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龙,高 原,于文慧,赵 钢
中西药序贯治疗免疫性血管炎35例
宋小龙1,高原1,于文慧2,赵钢2
脾氨肽;四妙勇安汤;免疫性血管炎;序贯疗法
免疫性血管炎是指在多种因素参与的多环节相互作用下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是一种可致大、中、小及毛细血管内膜、血管壁各层不同程度损伤的血管炎症性疾病,病程缠绵,治疗困难、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极大的身体及心理的负担。现代医学认为[1],本病多因外来物质作为抗原或某些自身抗原进入人体后,刺激机体免疫活性细胞产生相应抗体,并与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的基底膜,造成血管壁通透性增强,补体被激活,免疫活性细胞浸润,发生较强免疫反应,导致血管炎性病变或发生坏死。传统治疗方法多需激素、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等联合用药,患者依从性差,损伤较大。我们总结多年临床经验,并依据中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提出了中西药序贯疗法。2013年7月—2014年5月,应用中西药序贯疗法治疗35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1.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35例,男9例,女26例;年龄14~65岁,平均43岁。病程2周~10年,平均2年。变应性血管炎17例,类风湿性血管炎10例,结节性多动脉炎3例,白塞病血管炎2例,坏疽性脓皮病血管炎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血管炎2例。皮肤损伤(皮肤糜烂、溃疡、皮疹、丘疹、瘀斑)23例,直径不大于2 cm,关节受累(关节红肿、变形、疼痛等)18例,静脉受累(结节、索条、肢体红肿、胀痛)16例,侵犯内脏(消化道病变,肝脾肿大,心、肺、肾、脑血管、神经系统损伤)8例。血沉增快28例,为30~82 mm/h,平均53 mm/h。免疫球蛋白升高23例,C反应蛋白升高26例。35例患者中医辨证分型均为湿热下注型。
1.2治疗方法35例患者均采用序贯疗法,即第一阶段予静点药物治疗,第二阶段予口服药物治疗。第一阶段:注射用鹿瓜多肽16 mg加入100 mL葡萄糖注射液中,丹参川芎嗪10 mL加入100 mL葡萄糖注射液中,1次/d静脉点滴。治疗1个疗程(10 d)。第二阶段:内服汤药治疗。四妙勇安汤加味;热重加生地、生石膏、黄柏、黄芩;疼痛肿胀明显加防己、秦艽、土茯苓;湿热明显加白鲜皮、龙胆草、苦参、水牛角;血瘀明显加牡丹皮、赤芍、川芎、郁金。水煎300 mL,1剂/d,早晚餐后温服。口服西药治疗:脾氨肽口服冻干粉,4 mg/次,1次/d。以10 d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
1.3疗效标准参考相关疗效标准[2]。治愈:全身症状及体征消失,皮损伤口愈合;血常规、血沉、血清生化及免疫指标恢复正常。显效:全身症状及体征明显减轻或消失,皮损大部分愈合;血常规、血沉、血清生化及免疫指标好转。无效:全身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或加重,皮损2/3以上未愈;血常规、血沉、血清生化及免疫指标无明显改善。
治愈23例,显效1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1%。
免疫性血管炎中医学中无相应病名,据其临床表现可归于“脉痹、皮痹、脱疽”等范畴,病变侵犯内脏时可归于“五脏痹”。中医学对其发病机制的认识大致集中在虚、风、热、痰、湿、瘀等方面。赵氏强调本病的基本病理为血热,认为其发病多因血热蕴结,蕴热成毒,毒热瘀阻经络,气血不能通达于肢末而发病。因此,治疗当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同时权衡血热、瘀阻和痰湿的轻重缓急,辨证用药[3]。奚氏认为其发病大多为风热、血热、湿热之邪入络为患,邪盛致瘀,最终导致血络受损,脉络痹阻,气血瘀滞而引发各种血管炎症状。进而总结出了“因虚招邪,因邪致瘀,因瘀致损”的病理演变规律,并提出了“因邪致瘀,祛邪为先“的观点[4]。张池金认为本病在发病过程中多以风热、血热、热毒为患,临床上分为风热夹湿型和血热夹瘀型,在治疗中主要强调以清热疏风、化湿通络和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为主[5]。本病初期多为实证,且以湿热居多,治以祛邪为主;日久由实转虚,或虚中夹实,可见气虚血瘀或阳虚寒凝之证,治以扶正祛邪并重;后期多为虚证,可表现为气血阴阳之不足,治以扶正为主。由于本病是血管本身的病变,且属于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所致,因此活血化瘀的治疗应贯穿于病程的始终,可根据体质的强弱、病机之虚实、邪气类型以及疾病的不同阶段,选择相应的药物[6]。
方中生地养阴生津,玄参养阴清热,二者均具有调节免疫功能和提高激素水平等作用;甘草补中益气,缓急解毒,同时具有双向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生石膏清热生津;黄芩清热解毒,同时具有抗变态反应、抗过敏作用;水牛角清热凉血,同时能够提高体内皮质激素水平,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苦参、白鲜皮清热解毒、祛风燥湿,土茯苓清热除湿,黄柏清热燥湿,四者均具有抑制免疫反应的作用;金银花清热解毒;龙胆草清泻肝胆湿热,牡丹皮清热凉血化瘀,同时可以抑制自身免疫和变态反应性炎症;川芎行血化瘀、祛风止痛,赤芍凉血活血、散瘀消肿,郁金凉血祛瘀,三者均能够抑制免疫反应及扩张血管;防己利水消肿、祛风止痛,秦艽祛风湿,清虚热,二者同时可以消炎镇痛及降低血管通透性。
注射用鹿瓜多肽为鹿科动物梅花鹿的骨骼和葫芦科植物甜瓜经分别提取后制成的无菌冻干品,能降低全血黏度及红细胞聚集程度,改善痉挛动脉局部的血液循环,抑制前列腺素的释放,达到解痉止痛、抗炎的效果。其含有骨诱导多肽类生物因子,多种必需氨基酸、微量元素及少量维生素类物质,拥有多种生物活性,抑制炎性反应,协助巨噬细胞来源的细胞因子在细胞组织修复中发挥作用,有效促进肿胀消退,缓解疼痛。可抑制滑膜组织的炎细胞浸润、血管增生和血管翳的形成,减少滑膜组织增生[7]。丹参川芎嗪可改善由于长期缺氧、二氧化碳潴留而引起的红细胞增多,血管壁内皮细胞损伤,免疫复合物的沉着,IgG、IgA等大量增加,血小板附着和聚集,导致血流黏滞性及凝固性增加而处于的高凝状态,即中医学的“血凝滞不行”的改变[8]。脾氨肽口服冻干粉来源于健康新鲜动物脾脏,是一种细胞免疫调节剂,主要成分为肽及核苷酸类复合物,含有多种氨基酸和免疫调节因子。作用于免疫信息传递、淋巴细胞活化和受体调节三个环节,通过增强T淋巴细胞的杀伤效应、协同效应、增殖效应、和复制效应,促进机体免疫平衡,达到排斥抗原性改变的自身细胞、抗细菌性和病毒性细胞感染的作用[9]。
免疫性血管炎传统治疗方法为激素、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等联合用药,而长期服用会产生耐药和各种毒副作用,必须减量,一旦停药,又会出现病情反跳和复发,其远期疗效不尽人意。中医的一大特色和优势在于双向调节功能,中医的传统是平衡理论,治疗上中医中药能够双向调节,使人体的失衡状态得到纠正;且中药可以长期服用,甚至终身服用,远期疗效好。中药不足之处在于起效缓慢,常常缓不济急。采用序贯疗法治疗免疫性血管炎,可将二者优势互补,同时帮助患者摆脱对激素、免疫抑制剂的依赖性。我们应用序贯疗法治疗免疫性血管炎取得了显著疗效。治疗周期短,治愈率高,复发率低,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相关文献[10-11]也为中西药序贯治疗免疫性血管炎提供了理论依据。
[1]石丽君,曹爱华,高宇.皮肤血管炎86例临床组织病理分析[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4,7(3):198-200.
[2]张力,覃锋,张春霞.五根一皮汤治疗变应性血管炎46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1,43(7):68-69.
[3]陈会苓,宋业强,张晓杰,等.赵纯修辨治血管炎性皮肤病的经验[J].四川中医,2007,25(7):5.
[4]张建强.奚九一治疗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经验[J].中医杂志,2005, 16(8):581-582.
[5]于晓智,张池金.张池金治疗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经验[J].四川中医,2012,30(1):1-2.
[6]王见宾,黄静,张毅.变应性皮肤血管炎中医证治探讨[J].中国中医急症,2004,13(6):375.
[7]赵钢,吕勃川,薛凤.鹿瓜多肽注射液治疗雷诺综合征5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3):291-292.
[8]李纪伟,信艳艳.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的临床应用研究[J].哈尔滨医药,2011,31(2):133,135.
[9]卢海儒.复可托[J].中国新药杂志,1999,8(12):845-846.
[10]刘源,陆原,杨玉峰,等.变应性皮肤血管炎中医辨证治疗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1,10(1):16-19.
[11]林红江.应性血管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1):94-97.
(收稿:2015-01-06修回:2015-05-08)
(责任编辑曹建春)
R654.3
A
1007-6948(2015)03-0320-02
10.3969/j.issn.1007-6948.2015.03.037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3级硕士研究生(哈尔滨150040)
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围血管病科(哈尔滨 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