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美容医学最新研究与进展(九)
本栏目由第四军医大学西京整形医院全军整形外科研究所李荟元教授主持和摘译。本期为各位读者来带来如下国外最前沿的美容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进展:①595nm脉冲染料激光对培养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②联合应用bFGF和未分化的脂肪细胞(脂肪祖细胞)对移植皮肤再血管化的影响;③全身应用红细胞生成素对鼠缺血性伤口愈合的影响;④用软组织覆盖法修复糖尿病足溃疡;⑤局部应用P物质对链脲霉素诱发的糖尿病鼠伤口愈合的促进作用。
595nm脉冲染料激光;瘢痕疙瘩;脂肪细胞;再血管化;红细胞生成素;缺血性伤口;糖尿病足;愈合
整形美容
为查明595nm脉冲染料激光(PDL)对培养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FB)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表达的影响而进行了实验研究。
方法:对进行培养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FB)采用595nm脉冲染料激光(PDL)能量为6.8或10J/cm2,脉冲持续时间分别为1.5、3和10ms进行照射。KFB的活性用CCK-8进行检测。检测时段分别为:激光照射前的72、24和12h;激光照射后的12、24、72h。KFB的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率用流式血细胞计数法查明。照光后,对CTGF mRNA及蛋白表达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进行检测。上述资料和未经激光处理培养的KFB进行对比。
结果:处于培养的KFB经过激光照射后,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受到抑制,CTGF mRNA及蛋白表达在1.5、3、10ms脉冲持续时间组明显下调,且呈剂量依赖性(P<0.05)。但在能量为6.8或10J/cm2的范围内,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在一定条件下,595nm脉冲染料激光对培养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有抑制作用,使其中的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mRNA及蛋白表达下调,从而抑制KFB的增殖能力。
[摘译自Lasers Surg Med,2015,47:203-209]
虽然bFGF对伤口的再血管化的促进作用已为人知,但对皮肤移植后,再血管化的研究资料不多。作者推论,bFGF对移植皮肤的着床有正向效应。为此,进行了实验研究。
考虑到单用bFGF的效力有限,作者将bFGF和未分化的脂肪祖细胞联合应用。脂肪祖细胞有类似基质干细胞的性质,具有多向分化的能力,如分化成内皮细胞等。
研究方法:选用市场可购的人重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未分化的脂肪祖细胞则取自SD鼠。然后,在鼠背切取一块全厚层皮肤,再原位回植于原取皮区。分为4个观察组:对照组,只回植取下的全层皮肤;回植组伤区引入bFGF;第3组皮肤回植区引入脂肪祖细胞;第4组引入bFGF和脂肪祖细胞。上述处理后48h取材进行组织学分析。
结果:全皮回植后引入bFGF者,与对照组相比较,真皮层血管较多,但每单位面积区血管数量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与之相反,联合引入bFGF和脂肪祖细胞者,血管化增加很显著,特别是在真皮上层这种现象更为明显。
结论:在植皮区联合引入bFGF和脂肪祖细胞可促进血管再生,因而有利于植皮的着床,增强皮肤移植的皮活率。
[摘译自J Plast Surg Hand Surg,2015,6:1-5]
活体研究证实,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在伤口愈合过程中具有抗炎性、抗细胞凋亡及保护细胞的功效,且其效果呈剂量依赖性。本文作者观察了持续性地使用红细胞生成素对缺血性伤口愈合是否有正向效果。
方法:选用42只SD鼠,经麻醉后,在身体制作H形皮瓣,随机分成两组进行观察。一组,腹腔内注入400u/kg/d EPO;二组,只注入盐水。共10d。于术后的3,5,10d,每组杀活7只鼠,采用姬姆莎-伊红染色,光镜下10×和40×放大观察。双盲法调查——再上皮化情况、神经血管化情况、肉芽组织成熟程度、炎性细胞存在的情况。创面愈合的标准:无愈合者=0,部分愈合=1,完全愈合但薄而不成熟者=2,完全愈合且成熟者=4。同时查明血红蛋白及血球容积。
结果:所获资料应用ANOVA one-way进行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术后第5天,血红蛋白及血球容积升高,实验组皮瓣愈合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但第5天后,两组皮瓣均出现坏死、形成红细胞生成素溃疡、出现脓肿。
结论:红细胞生成素在伤后早期可改善伤区的愈合程度,但5d后这种作用则减退、消失。因此,进一步研究红细胞生成素对伤口愈合的影响很有必要。
[摘译自Ostomy Wound Manage,2015,61:28-33]
本文回顾性地复习印度某医院2008年10月-2013年8月,收治75名糖尿病足溃疡的资料。患者分别接受皮肤移植、局部皮瓣转移或游离皮瓣移植对糖尿病足进行修复。资料包括患者一般情况、肢体血管状态、踝部压力指数(ankle-brachial pressure index)及并发症。
结果:28人(37%)接受皮肤移植、39人(52%)采用局部皮瓣转移、8人(11%)应用游离皮瓣修复。有68人(91%)术后获痊愈,早期避免了截肢的后果。但随诊1年期间有1例溃疡复发,6例截肢后伤愈。平均住院日期为4周。
结论:对糖尿病足溃疡采用不同软组织修复,可使大部分患者避免截肢术。
[摘译自Adv Skin Wound Care,2015,28:157-162]
已知P物质(SP)有刺激伤区血管新生,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因子表达因而促进伤口愈合的功效。而糖尿病患者真皮层中的P物质含量下降,因而推论,外加P物质对此类对象的伤口愈合会有促进愈合的作用。对此,进行了实验观察。
方法:在链脲霉素诱发的糖尿病鼠的背部作皮肤切除伤口,然后分组观察:一组,伤区用盐水;二组,用pluronic凝胶;三组,伤区用P物质(10-6M);1/d共19d。
结果:局部应用P物质者,伤口愈合明显快于其它组,伤区白介素10、血管内皮生长因子、TGF-β1、血红素氧合酶-1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等的表达都明显升高;而肿瘤坏死因子-a、白细胞介素1b、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伤区肉芽组织和伤愈的组织中的表达都明显下降。在盐水组中,炎性细胞长时间存在。SP组组织学显示,有良好的基质形成,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沉积。早期上皮层形成、微血管密度增加、生长相关蛋白43呈阳性的神经纤维也可见于SP组。
结论:P物质对糖尿病鼠的伤口有明显促进愈合的作用。
[摘译自Cytokine 2015,5:73:144-55]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整形医院全军整形外科研究所李荟元摘译]
R-33
A
1008-6455(2015)17-008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