.总体规划与单体由中国建筑西北设计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设计大师张锦秋院士主笔设计.以“源远流长,一脉相承”为理念的“新中式宋代风格”规划设计方案被广泛认可,如图1所示.
2寻找书院文化基因,两座书院“自然过渡,一脉相承”[1]
2.1嵩阳书院建筑群是中国书院式建筑的“中原标本”
嵩阳书院基本保持了清代建筑布局,传承了宋代建筑风格.书院南北长128 m,东西宽78 m.中轴建筑共分五进院落,由南向北,依次为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祠和藏书楼,中轴线两侧配房相连,共有古建筑106间,多为硬山滚脊灰筒瓦房,古朴大方,雅致不俗,与中原地区众多的红墙绿瓦,雕梁画栋的寺庙建筑截然不同,具有浓厚的地方“学堂”建筑特色,不少学者认为这就是“始于唐末,兴于宋明”的中国书院建筑在中原地区的一个活标本.
2.2书院文化与书院精神的精髓是“清雅”
书院是集藏书、教学与研究于一体的高等教育机构,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是在官学系统之外,传统私学发展的基础之上,由社会集资创建的一种新的教育体制.她上补官学之不足,为官学弊端纠错,形成“讲学、藏书、研修”的基本规制和学规、学田、学舍等基本制度.书院的学生以居学为重,自学为主,读书与修身兼顾,师生共处,言传身教,情感融洽,为官学和一般的私学所不及.书院一般都会在名师的指导下,学子不以科举为目的,潜心学问,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是一种超脱世俗的教学模式[2].
中国古代文人被称为“士阶层”,他们一方面继承道统,尊经典,崇贤圣,法古制,同时又超凡脱俗,修心养性,淡泊清居,寄情山水,潜心学问.历史上的书院周围环境与建筑风格,大多以融合、迎合这种士文化“清雅思绪“为要.
2.3两座书院要做到“形似、神通、心随”
作为国学教育主阵地的郑大书院和已经成为著名人文景观的嵩阳书院,也就是“两座庭院”,随着前者的落成,在公众的视野里将再难分开,必被“相提并论”和“品头论足”,因此,在环境营造和建筑风格上首先不能给观者以“突兀感”,它们之间要在规制和建筑风格上具有一致性,此所谓必须“形似”.
寻找中国书院文化优秀基因,尤其是中原书院的庭院规划、建筑风格基因,也就是“充分利用史存嵩阳书院这个书院建筑标本,对传统建筑进行提炼抽象,注重其内在的精神含义,经过借鉴形成具有传统空间意境的现代建筑”,此所谓必须“神通”.
大学理念是“大学的思想、精神和灵魂”.大学校园是学校精神、文化和学术的物质载体,校园建设是学校总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郑大书院承载着“赓续文脉,弘扬国学”的历史责任.潜心学问、清雅脱俗、修养心性,修史通鉴,为师生营造滋养了中国书院文化、书院精神,可以寄情的山水校园,景所致,心必随之,为造就一批又一批饱学之士,提高中华文化传播力提供坚实的环境基础,此所谓“心随”.
3规划设计的理念
沿着文明的源头,探寻文化的历程,感悟传承的力量,提炼传统的形态,融入现代的功能,创造情景的场所,打造文化型校园、现代化校园、人性化校园、绿色型校园、精品型校园,张锦秋方案就是营造有浓郁传统书院特色的现代化校园.
3.1文雅优先——与历史文化对话
中国传统文化归纳起来就是天人合一,重人贵生,务实致用,贵和尚中[3-4].
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处于正统和主流地位,是最正统的中国传统文化.嵩阳书院最兴盛的北宋时期,是一个文雅的时代.受程朱理学“存天理,去人欲”思想的影响,宋代整个民族的心态走向内敛和宁静,在物质层面上不求宏大,在精神象征意义上确是追求深广的意蕴.
作为研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和历史文化对话,尤其是和盛于中原的宋代“文雅文化”对话是郑大书院的规划设计风格避不开的话题.宋代整个建筑风格也一改唐代的雄浑,变得清雅秀逸,曲线柔和,富于变化.
建筑主体以暖灰色面砖,教室间的隔墙以本色的水泥砖块叠砌,配上素色铝材、钢材以及玻璃,表现出学校建筑应有的沉淀自省、内敛与朴实无华的精神.
“方案”无论从建筑的造型到做法,就地取材,力求切合实用,简洁朴实,较少奢华雕饰,都反应了中国传统文化“善美同源”[4]的思想;无论在建筑意境的创造上,还是在景观的设计上,均力求清新典雅的“雅宋”斯文格调,命名题额、楹联碑刻,无不出自经典,寓意深刻,凸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情景交融”[4]的至高境界;在庭院绿化上尤为用心,银杏、松柏、荷、梅兰竹菊,均为宋以来被赋予雅、正、清文化内涵的植物,再加上校园里的传统石板铺地,会有一种在历史中行走的厚重感,如图2所示.
3.2斯文气息——与书院文化对话
书院作为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办学机构,是悠久传统教育发展变革的历史产物.其博大精神的文化内涵,在建筑中呈现出一派斯文气息.既不同于官学所表现出来的官式建筑的神圣、威严,也有别于民间祠堂、庙宇之类建筑的繁琐、神秘,而是显示了朴实、典雅、清幽的格调.因此,书院环境的选择力求风景名胜之地,并使自然与人文景观有机结合,体现 “天人合一”的理念.
在“方案”中,力求秉承书院建筑的文化精神,营造依山傍水的优美环境,构成有机性、聚合性的立体空间,彰显登封浓郁的人文特色.
特色之一.三面围合.“方案”试图通过一种整体设计的方法,变一般规划前后线性衔接的设计方式为三者整合为一(环境生态、校园生活、建筑与景观)的新规划思路,从规划设计之初即注重环境生态和校园生活的研究,从整体校园环境的营造入手,将建筑与景观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景观、环境与地形条件对校园空间形态的影响,以回归书院场所精神,演绎人文校园经典.建筑环境的整体营造,采用中心主轴线,创造一个“中心场”的生成,如同磁场、水波、光的传播产生的“场”的效应,这便是场所精神的价值所在,产生自身中心性的同时,各场相互作用,形成了更大的整体性结构.院落是传统建筑的基本单元,“方案”体现了学校领域感的宁静和中国传统文化内敛含蓄的特征.
特色之二.建筑风格.“方案”通过对现存嵩阳书院和登封传统建筑进行提炼抽象,发现并解读了“内凹外凸、圆环(半圆)、单坡(多坡)、围合、U型”等传统建筑型体的精神含义,经过借鉴,创造性的采用了“敞,半敞,围”、“虚,半虚,实”、“外,半外,内”、“透、半透、闭”、“连,半连,断”等设计手法,使建筑群体开合有致、抑扬有度、空灵穿越的“现代书院感”.正是对历史建筑的提炼抽象,运用其精神内涵,形成了郑大书院的建筑风格.
特色之三.单体造型.对坡屋顶单独进行抽象凝练,根据建筑的动能采用单坡、双坡、四坡的屋顶形式,采用内凹、外凸屋顶变化来丰富建筑的整体形态,如图3所示.
特色之四.院落组合.“方案”主张建筑采用组团式布局,并以院落和广场空间为主题,每个建筑组团有鲜明的整体感和向心力,以教学组团内广场为核心形成南北和东西两条轴线,形成层次丰富、完整有序的校园空间规划框架,如图4所示.
特色之五.材料质感.“方案”主张采用毛石、原木、钢构、玻璃等,体现自然朴素、简单真实的建筑美感.
3.3实用至上——与时代文化对话
校园规划的核心价值就在于确定一个良好的环境结构.它必须是综合了功能、交通、景观、文化等多方面因素之后的行动方案.
在这座“新中式宋代风格”的校园里,“方案”从步行体系到车行体系再到照明系统均作出了符合校园特点和建筑风格的规划.生活区到教学区距离最短,景观最多,从这层意义上来讲,学院依然是一座饱含着现代理念的人文校园.
3.4融入地域——与用地环境对话
顺应自然地形走势,减少土方量,利用毛石挡土墙对用地进行整修,局部不规则的地方用廊桥、缓坡链接,局部陡峭地段作为景观环境营造.
根据书院现状条件结合校园整体布局,将建筑组群的布局与山体走势相结合,并通过数条绿化走廊向四周渗透延伸,建构多层次景观生态绿网,形成气韵生动、疏密有致的校园空间.建筑与环境交织渗透,相映生辉.
4结论
建筑大师梁思成的建筑理念是“为中国创造新建筑”,这句话也可以这样理解为“创造有中国风格的新建筑”.
郑大书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其精髓就是超越了普通意义上的“仿古”,符合“中国新建筑”的理念.大学学习的形式和场所不局限于课堂,教室外的庭院以及一切活动场所中情景交融、师生交流、同学激辩都是获取知识和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
置身于充满着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校园里,必然会强化国学自身的感染力,我们期待郑大书院早日落成.
参考文献:
[1] 褚冬竹.退让的力量——成都水井坊博物馆观察暨建筑师刘家琨访谈[J].建筑学报,2014(3):20-23.
[2]李贞涛,解辉.中国古代书院文化[J].中国成人教育,2006(9):26.
[3]李兴钢,张音玄,张哲,邢迪.留树作庭随遇而安 折顶拟山会心不远[J].建筑学报,2014(2):40-45.
[4]商亚楠,书院文化与中国高校校园建设[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2012.
The Analysis of Planning and Design of Songyang Academy
LI Wei-ying
(Construction Department,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1,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systematic study of the planning concept of modern academy campus which combined the native historic cultural resources and the purpose of Guoxue educa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concept that planning and design style of “modern academy” should reflect the age of “traditional academy” and embody the historic “academy spirit” naturally. This paper evaluated the planning concept of Songyang Academy, Zhengzhou University and indicated the positive influence of this case on the similar projects about history and culture.
Key words:Songyang Academy; auoxue; academy culture; planning of camps
中图分类号:U443.3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1-6833.2015.02.016
文章编号:1671-6833(2015)02-0071-04
作者简介:李蔚英(1965-),女,河南尉氏人,郑州大学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土木工程研究.
收稿日期:2014-10-21;
修订日期:2014-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