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子云
【摘 要】针对目前职工教育培训现状,分析企业自行组织职工教育培训及社会培训机构组织职工教育培训的利弊,提出职业院校组织职工教育培训的独特优势;同时,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背景下,就如何提高职业院校履行职工教育培训职能,提出职业院校构建职工教育培训新机制的建议。
【关键词】职业院校 职工教育培训 新机制
【中图分类号】 G【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1C-0181-02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培养培训了大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决定》明确提出了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必须坚持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基础上,重点提高青年的就业能力。《决定》要求职业院校利用已有资源,广泛开展职工教育培训,强调了各级各部门完善相关支持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政策,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职业院校要发挥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主力军作用,培养培训更多有技能、有素质的劳动者。广西区政府发布的《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也明确提出了推进学历职业教育与短期职业培训并举,加快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依托职业院校等职业培训机构,面向广大职工开展职业培训,面向城乡社会提供职业技能、文化艺术、健康生活等教育服务,面向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退役士兵、失业人员、残疾人等群体广泛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决定》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国从业人员继续教育达3.5亿人次。《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广西从业人员继续教育达1300万人次。《决定》和《意见》都明确了职业院校双重职能: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为职业院校扎实开展职业培训提出了目标,指明了方向。
一、职工教育培训的主要形式及其缺陷
目前,我国在职职工教育培训没有全国标准,都是用工单位根据自身情况及需求,采取不同形式的教育培训职工。这种教育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企业自己组织对职工进行教育培训。这种形式主要出现在企业成长良好、企业管理规范、企业经济效益优良的大中型企业,也就是规模以上企业。除国家有规定要求企业教育培训职工外,企业也有自身发展的要求。这种形式的教育培训,主要内容是企业的基本情况、基本制度、基本业务、岗位职责、基本技能等方面。培训的方式大都是工余时间,由企业相关人员主持。有少数企业也请社会培训机构人员上门给员工进行培训。这类培训实用性强,能使职工较快适应工作。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类培训对职工权益保护、对职工全面发展等内容的教育培训存在缺失。二是社会培训机构职工培训。这类培训主要是针对招工、用工分离条件下,一些劳务机构或是政府相关部门组织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城市下岗失业人员等的培训。这种形式的培训主要内容是涉及职工的基本法律、规定的讲解,基本技能了解(基本上课堂讲解)等。培训的方式大都集中时间、专人培训。这类培训时间虽短,但有利于职工权益的保护。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社会培训机构本身没有专门培训人员,都是临时聘请,也没有专门的培训设备供学员实训。政府相关部门组织的培训大都是委托社会的培训机构进行培训,同样存在类似问题。
就目前职业院校职工教育培训的现状来看,职工教育培训经济效益不明显,导致一些职业院校接受企业职工培训项目积极性不高。有些培训国家有补贴,有些培训企业会拿出部分资金。但这部分资金往往不能支撑全部培训费用。同时,职工培训机构整合培训资源能力有限。一是师资资源整合难。部分教师不愿上职工培训课,主要是学员基础参差不齐,又无现成的教材,相关课酬无激励成分,导致教师调配难。二是教学设备整合难。假期组织职工培训还问题不大,一旦是在学校上课期间举行职工培训,相关专业实训有时会有冲突。协调结果大都是培训让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效果。三是人手不够。职业院校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基本上是归继续教育部门。而学校的继续教育部门主要是服务在校生的继续教育工作,工作流程相对单纯。而组织职工教育培训工作要复杂得多,要拓展培训市场,要制定管理制度,要做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要协调培训资源等,单靠原来继续教育机构编内人员无法承担。
二、职业院校开展职工教育培训的优势
(一)师资优势。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绝大部分是“双师”型教师,既能讲授专业的基本理论,又具有很强的专业动手能力。同时,职业院校的教师结构合理,专业教师、人文教师齐备,可以满足职工全方位的教育培训需求。
(二)设备优势。职业院校经过近10年的快速发展,办学条件极大改善,特别是各类实验实训装备一应俱全,基本可以满足职工教育培训期间实际操作训练的需要。
(三)环境优势。职业院校校园漂亮,运动场地齐全,图书馆藏书丰富,多媒体教室、电脑机房满足需要,学生宿舍设施齐全。职工在职业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接受培训,可以感受到大学生的生活,身心愉快。
(四)继续学习优势。在完善学分制后,职工在教育培训期间所学课程都可计算学分。坚持学习的职工将来可获取大中专文凭。同时,企业职工培训完成回企业工作后,还可就所在企业产品研发、工艺改造等方面继续和培训教师沟通、合作,实现企业发展,职工成长,教师能力提升“三赢”格局。
三、职业院校构建职工教育培训新机制的建议
(一)建立职工教育培训的保障机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完善职业院校职工教育培训机构。把职工教育培训职能明确到院校的继续教育部门,适当增加工作人员,要给予继续教育部门明确的权责。继续教育部门要认真研究职工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要结合各自院校特点,整合院校内资源,规划出适合职工教育培训专业及课程,形成完整的对外宣传材料,积极拓展培训市场,不断扩大职工教育培训规模,努力实现职业院校、委托培训方、受训职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职工成长“三赢”格局。
2.建立好职工教育培训师资库。要把那些专业能力强,有较丰富的职工教育培训经验的教师收录进师资库。要针对委托培训单位的要求,在实施培训前组织相关教师研究培训内容及培训课程。
3.制订职工教育培训管理制度,保证每一期培训顺利进行。这些制度包括受训职工日常管理制度,教师上课考勤制度,培训经费使用制度等。特别是在培训经费使用上要确保受训职工培训经费的足额到位,要保证任课教师的课酬不低于学历教育上课的课酬。
(二)建立职业院校与党政相关部门、相关行业、企业职工教育培训联动机制。具体展开如下:
1.主动对接党委政府相关部门。特别是市、县两级相关党政部门,每年都有培训任务,并且这些培训都有国家的专项资金予以保证。但相关部门苦于无培训师资、无培训基地,导致每年都有部分培训经费使用不出去。个别部门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甚至弄虚作假,触犯党纪国法。作为职业培训主力军的职业院校,要抓住这一难得的契机,充分利用国家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城镇待业人员就业培训等项目,主动对接党政相关部门,主动承担培训任务,主动与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培训方案,共同完成培训任务。
2.主动对接相关行业协会。行业协会涵盖了本行业的相关企业,运转正常的行业协会都会有自己的行业标准,都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行业协会对其行业内的企业情况最熟悉,也最了解企业需求。部分职业院校也加入了相对应的行业协会,有些职业院校还建了本行业的重点实验基地。所以,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各自的专业优势,积极与相关行业协会联动,形成强强合作,把职业院校建成行业的培训基地、实验基地。
3.主动对接企业。企业的职工教育培训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任务。但很多企业由于没有多余的生产设备,也没有相对固定的师资,特别是除技能培训外其他综合培训更是难以组织。职业院校恰恰可以弥补这个缺陷。职业院校有专业设备,既有专业教师还有人文方面的教师,可以全方位对职工进行教育培训。所以,职业院校要主动与企业对接,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企业为职业院校在校生提供顶岗实习岗位,职业院校为企业提供职工教育培训平台,从而实现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动合作双赢。
(三)建立职工继续教育机制。企业职工特别是中小企业生产一线职工学历水平普遍不高。由于各种原因,他们大都失去了上大中专的机会。而他们对获取大中专文凭仍有梦想。针对这部分培训需求,职业院校可从以下方面建立职工继续教育机制:
1.建立职工教育培训档案,完善学分管理,探索培训课程与学历教育课程相衔接。受训职工通过连续不断的学习、培训,并且完成了相关专业课程学习、考试考查,职业院校可以颁发正规学历证书。
2.对完成相关教育培训的职工,除颁发相关培训结业证书外,还可计算相关专业的学分,为这部分职工获取大中专文凭留下后门。
3.重视职工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及考级培训。国家规定了部分岗位必须持证上岗。同时,职工技术等级晋升也必须参加考试。而一线职工实际操作上都能过关,但相关理论知识不系统,在考证考级上往往不能如愿。职业院校要发挥指导职工考证考级优势,满足职工考证考级需求。
(四)建立职工教育培训评估机制。职工教育培训,各级政府出台了相关规定并提供了巨额财政支持;各职业院校也统筹了校内的相关资源来保证培训的组织;相关企业付出了成本,有些企业更是从投资的角度支持职工教育培训。所以,作为职工教育培训组织者,各职业院校要高度重视对每次职工教育培训的评估,要建立相关评估机制。
1.对职工教育培训组织评估,包含教育培训方案、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受训职工管理、授课教师管理等进行评估,确保实现培训目标。
2.对职工培训效果进行评估。通过对职工进行授课内容测评,实验、实训动手能力测评,建立职工培训档案,同时也为日后职工继续学习打好基础。
3.培训评估既要有校内的各项评估,还要接受委托培训的相关部门或相关行业、企业方的评估。条件允许,还可邀请第三方评估。职业院校重视职工教育培训的评估,旨在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为提升职工教育培训质量、完成职工教育培训目标服务。
(责编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