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前后:现实不能承受之重

2015-01-21 00:25顾灵
艺术与设计 2014年11期
关键词:摄影展画廊艺术家

顾灵

笔者挚爱的一张照片,是母亲年轻时的一张肖像。当时我三年岁,她三十三。背景里是灿烂的蓝天白云,同样灿烂的是她白皙的笑脸和一排牙齿。相机从下往上拍,有种她快乐得浮在空气里的感觉。颈上一串翡翠珠子,却被我遗失了。时光就好像这串翡翠珠子。比落泪更揪心的,或许是将要落泪前试图控制住的那种鼻子肿胀感。这种控制就像好的摄影,把你悬置于看与感之间,现实与影像之间。

摄影与中国上海

母亲的照片是父亲用海鸥照相机拍的。我不是摄影迷,不知道照相机的型号,只记得相机的棕色皮套,皮质柔软,被磨得褪了色,甚至有点发黑。父亲把相机挂在颈上,镜头记录下的还有幼时的我。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变也快速改变着镜头前的世界,和镜头后的目光。

而今年首届举办的上海艺术影像展(PHOTO SHANGHAI)正好是这种变化的一个重要见证。近年国内艺坛的发展,包括博物馆与文化机构数量的激增,以及拍卖行和藏家数量的增长,都显示了此时是艺术行业发展的绝佳时期。而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也越来越多地现身于艺术展馆。从传统的纪实或人物摄影,到商业广告与媒体摄影,再到艺术家的创作媒介,摄影本身的身份也在不断经历变革。

中国的摄影展会,从全国摄影协会在北京举办的一年一度的摄影展,到享誉国内外的连州摄影展,均以独立的摄影业界当做其参与主体,而作为艺术的摄影则只占一小部分。自一年半前就开始筹办的首届上海艺术影像展可谓国内首家聚焦作为艺术的当代摄影的展会,其参展画廊亦由国际一线摄影艺术画廊与国内的重要摄影艺廊组成,参展作品也不局限于摄影,还有录像创作。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将摄影作为相对独立的媒介来开设展会,是首届上海艺术影像展总监Alexander Montague-Sparey的选择,也是蒙哥马利与世界摄影组织的选择。这位佳士得拍卖行摄影部的前任主管,将摄影拍卖市场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之于上海,这位穿着讲究的帅高个评价道:“这里让我感觉有一股纽约70年代的活力,混合着巴黎的时尚因素。有许多不错的餐厅;人们精致的着装打扮和到哪都可以感受到事物正不断高速地发展与变化。”正是这种活力刺激着国际市场推手的敏锐嗅觉,而四天展期两万五千余参观量亦验证了其选择之正确。

那么在开幕式当晚蜂拥而入、以摄影爱好者自居的观众究竟看到了怎样的作品?洛杉矶的Peter Fetterman画廊带来了布勒松摄影展,其展位空间里贴满了那些经典新闻摄影照片(例如Steve McCurry的《阿富汗少女》)。时尚摄影是另一个重头戏(Fahey Klein画廊的展位)。此外还有不少名人摄影,例如David Bowie(柏林的Camera Work画廊)。而英国的多家知名摄影画廊,如Atals Gallery, Flowers, Breese Litle, Tristan Hoare Gallery等也登陆展会,带来Nick Brandt(其代表作《被杀死的大象》)、Jan Saudek、荒木经惟、森山大道和Martin Parr等国际摄影艺术大师的经典之作。

这些作品或许为国内观众趋之若鹜,然而受邀参与论坛活动的嘉宾之一、纽约国际摄影中心策展人Christopher Phillips认为,当今国际摄影界更关注的是中国当代摄影中反应社会变迁的部分,例如王久良的《垃圾围城》,张晓的《海岸线》。类似的非“纪实”类纪实创作还包括张克纯的《北流活活》,卢广的《被污染的风景》,博尚的内蒙古“鬼城”,熊文韵的藏区纪实等。这些活生生的现实场景却多少呈现出强烈的荒诞或超现实,然而现实不能承受之重力透纸背。与之对照,展会上英国Tristan Hoare Gallery带来的摄影双人组Yves Marchand与Romain Meffre镜头下破产后的底特律城仿佛是镶在墙上的移动剧院,观者一不小心就会错步进入那几近不真实的空荡荡中。于是意识到,之前提及的那种沉重,其实还是带着距离感。镜头将观者似曾相识的现实戏剧化,将之作为审美对象的同时,亦不断提醒观者镜头中的现实之真实;对此种真实的惊奇、担忧与同感或可进一步留在观者对其自身日常生活的审视之中。

历数展会参展商,最得意的画廊想必莫过于多年从事当代摄影创作推介的上海M97画廊。首届“摄影见证时代——《周末画报》摄影大奖”的获得者均是M97的代理艺术家:王宁德获得了“特别贡献”奖(值得一提的是,于展会同期开幕的“中国当代摄影2009—2014”展在民生现代美术馆一楼展厅中呈现的首件作品同样来自王宁德。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如今商业展会与所谓美术馆学术展览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单飞鸣则获得了“新生代艺术家”奖。一项有趣的观察是,M97画廊在美国密西根DENNOS 博物馆举办的摄影展《如何回归》与展会同期闭幕,参展艺术家自然是M97的代理艺术家。同在上海的香格纳画廊带来了双人摄影组合“鸟头”、杨福东、梁玥等人的作品。不过,前不久刚为其举办过同名个展的蔣鹏奕的作品却被香格纳选择放在9月底开幕的西岸艺术与设计展会。作为上海街头摄影的早期实践者,顾铮对两人的评价颇高:“从某种意义上说,王宁德、蒋鹏奕等属于中国当代艺术家中关注光的形态以及光的再现问题的少数派。光如何存在于时间之中?光如何展现其存在?光以什么形态展现出来?这些有关光的本质意义的问题,通过他们的实验展现了深具智力刺激的答案。” 顾铮在留学日本、深造艺术史论后,全身心从事对摄影理论与评论的工作,并成为中国当代摄影重要的见证者、记录者与批评者。不过在他眼中,当代中国摄影仍然与中国当代摄影是两码事。

摄影收藏公共教育

作为中国首个专注于摄影的国际艺术展,也是亚太地区级别最高的艺术影像博览会,上海艺术影像展(Photo Shanghai)此次的重头戏之一是围绕摄影展开的一系列公共教育活动,展会专门开辟“Photo Talk”项目,开展一系列座谈研讨会。

9月5日至7日,共25场活动涵盖了国内与国际当代艺术摄影的头牌人物。“如何购买与收藏摄影作品”系列话题的三场对谈由成立于2008年的瑞象馆(Ray Art Center)艺术总监施瀚涛担纲策划,其中第三场特邀香港Widerhall Limited的专家Jacqueline Furniss深入介绍照片的专业装裱、镶框与保养事宜,连施本人都感叹:“从业这么多年,真正专业的需要学习和了解的知识还真是不少啊。”作为沪上致力于摄影艺术文献研究、活动策划与评论推广的专业机构,瑞象馆于今年新开设了展示空间,自主策划展览。此外,2014瑞象校园系列讲座更是将“影像作为艺术”、“影像的生产和传播”、“观看与被观看”等前沿讨论带向学生群体。此外,由参展画廊与其当地代表艺术家的对话系列也吸引了不少观众的参与。媒体方面,《艺术新闻/中文版》主编叶滢力邀影像艺术家刘香成、陆元敏、彭杨军与顾铮共同以“都市影像漫游者”为题畅谈不同时代背景下镜头中的现实与超现实上海。展会活动中最耀眼的莫过于玛格南图片社(Magnum)新任主席、著名英国摄影师Martin Parr亲自推介其最新出版计划《中国摄影书》,海量老照片所承载的历史跃然于手工书页之上。

摄影的多重身份

今年如火如荼展开的一系列艺术摄影展览、展会和讲座、论坛活动,或许并不为艺术摄影圈口中的“正统摄影界”所知,或者知道了也未必会称道。正如美院体系与当代艺术的关系一样,国内摄影协会及其每年举办的摄影博览会,都和本文要讨论的创作主体不是一群人。这群人并非通过单纯的新闻摄影、纪实摄影、人物摄影创作,或致力于追求某些技法;而是将摄影作为艺术创作的媒介。后者包括两类人,一类是摄影艺术家,一类是创作摄影作品的当代艺术家,当然,如今这两类人之间的区隔越来越小。文革后涌现出的一批挣求“自主的观看”的年轻人,从继承现代主义传统的都市街头摄影,到带有文化趣味和批判性的乡土摄影,这些非学术(艺术专业)背景出身的非主流摄影(爱好)者们开始了自己的探索征途。而其与艺术圈的关系也颇为微妙,既乐于被称作艺术家,却惜不为当代艺术圈所接纳。但与此同时,当代艺术家用摄影做创作的却越来越多,且国外从来不缺展览机会,反倒是国内的市场与艺术环境对摄影作品而言都谈不上景气。

复旦大学教授、知名摄影评论家顾铮在回忆1986年上海“北河盟”摄影小组赴京展览的留言簿时说:“但摄影家协会的理论家朱钟华先生很不容易来看了,还写了留言,说:‘你们的东西将来会有自己的历史地位的。我们选这个展览的开幕日,正是全国摄影展的开幕同一天。”上海摄影博览会今年恰逢15周年,其对上海艺术影像展这一新展会的回应则是彻底去除了原设的画廊展区,可见后者对传统摄影市场带来的影响。无疑,上海艺术影像展带来了更多针对中国当代摄影的国际关注,带动了国内当代摄影藏家的成长,也将国际当代摄影带入了中国摄影、尤其是艺术市场的视野。主办方信誓旦旦地表示定将回归举办第二届,那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上述影响力的持久性吧。(编辑:李鲁博)

猜你喜欢
摄影展画廊艺术家
张超摄影展
最初的面孔 肖全摄影展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公益摄影展《走进走近》福州开展
画廊
布达拉宫外的摄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