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套管冲洗负压吸引治疗窦道的临床研究

2015-01-21 10:02崔颖赵建宁朱军伟陈勇
浙江临床医学 2015年3期
关键词:窦道肉芽外套

崔颖 赵建宁 朱军伟 陈勇★

·临床研究·

双套管冲洗负压吸引治疗窦道的临床研究

崔颖赵建宁朱军伟陈勇★

目的 探讨双套管冲洗负压吸引治疗窦道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总结分析40例四肢及骶尾部窦道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0例行双套管冲洗负压吸引治疗作为观察组,20例行纱布引流换药治疗作为对照组。结果 观察组疗程较对照组缩短,一次性治愈率达100%。结论 持续封闭冲洗负压引流治疗深部窦道一次成功率高,疗程短,且成本费用低廉,患者痛苦小,无明显并发症或不良反应,是治疗窦道较理想的方法。

双套管 窦道 负压引流

窦道是由于切口长期不愈合或反复破溃,局部产生慢性炎症,细菌或各种致炎介质长期刺激周围软组织引起应激反应,使脓性分泌物引流不畅,导致组织纤维化、炎性肉芽生长、局部血供障碍、失去生长活力所致,极易反复和病程迁延是增加患者痛苦的主要原因[1]。上世纪70年代研制出的双套管用于肠外瘘患者的治疗,该套管由外套管、吸引管及冲洗管组成,通过有效的冲洗和持续低负压吸引,将腹腔内的积血、积液、坏死组织等物质引出体外,从而减轻感染和毒素吸收[2]。作者自2011年10月至2014年2月采用双套管冲洗负压吸引治疗20例软组织窦道患者,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四肢及骶尾部窦道患者40例,男27例,女13例;年龄23~75岁。致病因素: 术后伤口愈合不良形成窦道13例、外伤感染性窦道10例、脓肿引流术后形成窦道7例、糖尿病足窦道5例、压疮窦道5例。窦道直径:0.8~4.2cm,平均2.6cm。 窦道深度3.6~9.7cm,平均5.9cm。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及绿脓杆菌等。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和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双套管的制作 双套管分为大中小三型,其中外套管使用乳胶管为材料,直径分别为4cm、2cm和1cm,可根据窦道的直径选用合适的型号。将乳胶管一端放入玻璃试管内,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使塑胶管一端融化闭合。封闭端侧壁根据窦道深度从不同方向打多个直径分别为0.3cm、0.2cm、0.15cm的小孔。将10号导尿管远端与外套管封闭的一端缝合固定作为冲洗管。选用比外套稍小的塑料管插入外套管内作为吸引管,近端与冲洗管固定。

1.3治疗方法 取窦道分泌物做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根据其结果使用敏感抗生素。探查窦道,测量窦道深度,如有分支行扩创处理。清除窦道周围瘢痕及坏死组织至出血为止。观察组将消毒后的合适型号双套管插入窦道底部,吸引管连接负压(-10~-20KPa),冲洗管连接含有庆大霉素的生理盐水袋,冲洗液总量为1500~2500ml/d。治疗初始时因组织渗液、分泌物及脓液产生较多,冲洗速度可较快,负压应较大。随着窦道内液体及分泌物减少,冲洗速度和负压可相应调低,同时可使用生物贴膜封闭远端。每日转动外套管,避免侧孔被肉芽组织填塞。注意观察吸引管有无堵塞,及时更换。随着窦道周围肉芽组织的生长,窦道直径逐渐缩小,双套管从大号逐渐更换为小号,最后使用封闭端打孔、侧壁打少量侧孔并去除冲洗管的小号双套管,每日退出少许直至窦道愈合。对照组放入庆大霉素盐水纱条引流,术后每天换药至愈合。愈合标准:创面结痂,瘢痕形成,0.5年内未复发。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病例数和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均一次性治愈,术后无复发及其他并发症,疗程12~35d,平均(24.60±5.82)d。对照组14例(70%),一次性治愈,疗程18~48d,平均(33.25±8.15)d,6例复发再次治疗后痊愈。观察组一次性治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窦道形成是临床上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因局部具有长期慢性的细菌感染持续刺激周围软组织而引起应激反应,导致邻近正常组织也分泌致炎介质引起一系列炎性反应,继即加重原始病灶,从而出现感染加重和窦道蔓延、分隔,窦道内的积液、分泌物以及脓液等不能通畅排出,而在深部软组织内迂回破坏,形成脓肿向周围组织蔓延的恶性循环[3]。传统治疗一般是长期创面换药或手术治疗:窦道换药时需对窦道内的物质彻底冲洗,保持引流通畅,但深邃而狭窄的窦道用纱条引流非常困难,用注射器抽吸冲洗液对窦道直接冲洗,无法达到将积液和分泌物等彻底清洗的效果;由于感染反复迁延,脓腔壁纤维机化并形成多分支窦道, 手术治疗常需切除过多的周围组织,否则难以彻底切除窦道壁和其各分支,术后易形成假性愈合而致复发,而伴随彻底切除窦道的并发症是局部大量软组织的缺损,若术后引流不畅,易形成新的感染和窦道。这两种方法单独治疗窦道疗效欠佳、容易复发且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近年来负压引流成为各种创面治疗的新方法。研究发现,负压的机械应力可以将创面组织液引流至体外,降低了组织间压力,减轻创周水肿,加快组织肿胀消退[4]。应用负压吸引后,创面组织血流灌注量、毛细血管密度较治疗前明显增加[5],创面组织微循环总血流量和流速增加导致组织氧含量增加,加快组织修复[6]。负压机械作用促进角质蛋白细胞生长和蛋白质合成,使创面细胞发生增殖;伤口周围的氧张力下降,刺激修复启动信号,促发自溶性清除坏死组织;原癌基因c-fos、基质金属蛋白的表达下降,创面表达的胶原成分的降解受到控制,阻止了胶原蛋白的丧失,有效的改善愈合[7,8]。然而,负压引流应用于软组织窦道有其一定的局限性。(1)放入窦道内的负压吸引管不易深入,使窦道底部积液,引流不充分。(2)引流管壁的侧孔容易被坏死物质等填塞,导致引流管堵塞,不能起到治疗作用。(3)更换引流管时,窦道深部常被软组织封闭,如不注意,引流管未放入原位,局部易行成空腔,成为复发的根源。(4)引流管更换频繁,导致患者痛苦增加。(5)无冲洗的单独负压吸引,无法完全清除较浓稠的分泌物和坏死物质。(6)窦道内负压不均,可能导致窦道外侧先于内侧愈合,不能根治。

软组织窦道需多种方法综合治疗。作者在充分控制炎症及积极扩创的基础上,使用双套管负压吸引治疗软组织窦道,取得良好的效果,无论是治疗时间、复发率,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其优点在于:(1)取材方便,制作简单,价格低廉且应用范围广,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2)双套管可根据窦道大小和深度进行制作,使其与窦道壁充分接触,窦道底部不易形成液体积聚,无需患者改变体位即可保持低位引流,引流充分,增加患者的舒适度。(3)双套管促进窦道直径的缩小,并可根据窦道大小更换。(4)外套管具有多个侧孔,不易堵塞,且可随时取出清洗消毒,避免交叉感染。(5)双套管可冲洗出积液、细菌和炎性介质,控制局部炎症,避免扩散[9]。(6)外套管周围的多侧孔扩大了吸引范围,周围产生全方位负压,利于吸引,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减轻创伤周围水肿,加快愈合速度,缩短疗程[10]。(7)双套管治疗减少换药次数,避免对伤口过多的刺激,从而明显缓解患者的痛苦。(8)外套管与吸引管之间有一定的间隙,肉芽组织和微小血管不易与吸引管直接接触,减少出血风险。另外,对于直径较大的窦道,先使用外套管较粗的双套管吸引,促进窦道周围肉芽组织向心性生长,而表皮同时也可向中心爬行,待更换至最小直径的双套管时,皮肤缺损已明显缩小,当窦道被肉芽组织填充完毕时,绝大部分病例已不需行植皮手术即可在短期内愈合,从而避免患者再次手术,缩短住院时间。

综上所述,持续封闭冲洗负压引流治疗术后深部窦道伤口感染,方法简便、效果明显,无明显并发症或不良反应,安全有效,适合临床上推广。

1 吴丽娇,梁丽萍.高流量吹氧治疗难治性窦道的疗效观察.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23):3743.

2 黎介寿. 肠外瘘.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87.

3 庞利群,钱海鑫,房平承,等.27例慢性窦道的手术治疗.苏州大学学报,2005,25(6):1162~1163.

4 吕小星,陈绍宗等.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对创周组织水肿及血管通透性的影响.中国临床康复,2003,7( 8) : 1244~1245.

5 李靖,陈绍宗,许龙顺.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对兔耳创面毛细血管密度及创面愈合的影响.中国临床康复,2004,8 ( 5) :904~905.

6 陶宗飞,陶圣祥,余国荣等.封闭负压引流对创面组织氧含量的影响.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32( 4) : 538~540.

7 Miller Q,Bird E,Bird K, et al. Effect of subatmospheric pressure on the acute healing wound. Curr Surg. 2004,61(2):205~208.

8 Danciu TE, Gagari E, Adam RM, et al. Mechanical strain delivers anti-apoptotic and proliferative signals to gingival fibroblasts. J Dent Res. 2004,83(8):596~601.

9 Vidrine DM,Kaler S,Rosenthal, et al. A comparison of negativepressure dressings versus Bolster and splinting of the radial forearm donor site.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2005, 133( 3) : 403~406.

10 Chen SZ, Li J, Li XY, et al. Effects of vacuum-assisted closure on wound microcirculation: an experimental study.Asian J Surg,2005,28(3): 211~217.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negative pressure drainage with double cannula in sinus tract cases. Methods Summary analysis of data for 40 sinus tract patients on limbs and sacrococcygeal region.20 cases underwent negative pressure drainage with double cannula as a treatment group,and 20 cases underwent gauze drainage and change dressing as the control group. Results Cours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shortened and one-time cure rate was 100%. 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of negative pressure drainage with double cannula has the advantages of shorter course,and lower cost and less pain,is an ideal way to treat sinus tract.

Double cannula Sinus tract Negative pressure drainage

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BE2013712);总后十二五项目(CNJ13C004)

210000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猜你喜欢
窦道肉芽外套
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后新型吸切器切除吻合口肉芽组织的疗效*
结核性窦道治疗中负压封闭引流置管方式的改良及护理
右胫骨Brodie脓肿急性发作伴软组织脓肿及窦道形成1例并文献复习
品读快乐
腹部手术后腹壁窦道形成原因及处理
慢性窦道的诊治
美容点痣扫斑笔
美容点痣扫斑笔
冬天的外套你选对了吗
深冬外套乘以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