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莉,王颖琦,刘伟,赵倩
• 论著 •
认知行为疗法对脑梗死患者血清中BDNF和COR含量的影响
侯莉,王颖琦,刘伟,赵倩
目的观察认知行为疗法对脑梗死患者血清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皮质醇(COR)含量的影响。方法入选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原则分为干预组(55例)和对照组(55例),对照组患者实施神经内科护理常规,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施认知行为疗法护理干预,疗程为8周,检测及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血清中BDNF和COR的表达水平。结果干预组干预后血清中BDNF的升高值[(11.67±3.26)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4.13±1.10)pg/ml];干预组干预后血清中COR的下降值[(26.05±5.52)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19.28±8.74)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积极应用认知行为疗法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血清的COR和BDNF的表达。
脑梗死;认知行为疗法;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皮质醇
脑梗死是一种困扰老年人的常见病、高发病,不仅导致躯体功能发生障碍,而且引起患者认知能力下降,对其生存质量造成极大威胁和破坏[1]。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是一种能够支持多种神经元生存、发育、分化及修复的神经营养因子,可通过调节海马突触可塑性及诱发长时程增强效应机制,参与学习和记忆过程[2]。卒中患者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结构受损及功能紊乱已被公认,高水平的皮质醇(COR)与心理认知损害存在某种联系,尤其会损害海马体,长期的高皮质醇水平可能导致情景记忆提取缺陷,危及大脑功能的整合[3]。为此本研究拟观察认知行为疗法对脑梗死患者血清中BDNF和COR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1.1 研究对象入选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110例,其中男性76例,女性34例,年龄47~73岁,平均年龄(61.36±5.32)岁。入选患者诊断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并经头颅CT/MRI证实。排除标准:①脑出血或出血性脑梗死;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③合并严重脏器功能障碍;④伴有严重意识障碍者;⑤近6个月应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及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55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20例,年龄47~71岁,平均年龄(60.46±5.35)岁。对照组55例,其中男性41例,女性14例,年龄49~73岁,平均年龄(61.76 ±5.65)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干预方法两组患者均按照神经内科疾病护理常规进行护理,干预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认知行为疗法,干预治疗期为8周。
1.2.1 认知干预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告知患者及家属关于饮食、药物、运动、健康行为等针对性信息。向其讲解饮食治疗的重要性以及饮食原则和注意事项,嘱清淡、低脂、优质蛋白饮食为主,忌烟酒。介绍规范化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增强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并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指导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慢走等。脑梗死后焦虑抑郁是较为常见的情绪障碍,直接影响患者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延迟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的恢复[4]。在干预过程中注意分析患者心理压力应激源,通过改善不良认知,帮助患者采取积极、主动的应对方式。
1.2.2 行为干预根据患者的病程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制定训练内容,包括:①急性期良肢功能位的摆放,被动肢体活动及按摩,定时变换体位等以预防废用综合征。②康复早期对抗肢体痉挛的坐位平衡训练,站立训练,行走训练、吞咽训练、语言训练等,穿插日常生活活动训练。③康复期主要进行精细协调的随意运动。同时配合针刺等物理治疗,进行肢体按摩及关节活动,强度由小到大,先轻后重,由近及远,先上后下,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增进干预效果。在干预过程中适当采取放松疗法及音乐疗法,保持躯体张弛有度,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3 BDNF和COR的检测方法BDNF和COR的试剂盒均购自武汉博士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BDNF应用ELISA法检测,COR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严格按实验步骤操作,均由同一技师完成。
1.4 统计学处理数据均采用SAS 6.12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应用成组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干预前、后血清中BDNF变化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BDNF的表达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BDNF的表达均上升,但是观察组的升高值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两组干预前、后血清中COR变化的比较两组干预前COR的表达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COR的表达均下降,但是观察组的下降值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BDNF是神经营养家族中的重要成员,主要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尤其以海马部位表达最多,参与神经元的分化、增殖、营养作用,与学习、记忆功能及认知过程密切相关[5]。大量实验证明,脑缺血发作时,中枢BDNF表达明显增强,可能通过一些机制来参与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过程,抑制神经元坏死,具有确切神经元保护作用[6]。皮质醇的主要成分是可的松,几乎所有类型的应激都伴有ACTH分泌的增加,随后数分钟将伴随可的松浓度的显著升高[7]。同时BDNF和COR异常表达均是引起情感相关细胞因子级联反应的始动因子[8]。国内外研究均证实脑卒中后抑郁与BDNF表达负相关,与COR表达正相关[9,10]。心理应激理论认为在应激源与应激反应之间存在应激中间变量,对应激起缓冲作用,分为内部资源(认知评价、应对方式和个性特征)和外部资源(社会支持),其中认知评价在应激作用中起关键作用[11]。而认知行为疗法正是基于此理论,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障碍的目的。
本研究中对11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临床干预,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治疗及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认知行为疗法,结果表明,干预前两组患者BDNF、COR的表达比较差别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8周后,干预组BDNF表达较对照组明显上升,而COR表达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脑梗死患者治疗及康复过程中认知行为疗法对缺损神经功能的恢复以及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得到改善。同时在干预过程中充分利用患者的社会资源,使患者领悟社会支持程度提高,从而缓冲压力事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认知行为疗法对BDNF和COR的影响机理并不完全清楚。由于BDNF和COR与机体的负性情绪调节相关,因此其调节过程可能与促进海马神经元的神经发生、对神经可塑性、轴突的生长及连接的形态方面的影响相关,也可能与神经细胞周围的体液环境相关,但是具体机制有待更多基础实验证实[12]。
总之,脑梗死患者积极应用认知行为干预,可有效缓解负性情绪,同时有效改善血清中BDNF和皮质醇的表达,临床中可积极应用。
[1] 肖青. 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血脂水平与脑梗死的相关性分析[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16(23):71-3.
[2] 王冬欣,张国芬,曹翠芳,等. 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0,23(1):8-10.
[3] 白晶,李宝栋,唐强. 头穴丛刺法联合认知训练对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J]. 中国康复,2012,27(5):327-9.
[4] 陈桂华,刘惠如,付小芹,等. 早期情志护理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负性情绪和康复护理依从性的影响[J].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191-3.
[5] 秦锦标,杨明华,栾丽芹. 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血清BDNF水平及氟西汀的治疗作用[J].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3,30(1):49-51.
[6] 袁学谦,王艳,张莉峰,等. 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BDNF、NGF含量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22):38-9.
[7] 王胤佳,李超,马继韬,等. 脑卒中患者皮质醇浓度的变化[J]. 山东医药,2010,50(52):73-4.
[8] 马征,刘爱东,庞久玲, 等. 老年烧伤后康复期患者抑郁与血清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和皮质醇表达的关系[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9):4707-8.
[9] 李云. 脑卒中患者恢复期血清BDNF含量与抑郁发生的相关性分析[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20):6-8.
[10] 张静霞,张兰. 伴无症状脑梗死抑郁症血清皮质醇变化研究[J]. 临床荟萃,2010,25(19):1665-8.
[11] 石妮,尹雯. 认知行为干预对孕产妇焦虑情绪和免疫功能的影响[J]. 护理管理杂志,2013,13(3):208-9.
[12] 王英,管旌旌,马姝,等. 认知行为干预对围手术期乳癌患者心理及COR、IL-2水平的影响[J]. 护理学杂志,2009,24(14):83-5.
Influence of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on levels of BDNF and COR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HOU Li*, WANG Ying-qi, LIU Wei, ZHAO Qian.*Department of First Cadre Ward, General Hospital of Chinese PLA Beijing Military Area Command, Beijing 100700, China.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influence of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on levels o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 and cortisol (COR)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MethodsThe patients were chosen from Jan. 2012 to Jan. 2013,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each n=55).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of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and intervention group was additionally given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for 8 w. The expressions of BDNF and COR were detected and compared in 2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ResultsThe increase value of serum BDNF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intervention group [(11.67±3.26) pg/mL]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4.13±1.10) pg/mL], and the decrease value of serum COR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intervention group [(26.05±5.52) pg/mL]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19.28 ±8.74) pg/mL, P<0.05].ConclusionThe active intervention with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xpressions of BDNF and COR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Cerebral infarction;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Cortisol
R493
A
1674-4055(2015)05-0669-03
2015-02-10)
(责任编辑:田国祥)
100700 北京,北京军区总医院干一科(侯莉,赵倩),干四科(王颖琦),护理部(刘伟)
侯莉,E-Mail:houli1229@aliyun.com
10.3969/j.issn.1674-4055.2015.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