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贞
(河南省郑州市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河南 郑州 450000)
儿童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的预见性护理
张晓贞
(河南省郑州市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河南郑州450000)
目的 对下肢骨折患儿进行预见性护理,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5年4月收治的下肢骨折患儿3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股骨骨折12例,胫骨骨折11例,髌骨骨折8例,内外髁骨折9例。结果 经患儿及家属的积极配合、护理人员的精心护理后,患儿恢复状况良好;3例患儿皮肤出现不同程度青紫、患肢血管充血,经2~3周的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并康复出院。结论 科学的护理是下肢骨折患儿预防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措施。
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预见性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不正常的凝结[1],属于静脉回流障碍,是骨折患者的常见并发症[2],小儿的骨质脆性小且富有弹性,骨折常表现为青枝型或骨皮质皱起呈“竹节样”改变,股骨干骨折好发于儿童和青壮年,由于小腿的前侧和内侧缺乏软组织覆盖,血液供应较差,因此胫腓骨骨折愈合较慢。急性深静脉血栓延误治疗,可造成肺栓塞或脑栓塞,甚至引起猝死,因此,下肢骨折的患儿要对DVT进行预见性护理,以预防本病的发生,减轻患儿的痛苦,提高治愈率。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下肢骨折患儿30例进行预见性护理,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5年4月收治的下肢骨折患儿3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0例,女性10例,年龄2~12岁,平均年龄(8.4±2.3)岁。所有患儿中,股骨骨折12例,其中股骨干骨折8例,股骨颈骨折4例;胫骨骨折11例,髌骨骨折8例,内外髁骨折9例。患儿多由于车祸伤、高空坠落伤或奔跑摔跤、坠床等原因致骨折,其中并发骨肿瘤致股骨干骨折2例。采用小夹板固定12例,采用双下肢悬吊牵引法8例,采用骨牵引法治疗4例,采用髓内钉手术治疗6例。
1.2预见性护理方法
1.2.1心理护理
由于患儿年龄较小,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当发生下肢骨折时,常伴有恐惧、焦虑的心理,患儿家长亦对患儿康复抱有较高的康复预期,因此护理人员应从多角度、多方面讲解预见性护理措施对预防DVT的重要性及安全性,使患儿能较好的配合治疗,以达到预期效果。下肢DVT可引起剧烈疼痛,给患儿带来较大痛苦,可严重影响患儿的健康和生活质量[3-5],因此应密切关注患儿病情变化,尽量避免DVT的的发生,以免造成患儿心理负担。
1.2.2体位及体温护理
抬高患儿患肢于心脏水平20~30 cm促进静脉回流,以减轻患儿下肢肿胀;患肢应严格制动,膝下勿放枕头等物品以防压迫腘静脉,以诱发腘静脉血栓形成;同时应密切观察患肢皮肤温度及颜色,诱发深静脉血栓时,患肢皮肤苍白变冷,甚至出现青紫花斑,因此对患儿患肢要做好保暖措施,给患儿提供舒适温暖的环境,对患肢进行热敷,使两侧肢体温差不超过3℃;经常帮助患儿翻身拍背,每日测量患儿双侧下肢周径,及时发现患肢肿胀并及时处理。
1.2.3饮食护理
应进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糖、低脂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造成血管收缩痉挛,诱发DVT。
1.2.4用药护理
下肢骨折后,骨科常对患儿给予抗凝药物应用,如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可有效预防静脉血栓的发生,同时也有出血倾向,因此护理人员应严格掌握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密切观察皮肤黏膜情况,及时发现出血倾向,每天检测凝血酶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血浆凝血酶时间等。用药期间避免进食油炸、坚硬食物,以免刺激胃黏膜造成出血。对已诱发DVT的患儿要采取及时的溶栓治疗,经患侧下肢静脉留置针注射低分子右旋糖酐10~15 ml/kg.d,加复方丹参注射液2 ml/次,可有效扩张血容量,降低血液粘稠度。给予尿激酶10万U加生理盐水20 mL,3次/d;第二天起给予尿激酶2万U加生理盐水20 mL,静脉注射肝素0.5 mg/kg.d。7天为1个疗程。同时应纠正患儿脱水,保证足够的血容量,防止患儿因血液浓缩使粘滞性增强。
1.2.5功能锻炼
下肢骨折术后患儿,应高抬患肢至心脏水平,待麻醉过后,护理人员及患儿家属应帮助患儿进行肌肉和关节按摩,在不影响患肢固定的前提下,指导患儿进行股四头肌适当收缩,膝关节的屈伸运动,利用小腿的肌肉泵作用,促进下肢静脉回流,避DVT的发生。对患肢适当加大活动量,以达到预防血栓、保证患肢顺利康复的目的。术后足踝活动亦有助于下肢静脉回流,在患儿麻醉消失前,向心性按摩双下肢及足踝部,麻醉消失后,指导患儿做足踝环转运动20次/min、2分/次、1次/2 h,疼痛的患儿可适量给予止痛药。运动强度应从小到大、关节屈曲角度从小到大,但应<90°。术后早期应用足底静脉泵,其模仿足底的生理静脉泵系统,通过定向顺序充气加压,加速静脉血流速度,防止静脉窦和静脉瓣的血流瘀滞,降低潜在威胁。下地活动时,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加压浅静脉,以促进静脉回声,减轻下肢水肿,预防DVT的发生。
经患儿及家属的积极配合、护理人员的精心护理后,患儿恢复状况良好;3例患儿皮肤出现不同程度青紫、患肢血管充血,经2~3周的治疗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并康复出院。
DVT是血液在深静脉的不正常凝结,好发于下肢。急性DVT如不能及时诊断和处理,栓子脱落,极易造成患者肺、脑等部位栓塞,严重者可导致死亡。慢性血栓的发生,给患者造成长期病痛,影响患肢的治疗。因此对于下肢骨折的患儿,医护人员应对家属讲解DVT的相关知识,使家属能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康复治疗。注意饮食,以清淡为主,多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注意对患肢进行保暖,低体温可使患肢血管收缩,血流缓慢,有诱发和加重血栓的风险;同时经常活动下肢,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护理人员遵医嘱给予合理的药物治疗及科学的护理措施,最大程度预防DVT的形成,保证患儿顺利康复。
[1] 董淑香,王玲娜,史同焕,等.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2,29(1):56-58.
[2] 王 颖,杨秀增,李敬祥.骨折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观察及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2010,14(7):95.
[3] 吴丽妮.骨折后关节僵硬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6):9-10.
[4] 赵 亮,王宝军,李亚东,等.尺骨茎突骨折及分型对桡骨远端骨折术后临床疗效的随访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43(5):675-680.
[5] 车加丽.护理干预对骨折后关节僵硬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6):56-57.
本文编辑:张 钰
Nursing care of children with lower limb fracture complicated with deep vein thrombosis
ZHANG Xiao-zhen
(Neonatal surgery, children's Hospital of Zhengzhou city of Henan Province, Henan Zhengzhou 450000,China)
R473.6
B
ISSN.2095-6681.2015.023.12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