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珍+王小平+钟伟+杨世春
【摘 要】 目的:对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观察25例在我院进行2型糖尿病治疗的患者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对全部患者进行阿卡波糖治疗,观察和分析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后患者HbAlc、2hPG、FPG 、TC以及TG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取得了较为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3例患者腹胀,4例患者肛门排气增多,1例患者低血糖。结论:对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阿卡波糖治疗能够取得理想的降脂和降糖效果,治疗安全可靠,临床应用值得推广。
【关键词】 阿卡波糖;2型糖尿病;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6-0088-01
2型糖尿病通常只需要口服降糖药物即可使血糖水平获得有效控制,临床上通常应用阿卡波糖进行治疗,本次研究就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期间25例在我院进行2型糖尿病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女性11例,男性14例,年龄31~75岁,平均年龄(53.1±5.2)岁。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确诊,存在急性糖尿病并发症,罹患1型糖尿病以及严重肾病、肝病以及心脏病的患者不纳入本次选择范围。
1.2 治疗方法 对全部患者采用运动以及饮食疗法,采用胰岛素注射治疗、降糖药口服治疗或者双胍类治疗未取得理想治疗效果的患者保持原有治疗方案不变,并对患者加用阿卡波糖进行治疗,于进餐时服用50毫克,每日服用3次,持续服用6周[1]。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6周后对其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HbAlc)、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进行检测,同时对患者服药后的不良反应进行观察[2]。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的专业性软件为SPSS11.0,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患者HbAlc、2hPG、FPG 、TC以及TG均有明显下降,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例患者腹胀,占12%,4例患者肛门排气增多,占16%,1例患者低血糖,占4%,没有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良反应。治疗前后指标变化详见表1。
3 讨论
作为伪寡糖类药,阿卡波糖能够对肠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产生延缓作用,从而取得理想的降糖效果。阿卡波糖为具有竞争性和可逆性的α-糖苷酶抑制剂,可与α-糖苷酶于小肠刷状缘产生竞争性结合,能够对消化道中的食物多糖类水解产生干扰作用,从而使果糖以及葡萄糖的吸收获得延缓。但是,此种抑制具有可逆性,阿卡波糖仅能够使复杂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得到推迟而无法产生阻断作用。
阿卡波糖可使脂代谢异常机制获得改善的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可对小肠内TC代谢产生直接影响或者可使极低密度脂蛋白深度获得保持,并使极低密度脂蛋白转化为低密度脂蛋白的转化获得降低;②没有获得吸收的寡糖在阿卡波糖的作用下能够进入到机体大肠中并进行发酵,从而生成二氧化碳以及短链脂肪酸等,具有抑制TC合成的功效,可使脂代谢获得长期改善;③除此之外,还能够使糖代谢紊乱得到控制并使脂代谢获得间接改善[3]。
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胰岛素缺乏、胰岛素抵抗和血糖升高的特点,由于肝脂酶活性升高以及脂蛋白酶活性降低等原因发生脂代谢紊乱的几率较高,对患者采取有效的血糖控制措施,能够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胆固醇和糖化血红蛋白,并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5]。对患者应用阿卡波糖后,患者的各项指标能够得到显著改善,主要不良反应为腹胀、长鸣等。对患者进行相应的药物剂量调整后,不良反应得到明显改善,没有患者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治疗安全性和可靠性。
本次研究中,治疗后患者血脂血糖水平得到明显降低,没有患者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研究结果显示,对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阿卡波糖治疗临床疗效显著,能够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缓解和减轻患者的痛苦,使患者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获得有效改善和优化,临床应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新菊,李融,崔婷婷,等.阿卡波糖和米格列醇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比较[J].河北医药,2013,5(35):1478-1479.
[2]李万森.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7(3):89-90.
[3]张振亚.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8,31(23):144-145.
[4]林大梁, 周克忠, 陈晓希, 等. 胰岛素与阿卡波糖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3, 26(5): 596-597.
[5]王梅珍, 陈寄, 梁一江, 等. 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30例疗效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 2012, 28(24): 3710-3711.
【摘 要】 目的:对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观察25例在我院进行2型糖尿病治疗的患者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对全部患者进行阿卡波糖治疗,观察和分析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后患者HbAlc、2hPG、FPG 、TC以及TG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取得了较为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3例患者腹胀,4例患者肛门排气增多,1例患者低血糖。结论:对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阿卡波糖治疗能够取得理想的降脂和降糖效果,治疗安全可靠,临床应用值得推广。
【关键词】 阿卡波糖;2型糖尿病;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6-0088-01
2型糖尿病通常只需要口服降糖药物即可使血糖水平获得有效控制,临床上通常应用阿卡波糖进行治疗,本次研究就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期间25例在我院进行2型糖尿病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女性11例,男性14例,年龄31~75岁,平均年龄(53.1±5.2)岁。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确诊,存在急性糖尿病并发症,罹患1型糖尿病以及严重肾病、肝病以及心脏病的患者不纳入本次选择范围。
1.2 治疗方法 对全部患者采用运动以及饮食疗法,采用胰岛素注射治疗、降糖药口服治疗或者双胍类治疗未取得理想治疗效果的患者保持原有治疗方案不变,并对患者加用阿卡波糖进行治疗,于进餐时服用50毫克,每日服用3次,持续服用6周[1]。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6周后对其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HbAlc)、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进行检测,同时对患者服药后的不良反应进行观察[2]。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的专业性软件为SPSS11.0,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患者HbAlc、2hPG、FPG 、TC以及TG均有明显下降,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例患者腹胀,占12%,4例患者肛门排气增多,占16%,1例患者低血糖,占4%,没有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良反应。治疗前后指标变化详见表1。
3 讨论
作为伪寡糖类药,阿卡波糖能够对肠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产生延缓作用,从而取得理想的降糖效果。阿卡波糖为具有竞争性和可逆性的α-糖苷酶抑制剂,可与α-糖苷酶于小肠刷状缘产生竞争性结合,能够对消化道中的食物多糖类水解产生干扰作用,从而使果糖以及葡萄糖的吸收获得延缓。但是,此种抑制具有可逆性,阿卡波糖仅能够使复杂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得到推迟而无法产生阻断作用。
阿卡波糖可使脂代谢异常机制获得改善的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可对小肠内TC代谢产生直接影响或者可使极低密度脂蛋白深度获得保持,并使极低密度脂蛋白转化为低密度脂蛋白的转化获得降低;②没有获得吸收的寡糖在阿卡波糖的作用下能够进入到机体大肠中并进行发酵,从而生成二氧化碳以及短链脂肪酸等,具有抑制TC合成的功效,可使脂代谢获得长期改善;③除此之外,还能够使糖代谢紊乱得到控制并使脂代谢获得间接改善[3]。
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胰岛素缺乏、胰岛素抵抗和血糖升高的特点,由于肝脂酶活性升高以及脂蛋白酶活性降低等原因发生脂代谢紊乱的几率较高,对患者采取有效的血糖控制措施,能够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胆固醇和糖化血红蛋白,并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5]。对患者应用阿卡波糖后,患者的各项指标能够得到显著改善,主要不良反应为腹胀、长鸣等。对患者进行相应的药物剂量调整后,不良反应得到明显改善,没有患者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治疗安全性和可靠性。
本次研究中,治疗后患者血脂血糖水平得到明显降低,没有患者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研究结果显示,对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阿卡波糖治疗临床疗效显著,能够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缓解和减轻患者的痛苦,使患者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获得有效改善和优化,临床应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新菊,李融,崔婷婷,等.阿卡波糖和米格列醇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比较[J].河北医药,2013,5(35):1478-1479.
[2]李万森.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7(3):89-90.
[3]张振亚.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8,31(23):144-145.
[4]林大梁, 周克忠, 陈晓希, 等. 胰岛素与阿卡波糖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3, 26(5): 596-597.
[5]王梅珍, 陈寄, 梁一江, 等. 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30例疗效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 2012, 28(24): 3710-3711.
【摘 要】 目的:对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观察25例在我院进行2型糖尿病治疗的患者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对全部患者进行阿卡波糖治疗,观察和分析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后患者HbAlc、2hPG、FPG 、TC以及TG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取得了较为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3例患者腹胀,4例患者肛门排气增多,1例患者低血糖。结论:对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阿卡波糖治疗能够取得理想的降脂和降糖效果,治疗安全可靠,临床应用值得推广。
【关键词】 阿卡波糖;2型糖尿病;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6-0088-01
2型糖尿病通常只需要口服降糖药物即可使血糖水平获得有效控制,临床上通常应用阿卡波糖进行治疗,本次研究就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期间25例在我院进行2型糖尿病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女性11例,男性14例,年龄31~75岁,平均年龄(53.1±5.2)岁。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确诊,存在急性糖尿病并发症,罹患1型糖尿病以及严重肾病、肝病以及心脏病的患者不纳入本次选择范围。
1.2 治疗方法 对全部患者采用运动以及饮食疗法,采用胰岛素注射治疗、降糖药口服治疗或者双胍类治疗未取得理想治疗效果的患者保持原有治疗方案不变,并对患者加用阿卡波糖进行治疗,于进餐时服用50毫克,每日服用3次,持续服用6周[1]。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6周后对其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HbAlc)、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进行检测,同时对患者服药后的不良反应进行观察[2]。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的专业性软件为SPSS11.0,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患者HbAlc、2hPG、FPG 、TC以及TG均有明显下降,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例患者腹胀,占12%,4例患者肛门排气增多,占16%,1例患者低血糖,占4%,没有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良反应。治疗前后指标变化详见表1。
3 讨论
作为伪寡糖类药,阿卡波糖能够对肠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产生延缓作用,从而取得理想的降糖效果。阿卡波糖为具有竞争性和可逆性的α-糖苷酶抑制剂,可与α-糖苷酶于小肠刷状缘产生竞争性结合,能够对消化道中的食物多糖类水解产生干扰作用,从而使果糖以及葡萄糖的吸收获得延缓。但是,此种抑制具有可逆性,阿卡波糖仅能够使复杂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得到推迟而无法产生阻断作用。
阿卡波糖可使脂代谢异常机制获得改善的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可对小肠内TC代谢产生直接影响或者可使极低密度脂蛋白深度获得保持,并使极低密度脂蛋白转化为低密度脂蛋白的转化获得降低;②没有获得吸收的寡糖在阿卡波糖的作用下能够进入到机体大肠中并进行发酵,从而生成二氧化碳以及短链脂肪酸等,具有抑制TC合成的功效,可使脂代谢获得长期改善;③除此之外,还能够使糖代谢紊乱得到控制并使脂代谢获得间接改善[3]。
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胰岛素缺乏、胰岛素抵抗和血糖升高的特点,由于肝脂酶活性升高以及脂蛋白酶活性降低等原因发生脂代谢紊乱的几率较高,对患者采取有效的血糖控制措施,能够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胆固醇和糖化血红蛋白,并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5]。对患者应用阿卡波糖后,患者的各项指标能够得到显著改善,主要不良反应为腹胀、长鸣等。对患者进行相应的药物剂量调整后,不良反应得到明显改善,没有患者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治疗安全性和可靠性。
本次研究中,治疗后患者血脂血糖水平得到明显降低,没有患者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研究结果显示,对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阿卡波糖治疗临床疗效显著,能够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缓解和减轻患者的痛苦,使患者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获得有效改善和优化,临床应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新菊,李融,崔婷婷,等.阿卡波糖和米格列醇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比较[J].河北医药,2013,5(35):1478-1479.
[2]李万森.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7(3):89-90.
[3]张振亚.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8,31(23):144-145.
[4]林大梁, 周克忠, 陈晓希, 等. 胰岛素与阿卡波糖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3, 26(5): 596-597.
[5]王梅珍, 陈寄, 梁一江, 等. 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30例疗效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 2012, 28(24): 3710-3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