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增惠
摘 要:我国农村改革30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体制的改革。在经历了改革前期的较大增长后,近几年我国农业经济增速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再次拉开,温饱型农业结构受到巨大挑战。为适应不断提高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成了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选择,农业产业化也就成了实现和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的必然选择。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农业 产业化 经济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12-044-02
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农业产业化的本质是生产经营一体化,关键是龙头企业带动,基础是广大农户参与,核心是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分配机制。农业产业化是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义
农业的出路在于产业化,已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也只有实现农业产业化,才能使我国农业再次腾飞,农业产业化可激发农村的经济活力,更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2013年我国“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农业产业化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资源优化配置、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能促进农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的增长,从而使农民获得更多的收入,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实现农村城镇化,实现城乡一体化。
2.农业产业化可以很好地提高农业竞争力。农业产业化造就了一大批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龙头企业通过组织农户,实行专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在依靠精深加工和提高科技含量的同时,创出一批较强竞争力的名牌农产品。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加强农业生产和加工销售之间的结合度,将分散经销的农户集聚起来,从而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降低了传统市场的风险率,农业竞争力明显提高。
二、我国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发展水平低,规模小,竞争力不强等,但最突出的是:
1.产业化思想认识不到位。目前,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农业产业化关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全局性和方向性认识不足,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重要性认识模糊,对新阶段、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方向不明,对农民持续增收的路子不清;习惯于传统的农业模式,跳不出抓农业就是抓生产的圈子。对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贮运等增值环节重视不够。
2.产业化市场体系不完善。表现在我国农村各类专业市场数目不多,市场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也不完善,这种情况影响了农产品的国内国际市场流通。另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对农产品的发展形成了制约,让很多大规模的、产业化的农业生产难以展开。不能适应当下的市场竞争。
3.产业化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我国农产品中,面粉、冷鲜肉等初级产品多,加工比例小,甚至有些农产品是原产品销售,产业链条极短,附加值极低。另外品牌影响力不大,在农产品质量、包装差异较小的情况下,没有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同时农产品质量检测认证工作滞后,农业标准化生产不规范。
4.产业化发展资金匮乏。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龙头企业大都处在发展扩大阶段,资金需求量大,运销组织融资困难,加之农产品加工和收购季节性强,产品上市相对集中,因而形成了巨大的流动资金压力,资金短缺成为制约龙头企业发展的瓶颈。
5.产业化科技含量低。我国农业产业化无论从龙头企业还是基地生产,都存在科技含量低的问题。基地生产技术落后,管理粗放,品种老化,缺乏“高、新、特”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国家在这方面也缺少相应的技术创新。此外,我国的农业产业化体系还不健全,还不能将资源和技术联合有效的整合,无法拉动相关企业的发展,不能实现具有特色的、专业化程度高的产业带,从而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6.产业化发展机制不健全。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大多数龙头企业与农户联系不紧密,带动辐射能力不强,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关系,农户往往独立走向市场,各自为战。这样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就差,市场信息利用也不完善,对农民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程度不够。
三、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模式
我国地大物博,农业经济发展条件不整齐,农村耕地条件、农村劳动力结构化差异大,农业问题复杂,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多样。
1.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龙头企业带动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农产品的加工、贮藏、运销企业为龙头,围绕一个产品,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龙头企业外辖国内外市场,内辖农产品生产基地与农户,形成一种“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在这种模式下,经济利益主体主要是龙头企业和农户,龙头企业具有资金雄厚、技术先进、规模大、信息渠道范围广等特点,可以较好地抵御市场风险,从而具有竞争优势。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是目前我国推行农业产业化中最为普遍的一种形式。这种模式能够发挥一体化产业诸环节的协同效应,突破传统农业产业被割裂的体制障碍和农户经营规模不经济的瓶颈,从而成功地将系统外的市场机制与系统内的非市场安排结合起来,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结合起来,将各部门间的外部交易变为组织内的交易。
2.科技带动型模式。科技带动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是以科技单位为龙头,以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为核心,在科技龙头的带动下,实现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在这种组织模式中,主要的利益主体是科研机构和农户两方。endprint
3.市场带动型模式。市场带动型是以专业市场或专业交易中心为依托,形成商品流通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带动区域专业化生产,实现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从而扩大生产规模形成产业优势,节省交易成本,提高营运效率。
四、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途径,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措施
1.因地制宜,立足优势,确保区域性主导产业。主导产业的确定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和前提。主导产业的确定,要遵循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立足本地的资源禀赋条件和特色优劣,发展各具特色、布局合理的优势产业和产品,从而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如甘肃的马铃薯、中药材生产基地;新疆的优质彩棉、糖料生产基地;四川的优质亚热带水果生产基地;云南、贵州的花卉、烟草生产基地;青海、西藏的草地畜牧业生产基地等,都是从当地资源优势出发,以市场为导向确定的区域性主导产业。
2.培育农村市场,扶持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许多乡镇至今尚无成形的农产品市场,农户为销售产品,只好将自己的产品运送到有市场的乡镇。这不仅造成了利润的流失,而且增加了农民的运输成本、时间成本。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应大力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重点加强仓储、保鲜、加工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市场的配套服务功能,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贯穿城乡、辐射全国的带动功能强的专业批发市场的建设,为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应重点扶持建设一批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组织结构优良、牵动辐射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以更好地带动农业产业化向深度和广度进军。
3.抓好商品农产品基地建设。商品农产品基地是龙头企业的依托,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因此发展农业产业化,要从自身实际出发,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商品农产品基地建设,突出区域特色,选准主攻方向,培育支柱产业,发展特色产品,形成与资源特点和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区域化经济格局。
4.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环节。因此,要逐步建立起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以农业经济技术部门为依托,以农民自办服务实体为补充的多行业,多经济成分,多形式、多层次、高效率、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配套服务,以确保农业产业化经营不受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制约和影响。
5.完善内部经营机制,正确处理产业化内部的利益分配关系。发展农业产业化要以经济利益为纽带,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分工协作关系。因此,应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正确处理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关系,本着欲取先予,让利为民的原则,在产业内部统一核定农副产品价格,企业把加工销售环节的部分利润返还给农民;通过预付定金、提供贴息贷款、发放生产扶持金,赊销化肥、种子、饲料、苗木等生产资料,扶持农民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积极探索利用契约方式发展订单农业,合理确定经营一体化内部各方的责、权、利,完善产业化内部的运行机制,使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真正成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
参考文献:
[1] 黄宗道.对加快昆明市农业产业化的认识.云南农业科技,2000(3)
[2] 许开录,马红玲.加快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几点构想.农业科技与信息,1996(6)
[3] 赵琳琳.民族地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对策研究.黑龙江民族丛刊,2005(4)
[4] 雷俊忠(导师:吕火明).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论与实践.西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05.4
[5] 黄新平.浅议农业产业化与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6(1)
(作者单位:濮阳市公务员培训中心 河南濮阳 457000)
(责编:若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