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至1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将在201 5年重点实施。作为我国“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将交出怎样的答卷?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运筹帷幄,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要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争取明年有个良好开局。”12月9日至1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继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进建设“一带一路”之后,今年经济工作会议又一次提及“一带一路”战略。虽然备受关注的“一带一路”规划仍未出台,但今年中国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并设立丝路基金,已经在采取实际行动来支持“一带一路”战略。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张占斌教授表示,“这三件事情(‘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至少明年要破题,可能有新的举措出来,或者是规划、改革意见、政策等。”
2015年作为我国“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将交出怎样的答卷?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运筹帷幄,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带一路”创新区域政策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对一些依赖资源、能源经济的中西部省份来说,日子尤其不好过。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各个区域的不同发展探索,区域经济的活力与动力成就了以往经济的高速增长。在区域经济学所谓的四大板块中,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都有不同的发展使命和水平,而东部沿海地区的率先发展,也为其他板块发展带来了更多机会。
过去十多年沿海地区重化工业的飞速发展,催生出对煤炭等能源资源的大量需求,能源价格飞涨,从而带动了中西部能源地区的高速增长,涌现了内蒙古、陕西等为代表的“金砖四省”。
然而,在经济进入新常态下,高增速不再,一些地区以往的优势不再,煤炭经济下滑,使得以煤为主的地区增长乏力。因此,各个区域的发展急需寻找新的增长动力源。中国的改革开放,一直都是在不停寻找新的动力源的过程,通过区域政策方面的探索,为各个板块的发展注入活力。
从东部沿海地区开发开放起,改革开放逐渐向中西部地区推进,从沿海开放到沿江、沿边乃至内陆开放,中国已经走向全方位开放,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一带一路”的提出正是提高开放程度的机遇,也是缩小东西部差距的机遇。
“要完善区域政策,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指出的方向。而相对于以往的区域战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更注重于区域之间的合作,注重共同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区域经济研究室主任刘云中表示,“一带一路”注重区域联动,更强调不同板块之间的互动,比过去四大板块战略更进了一步。
在这些年的发展中,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而中西部地区与其差距越来越大,国家先后提出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等战略,支持这些落后地区发展。不过,“一带一路”战略则是通过经济纽带将各个板块联系在一起,通过市场的力量促进区域之间的互动。这次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改革创新打破地区封锁和利益藩篱,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刘云中认为,这种区域政策的创新是很大突破,它突破了原有区域政策甚至区域研究囿于国内的局限,强调内外联动,在更大的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内,调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当然,这些新的区域政策不能完全替代旧有的区域政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要继续实施。在12月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也明确提出继续实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
“从区域政策和区域格局来看,中央一直强调区域总体发展战略,这还要继续做。”张占斌表示,在这个前提下要强调重点,就是推进“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这不仅会对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还将对中国与外国的经济合作起到一定带动作用。
带动中西部工业化与城镇化
这次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是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重要内容。
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未来要承担国家城镇化发展的重任,今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就提出“三个一亿人”问题,其中第三个一亿人是引导约一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
当然,要推动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需要产业作支撑,因此中西部地区工业化也需要同步推进。
“‘一带一路对中西部地区是利好消息,中央推进城镇化建设也希望中西部地区有更大的发展。”张占斌认为,将来随着“一带一路”的建设和城镇化的推进,一些重要的基础设施,比如铁路建设会加快,也会修建、改造一些重大水利工程,一些城市的地下管网改造也会加速,有些地方的保障房建设等跟民生有关的东西都会进一步加快。
这次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优势产业走出去,开展先进技术合作,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时谈到的五通之一。而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通过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一带一路”可以通过铁路、公路、机场、管道、口岸、港口等建设,改变当地的发展条件与环境。
此外,中西部地区能源资源富集,尤其是比较落后的西部地区,在当前内需不足,产能过剩的情况下,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可以盘活这些资源。
中国社科院工业布局与区域经济研究室主任、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耀表示,“一带一路”可以带动西部地区优势资源的开发。此外,通过向西开放,还可以利用当地优势条件,发展对外加工贸易,改变经济发展对资源的路径依赖。endprint
随着向西开放力度加强,随着中国优势产业和先进技术走出去,东部地区的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也将受到影响。张占斌认为,中国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将加快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中西部可以抓住有利时机,形成新的发展动力。陈耀也认为,在“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的优势资源可以向外输送,产业也会加快向西部转移,现在电子产品加工业等已经开始向西转移。
正是瞄准“一带一路”带来的直接、间接效益,这一战略提出后受到各个地方的追捧,而如何破题,如何规划,中央尚未作出最终决定。此次经济工作会议指出重点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争取明年有个良好开局”,这给了人们以想象空间。
张占斌认为这些战略明年至少要破题,但各个地方不能一哄而起,要认清自身的特色、优势与定位,形成地方独特标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而国家在这方面的产业政策和投资安排将会和各个地方的区域特点结合在一起。
在专家们看来,“一带一路”战略会推动中西部地区发展,但在短期内要靠一个区域政策来改变当地的落后局面是比较难的,这些地方也要解放思想进行创新,从而保持自身的长期健康发展。
引领中国经济跃上新高度
知名财经评论人谭浩俊认为,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绝不是简单的解决区域协同发展问题,在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的同时,还有许多更加重要的问题要通过“三大战略”的实施去解决。
“一带一路”分别从陆路与水路予以贯彻,很显然,将世界机遇变成中国的机遇、将中国机遇变成世界机遇的“一带一路”所承担的功能,不仅仅是解决如何实现跨国界的区域协同发展问题,更需要解决中国如何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站上对外开放新高度、新平台的问题。因为,过去中国的对外开放工作,立足点主要放在“引进来”,引入的力度很大,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很大。但是,当中国的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以后,如果继续走单面“引进来”之路,瓶颈也就会越来越明显,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在这样的情况下,“走出去”就成为必须迈出的重要步伐。而这一步怎么走、怎么迈,却是一个大难题。从金融危机爆发到现在,中国“走出去”的力度很大,速度也很快,但是效果却并未达到预期。更多的企业和投资者,都有一种为“走出去”而走出去的感受,无法看到“走出去”的希望与效果。
谭浩俊认为,“一带一路”在推动跨国界区域协同发展的同时,对中国企业“走出去”、对中国资本“走出去”,显然是最大的平台。“一带一路”沿线总人口约44亿,约占全球总人口的63%,但是,又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只有约2l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总量的约29%。毫无疑问是今后发展的重点,也是最需要资本投入、企业涌入的地带。如果能够将这一战略实施好,对中国企业和资本“走出去”将产生极大的推动力。“一带一路”作为走出去的国家战略的代表,自贸区作为对外开放的代表的意义愈发重要。两者相辅相成,市场也由此预期,“一带一路”有望以自贸区形式推动,经由国内自贸园区和国际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加速而逐步落地。那么,中国不仅能够扮演“一带一路”区域协同发展的主要角色,而且能让中国的对外开放工作迈上新台阶、跨上新平台、站上新高度。
“也正因为如此,为发挥‘一带一路功能作用,就须跳出一般性区域协同发展的框框,而将‘一带一路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一项新战略,与区域协同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谭浩俊表示。
具体而言,对长江经济带来说,除了发挥区域协同发展的功能作用之外,还须承担两方面的功能。一是通过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推动改革的深化;二是借助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解决地区保护的问题。据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估计,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未来有可能形成我国继沿海三大城市群之后新的第四、第五大城市群,进而对中国整体经济发挥更强的支撑作用。
但这些地区目前也显著暴露出经济体制难以适应经济发展要求,发展环境不佳、发展理念落后等问题。譬如行政效率不高、行政审批复杂、税负负担过重、腐败严重等。要改变这样的格局,就须加大改革力度,出台更多有利于市场化的改革举措,以更好地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更好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如果达不到这样的目的,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就不算完满,长江经济带也不可能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比较起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三大战略”中相对单纯但示范导向作用更大的战略。因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不仅要解决三个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还要解决这个地区人口分布不合理、环境污染严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也就是说,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能为我国的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一个可学习借鉴的范本。也正因为如此,在制定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规划时,就不能过度地看重经济发展水平高低,而要强调经济、文化、思维、观念、环境保护、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协同发展,从而让京津冀能在协同中不断提升水平、提升档次。对此,北京理当发挥辐射功能,将已经具有的资源尽可能地辐射和分散到其他两个地区,尤其是河北,尽全力缩小其他两个地区与北京的发展差距。
在如何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问题上,京津冀三地的产业分工和定位必须十分明确,且要形成互补,能产生互动效应。现在看来,中央企业、中央研究机构总部外迁,应当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非常重要的方面。
“‘三大战略必将成为引领中国经济第二春的最强大动力之一。”谭浩俊表示。
过去十多年沿海地区重化工业的飞速发展,催生出对煤炭等能源资源的大量需求,涌现了内蒙古、陕西等为代表的“金砖四省”。然而。在经济进入新常态下,高增速不再,使得以煤为主的地区增长乏力。因此,各个区域的发展急需寻找新的增长动力源。中国的改革开放,一直都是在不停寻找新的动力源的过程。通过区域政策方面的探索,为各个板块的发展注入活力。
(本刊综合《21世纪经济报道》《上海证券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