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秋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昭山示范区作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示范区,必须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和紧迫意识,努力找准推进改革的切入点、发力点,确保赢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起跑线上。
加快转型升级,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关键是通过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把取消审批事项的文章做足、做到位,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最大限度地给市场放权,搞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配合,最大程度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同时加强市场监管,防止“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怪相。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放宽投资领域,创新融资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运营,着力解决政府投入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研究出台地方债务管理办法,积极有效地控制融资风险。推进开放合作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昭山交通路网和大昭山片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立足资源优势和区位条件,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拓展合作发展空间,形成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突出环保重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良好稳定的生态环境是昭山两型社会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基础和保障。严格实行主体功能区制度。围绕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严格落实总体规划中对空间开发划分为“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控制建设区”的规定,坚持25度以上坡度不开发、“遇山让山”“遇水让水”的开发原则,编制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探索生态补偿制度。根据“谁污染环境,谁破坏生态,谁付费”“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落实已出台的补偿政策,根据生态公益林面积、耕地面积等指标予以分配,让群众切身享受到生态保护和两型建设的改革成果。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机制。按照统一管理的要求,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建立多元共建生态文明的良好机制,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注重统筹发展,深化城乡体制机制改革。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是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昭山地处长株潭三市城郊结合部,理应在城乡统筹发展方面作些有益探索。积极探索产城融合发展新机制。通过引进华侨城等重大产业战略项目,探索政企合作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加速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统筹城乡建设来统筹产业发展,做到“以城促产”,进而更好地培育区域主导产业,实现“以产兴城”。积极探索农业发展新路径。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加快培育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现代农业,兴起“农业旅游热”,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持续释放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加快推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试点工作。大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消除农民进城制度障碍。完善城乡同建同治“五同”工作机制,实行常态管理,实现长效治理。
着眼优化环境,深化政绩考核评价机制改革。考评就是导向,导向正,则万川归一;导向偏,则一盘散沙。改革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为主体,突出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坚决不以GDP论英雄,更要杜绝“带血的GDP”,引导园区干部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改革项目建设考评机制。创新考评方式方法,将全区的重点项目归类为几大指挥部,统筹考评组织实施,强化考评结果运用,减少基层迎检迎评负担,激发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热情,推动区工管委决策落到实处。改革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创新培养选拔机制,通过竞聘上岗、末位淘汰等方式改进竞争性选拔干部办法,坚持实行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机制,健全工作责任落实、协调联动、问责追责机制,真正形成“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发展环境。
(作者系湘潭昭山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