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迁移运用成为词语内化的助推器

2015-01-21 08:51唐有泉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14年12期
关键词:碧空金字塔自然段

唐有泉

在阅读教学中重视词语的理解和运用,促进词语内化和库存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习作能力的基础工程。要将词语内化为学生的积极库存,成为他们言语活动的自由元素,教师就要妥善处理好理解与运用的关系,做到有机联系,相机迁移,灵活运用,让迁移运用成为词语内化的助推器。

一、在虚景与实景的关联中迁移运用

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或展示语言形象,或凸显语言细节,或突出重点内容,或指向阅读难点,相对于生活的实景它是虚景,但却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对一些意思抽象的词语,可以在对插图的观察描述中使词语的意思形象起来,丰厚起来;也可以在生活的关联和描述中拓展词语的内涵,使词语的运用灵动、活泼起来。这样,在理解中运用,在运用中理解,双线并举,可谓相得益彰。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颐和园》第4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葱绿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学生对句中的“掩映”一词难以理解,教学中可以这样引导:

师:“掩映”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读读句子,然后看看插图,体会体会。

生:插图中的山上长满了树,把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都盖住了。

师:再仔细看,是都盖住了吗?

生:几乎被盖住了。

师:(指着插图)你们看山上的好多房屋,大部分盖住了,只隐隐约约露出一个角,这就叫“掩映”。(生若有所悟)其实,这样的画面能用“掩映”说好多句子,你能说吗?

生:山上的房屋,在树丛的掩映下,充满着神秘的色彩。

生:一棵棵树木苍翠挺拔,无比茂密,在它们的掩映下,万寿山变得更加迷人。

生: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绿树掩映,神奇异常。(其他学生发言略。)

师:回忆《山行》这首诗的内容,能用“掩映”一词说一句话吗?

生:诗人站在山脚向上望去,只见山顶有几户人家掩映在绿树丛中。

师:说得真好!如今,我们的居住环境可谓是美不胜收,就像本课描述的美景与《山行》描述的美景一样,比比皆是。你们能说说生活中你见过的这种“掩映”的情景吗?

生:在我们富泰华庭小区休闲的地方,樟树、槐树高大挺拔,游廊掩映在绿树丛中。

师:你们家居住在这样的环境中真幸福呀!

生:我们学校的天趣园,杨柳婀娜多姿,东润亭掩映在柳树丛中,好像很害羞似的。

师:你的描述真精彩,你的想象真丰富。

“掩映”一词,初次接触后能自主运用的学生并不多,重要原因在于词义抽象,难以用浅显的语言描述。教师在借助插图展示词语形象后,引导学生用“掩映”描述万寿山的景色,接着又叙述《山行》和生活中的场景。有了这样的引导,此后在阅读中出现“掩映”一词,学生脑中自然会勾画出相关的情景;当生活中出现这样的情景,学生脑中自然会跳跃出“掩映”这一词语,“掩映”就成了学生参与言语活动的库存。

二、在朗读与表述的联系中迁移运用

有些词语,如果只借助语言传达意思,往往是教者越说越玄乎,学生越听越糊涂,要让学生运用更是困难。要是把朗读与表述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活灵活现的表达,就能促使学生去具体、形象、真切地感悟词语,读出词语的“味道”,“味道”读出来了,词语的意思也就能意会了。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桃花心木》一文第13自然段这么叙述:种树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就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为让学生具体理解“语重心长”,教学中可以采用“自由朗读、指名朗读、教师范读、师生演读”等方法,再现种树人对“我”说话的情境,把种树人要表达的意思通过语气的把握、语音的控制、心理的体会尽力表达出来。通过不断揣摩,反复练习,学生都能“语重心长”地“说”这段话了,教师对“语重心长”的意思虽不能言传,但却让学生意会了。接着,老师列举现象,提供语境,引导学生想象情境,身临其境地进行“语重心长”的表述:1.小明经常做作业时粗心,老师会怎么“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呢?2.王小刚不爱惜学习用品,爸爸会怎么“语重心长”地教育他呢?3.李英常常与同学闹矛盾,妈妈会怎么“语重心长”地对她说呢?4.评选三好生时,投小兰的票了,小芳没有举手。后来投小芳的票时,小兰不但自己不投,还叫身边的同学也不要投。老师会怎么“语重心长”地对小兰进行教育呢?……朗读指导,再现了文本情境和生活场景,也提供了语言情境,为学生角色参与、真情劝说创造了条件。如此引导,学生对“语重心长”不仅能够理解,而且能够灵活运用了。

三、在语境与生活的沟通中迁移运用

课文中的词语都存在于一定的语境中。实践表明,诸多的语境不仅仅是词语理解的凭借,还是词语运用的支撑。教学中,教师可就地取材,借用文本语境来运用相关词语,既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描述来拓展情境空间,又联系生活寻找相似情境来运用词语描述。这样,语境的拓展就沟通了文本与生活的联系,情境的丰富又畅通了理解与运用的渠道,使简单的词语转化为语义、语境、语情的统一体存贮于学生心中,成为他们的“私有物”。如: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蒲公英》一文中第2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孩子们记住,别落在表面上金光闪闪的地方,那是沙漠。也不要被银花朵朵所迷惑,那是湖泊……”对句中的“迷惑”一词,教师可以这样引导:

师:同学们,虽然太阳公公再三嘱咐,但有一粒种子被金光闪闪的地方迷惑了,另一粒种子被银花朵朵所迷惑了。作者是怎么写它们被迷惑的呢?请大家默读第3自然段,画出有关的句子。(生默读、圈画。)

师:哪句话说明一粒种子被金光闪闪的地方迷惑了?

生:(读句子)瞧,那金光闪闪的地方一定有数不尽的宝贝。到那儿去,我准会变成百万富翁。

师:其实那金光闪闪的地方是什么?(生齐:沙漠)那里面真是金子吗?

生:不是金子,而是沙子,那里气候干燥,根本不适合植物生长。

师:对,闪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金子。可是,这粒种子却不知道,认为去了一定会变成百万富翁。看来,它真的被迷惑了。知道了这些,你会对这粒种子说什么?

生:唉,告诉你,你被闪闪的金光迷惑了,那不是金子,而是沙子啊!

生:你不要被金光所迷惑,那里是沙漠,没有什么金子。

生:那闪闪的金光是能迷惑人的,你可要弄清楚,那是沙子,不是金子呀!

师:你看,这粒种子不动脑筋,被闪闪的金光迷惑了。不适合它们生长的地方,它们却认为是好地方,两颗种子都被迷惑了。回忆一下,我们生活中有没有什么人被迷惑过?(学生沉思。)

生:一次,我和表哥到大街上玩,表哥看到一些人在路边玩套圈的游戏,赢了不少钱,他也要去玩那个游戏。我说这是个骗局,不能被迷惑。他不听,结果,他身上的钱都输掉了。

生:一次,爸爸打开电脑邮箱,看到一个漂亮的图标,被迷惑了,认为里面有好东西,便打开了,结果电脑中了病毒。

生:有一次,我和爸爸到树林里去玩,我看见一个很漂亮的蘑菇,便迫不及待地伸手去采,爸爸告诉我,那是毒蘑菇,不要被它的美丽的外表所迷惑。听了爸爸的话,我没有去采。

师:是啊,生活中,有些现象能迷惑人,如果留心一点,细心一点,就不会被迷惑。

“迷惑”一词对三年级学生来说较难理解,要他们联系课文说出“迷惑”的意思,更是勉为其难。而在教学中,教师将“迷惑”的理解和运用有机地渗透到情境的想象中再现,与情境联系起来描述,自然而不露痕迹。教师先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弄清种子是怎样被眼前的情景所迷惑的,然后借助种子的心理再现迷惑的情景,既引导学生用“迷惑”对种子真情告白,表达自己对种子的关心,又联系生活运用“迷惑”描述生活中的情景,表述自己对某件事的关切,使“迷惑”的内涵丰富而具体,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迷惑”一词的内化。

四、在肤浅向深刻的转化中迁移运用

准确理解词语,是正确运用的前提。教师对学生理解容易出错的词语,可巧用误导,超前调控,再合理引渡,促使学生对词义的把握由片面走向全面,由肤浅走向深刻;而对词语的运用由错误走向正确,由呆板走向灵活。如: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埃及的金字塔》一文中第1自然段用“巍然屹立”“傲对碧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金字塔的宏伟。为使学生准确理解“巍然屹立”“傲对碧空”两个词语,进而能正确运用,教师可以这样引导:

师:课文第1自然段中哪些词语写出了金字塔的宏伟呢?请大家认真朗读,圈画出有关的词语。(生朗读圈画。)

生:我觉得“巍然屹立”这个词语写出了金字塔的“宏伟”。

师:你能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吗?

生:“巍然屹立”是高高耸立的意思。高高的金字塔当然宏伟啦!

师:有道理。还有吗?

生:我觉得“傲对碧空”这个词语也能说明金字塔宏伟。武林高手笑傲江湖,说明武艺高强;埃及的金字塔傲对碧空,说明它高大宏伟。

师:学校就有这样的事物,你能用这两个词语来描述吗?

生:学校的善知楼巍然屹立,傲对碧空,很有气势。

师:(故意夸奖)不错!

生:巍然屹立、傲对碧空的陶情楼掩映在绿树丛中。

师:(又是故意夸奖)好!(很快转折)能这样描述吗?同学们,请你们读读第3自然段,画出能具体说明埃及金字塔“巍然屹立”“傲对碧空”的句子。

生:“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1千米的路程。”

师:高146米多,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1千米的路程。真是“巍然屹立”“傲对碧空”啊!同学们,学校的善知楼、陶情楼几层?大约多高?绕它一周,大约要走多少米的路程?

生:我们学校的教学楼4层,大约十多米高,绕它一周,大约要走200米的路程吧。

师:那你们觉得用“巍然屹立”“傲对碧空”来描写教学楼恰当吗?

生:(摇摇头)不恰当,相比之下,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师:是的,那你们见到的哪些景物可以用这两个词语来描写呢?

生:上海东方明珠塔。

生:四川的乐山大佛。

生: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

…………

学生对“巍然屹立”“傲对碧空”两个词语容易片面理解,简单迁移,难以理解词语的本质内涵,难以准确选择词语运用的生活情境。教师在学生初步理解“巍然屹立”“傲对碧空”两个词语后,便由金字塔联系到教学楼,巧设圈套,轻而易举地带学生进入歧途。而在学生陶醉于自己的描述时,教师顺势一转,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借助课文情境与迁移情境的比较,使学生具体而真切地感受到“巍然屹立”“傲对碧空”与“金字塔”的本质联系,感受到了“金字塔”与“教学楼”之间的明显差异,从而明白“巍然屹立”“傲对碧空”两个词语的用法,让“巍然屹立”“傲对碧空”的形象意义和真正用法永远留在学生的记忆深处。

◇责任编辑:王天杰◇

猜你喜欢
碧空金字塔自然段
Great Vacation Places
庚子年妇女节感怀
海底金字塔
秋天
雪中瓮门关
诗二首
胡 杨
金字塔是用金子造的吗
美丽的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