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资格考证的楼宇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015-01-20 18:30周玲
广西教育·C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周玲

【摘 要】分析了职业资格证书对高职院校楼宇智能化专业的影响,通过课程教学计划修订、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教材修订、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等方面,提出基于职业资格考证的楼宇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了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证书体系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实施策略。

【关键词】职业资格证书 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 楼宇智能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1C-0068-03

近年来楼宇智能化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下滑、专业对口率不高、就业质量低等现象频现,通过对就业市场情况调研、毕业生跟踪和企业职业能力调研发现,一方面就业市场专业人才紧缺,另一方面毕业生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烦恼。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职业岗位要求不相符合,课程教学体系与职业资格证书之间没有相互融合与衔接好。

职业资格证书是持证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职业资格制度建设的指导原则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目的是为就业市场培养人力资源。而目前“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适应社会经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由此可见,职业资格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一致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下面以楼宇智能化专业为例,阐述基于智能楼宇管理师职业资格考证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双证书”制度对楼宇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

伴随着房地产行业及我国智能建筑市场的迅猛发展,以及节能环保产业的健康成长,智能楼宇的安全运转和科学管理,已成为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业市场急迫需求大量服务于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建设与管理的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人才。2006年,国家公示“智能楼宇管理师”新职业标准,从此智能楼宇管理师证书成为企业选聘、任用、晋升人才的重要凭据,成为进入智能楼宇、物业管理、弱电工程等行业的“金牌职业通行证”。目前,“双证书”制度是职业院校学生毕业的条件之一,即学生在三年里,要同时完成学历课程和职业技能培训,取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为了保证楼宇专业学生将来能更好地从事建筑智能化行业工作,高职院校应根据智能建筑行业职业的需要,对楼宇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毕业生的业务规格进行准确定位,以智能建筑行业职业岗位或技术岗位群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为依据,以智能楼宇管理师职业资格证为基础,从课程教学计划、课程教学方法、教材修订、课程考核等多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楼宇智能化专业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相一致,最终达到以学历证书为标志的学历教育与以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志的职业技能培训之间的互通,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之间相互融合与衔接。

二、修订课程教学计划,融入职业资格考证课程

长期以来,职业院校的学历教育体系和职业资格证教育是分开的,学生完成学历教育后,还要进行专门的职业资格教育,方能取得职业资格证。2012年,我院楼宇智能化专业尝试融入智能楼宇管理师职业资格考证的课程,与智能楼宇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及技能证书相结合,大幅度修订了课程教学计划,使学生修完学历课程的同时,也掌握了职业资格证培训的课程内容,避免了重复学习的过程。智能楼宇管理师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要求的专业知识与融入职业资格考证课程后的楼宇智能化专业教学计划对接情况如表1所示(表中只列出部分主要课程)。

表1

智能楼宇管理师资格证书考证内容 楼宇智能化专业教学计划对接课程

基本要求 职业道德 职业素养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基础知识 计算机文化基础、建筑电气识图、测控技术、建筑供配电技术、工程制图与CAD

专业知识 综合布线系统 网络与综合布线技术

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 消防系统工程设计与施工、建筑电气施工技术

通信与网络系统 网络与综合布线技术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建筑物自动化技术、给排水技术、制冷与空调技术、电梯运行与维护、楼宇智能化PLC控制技术与应用、电工仪表实训、照明及内外线技能实训

安全防范系统 安防系统工程设计与施工

培训与管理 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楼宇智能化综合实训、安全教育、顶岗实习

很明显,修订后的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技能培训相符合,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要求相融合。当学生修完专业课程时,已经具备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可以直接参加职业资格考证,获取助理智能楼宇管理师资格。经过规定的工作年限,再考取智能楼宇管理师资格。

三、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强化职业工作能力培养

以职业工作能力为目标的课程教学方法,一定要抛弃过去传统的纯理论教学,抛弃那种“以教师为主”的被动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立足于职业能力的需要,加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可采用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建立“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如消防工程技术课程项目一“消防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描述”教学中,首先组织学生在实训室观察一个消防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或真实系统),教师利用问题教学法引导和启发学生认知系统中的火灾报警控制器的类型,了解火灾报警系统的结构组成;接着引导学生绘制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原理图(或接线图),学习报警系统的线制及连接方式;然后让学生自行描述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的控制内容与控制原理;在学生描述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理解的情况进行详细讲解;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让学生自己动手接线,再相互描述所接线路的工作原理。整个教学中,以岗位和岗位群的职业能力作为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以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基础要求,学生学习完该项目内容,对消防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的知识已经基本掌握。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还要善于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设备不足的条件下,利用仿真教学手段,以实际工程环境为基础,仿真使用实际工程产品进行安装接线,用3D虚拟现实环境解决教师讲授实际操作难的问题,学生在模拟工程的操作过程和施工工艺的同时学习国标等规范性标准的相关知识点,从而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endprint

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贴近职业岗位实际

楼宇智能化专业非常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学时比约为1.2:1。实践教学强调实际,以直接应用于工作岗位的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基本目标。楼宇智能化技术中心下设综合布线技术实训室、一卡通系统实训室、监控及安防技术实训室、智能小区技术实训室、楼宇自动控制技术实训室、消防系统实训室、建筑供配电实训室、通风制冷实训室等,购买的教学、实训和科研试验设备包括先进的综合布线实训设备、集中式杭州海康威视监控系统、指纹识别系统、虹膜系统、三维人脸识别仪等真实先进的设备;还有成套的组合式楼宇智能化工程实训系统、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教学培训考核3D仿真软件、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实训装置等,这些实训设备集教学、培训、鉴定和技术研发于一体,具有生产性或仿真性,既能让学生完成学历教育所需的实验实训课程,又能满足智能楼宇管理师、电梯维修师、制冷维修工等职业资格培训和考证,为学生获得职业经验和职业技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3个重要特点是职业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始终强调以高等职业技术为核心。为此,实践教学不能只停留在传统的验证性实验,首先应该从职业岗位的角度出发,设计一系列符合职业岗位群或岗位具体要求的工程实践项目,实践项目内容衔接职业资格证考评操作要求,贴近职业岗位实际,学生在完成实践项目过程中,进行职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掌握上岗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其次,所设计的实践项目应灵活、能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操作技能,体现出应用楼宇专业综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应技术迅速发展和职业不断变化的需要,具有创新的能力。

培养适应智能建筑岗位工作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突出核心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实践教师的能力,包括利用双师型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进行实践教学项目的开发和课程设计等。模拟实际工程项目,组织学生在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指导下参与合作企业实际工程项目,使学生有直观的学习目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获得综合职业能力,使毕业生能较快地适应岗位工作的需要,同时也培养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

四、修订教材,满足“双证书”制度的需要

目前,大多楼宇智能化专业课程教材不能满足“双证书”制度的需要。首先是仍然沿用过去传统的理论教材,没有体现出职业院校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特点,教材内容多是纯理论性,和本科教材没有多大区别;其次是即使采用了项目教学法,却是将原有内容用项目教学法的框架重新组建起来,实际的工程案例很少,或者与真实的工程案例有出入;其三,项目教学法(或其他方法)和工学结合都采用了,但是很多楼宇设备及控制方法跟不上技术前沿,学生学到的是落后的知识,没有融入职业资格证的内容等。这样重理论、轻实践的教材,会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实际岗位操作能力不高,达不到智能楼宇管理师的要求,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由此可见,有必要修订相关专业教材,融入楼宇智能管理师职业资格证的培训内容,使职业教育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可以统一到一套教材,满足职业教育的要求,同时减少经济支出。

五、健全考核方法,对接职业资格证考评要求

楼宇智能化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中,还要重视岗位能力和实际技能的考核。首先从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加强学生与实际工作的联系,使其既有宽广、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又有较强的职业工作能力。其次,建设的实验实训室较好地对接楼宇智能管理师的考核设备要求,拥有楼宇自控(BA)系统实训室、消防系统实训室、通信与网络系统、计算机房等考核系统,每门课程、每个项目的学习结束后,都要进行相关项目理论和操作的考核,考核的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评一致,强化岗位能力要求,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技术能力,可持续发展空间大,综合适应能力强,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六、智能楼宇管理师职业资格考证方案

基于上述“双证书”制度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计划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融合互通,考核方式相一致,制定三年内及毕业后完成智能楼宇管理师职业资格考证的方案就简单了。学生入校第二年完成相关初级课程的学习后,同步学习智能楼宇管理师(四级)相关内容,通过申报四级职业资格(下转第167页)(上接第69页)鉴定,获取四级职业资格证书。接着继续学习楼宇专业课程,在毕业前的第三年,完成全部楼宇专业课程和智能楼宇管理师(三级)相关课程的学习,根据申报条件“持有本职业四级职业资格证书一年及以上者,可申报三级职业资格鉴定”,通过申报考评获取三级职业资格证书。毕业时学生可从事智能建筑行业班组长、系统维护技术员等技术工作。根据申报条件,毕业生工作两年后可申报二级职业资格鉴定,成为智能建筑行业技术经理、工程部经理等中层技术管理人员;最后再经过两年的工作历练,毕业第四年就可以轻松获得一级职业资格证书,成为智能建筑行业高层技术管理人员。

楼宇智能化是现代工业高科技的结晶,是未来“信息高速公路”的主节点,是进入“数字时代”新兴的产物。楼宇智能化显然在低碳、节能、舒适生活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中国的智能建筑正在与国际接轨,若干年内的发展趋势必然是“智能大厦群”“智能街区”“智能化城市”。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能尽快培养一支庞大的智能楼宇管理技术人才队伍,满足智能楼宇的建设、施工、维护等工作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智能楼宇管理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基金项目】中国建设教育协会课题(2013020)

【作者简介】周 玲(1968- ),女,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工学硕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电力系统及自动化,建筑电气及楼宇智能化,现代教育理论。

(责编 丁 梦)endprint

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贴近职业岗位实际

楼宇智能化专业非常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学时比约为1.2:1。实践教学强调实际,以直接应用于工作岗位的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基本目标。楼宇智能化技术中心下设综合布线技术实训室、一卡通系统实训室、监控及安防技术实训室、智能小区技术实训室、楼宇自动控制技术实训室、消防系统实训室、建筑供配电实训室、通风制冷实训室等,购买的教学、实训和科研试验设备包括先进的综合布线实训设备、集中式杭州海康威视监控系统、指纹识别系统、虹膜系统、三维人脸识别仪等真实先进的设备;还有成套的组合式楼宇智能化工程实训系统、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教学培训考核3D仿真软件、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实训装置等,这些实训设备集教学、培训、鉴定和技术研发于一体,具有生产性或仿真性,既能让学生完成学历教育所需的实验实训课程,又能满足智能楼宇管理师、电梯维修师、制冷维修工等职业资格培训和考证,为学生获得职业经验和职业技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3个重要特点是职业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始终强调以高等职业技术为核心。为此,实践教学不能只停留在传统的验证性实验,首先应该从职业岗位的角度出发,设计一系列符合职业岗位群或岗位具体要求的工程实践项目,实践项目内容衔接职业资格证考评操作要求,贴近职业岗位实际,学生在完成实践项目过程中,进行职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掌握上岗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其次,所设计的实践项目应灵活、能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操作技能,体现出应用楼宇专业综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应技术迅速发展和职业不断变化的需要,具有创新的能力。

培养适应智能建筑岗位工作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突出核心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实践教师的能力,包括利用双师型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进行实践教学项目的开发和课程设计等。模拟实际工程项目,组织学生在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指导下参与合作企业实际工程项目,使学生有直观的学习目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获得综合职业能力,使毕业生能较快地适应岗位工作的需要,同时也培养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

四、修订教材,满足“双证书”制度的需要

目前,大多楼宇智能化专业课程教材不能满足“双证书”制度的需要。首先是仍然沿用过去传统的理论教材,没有体现出职业院校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特点,教材内容多是纯理论性,和本科教材没有多大区别;其次是即使采用了项目教学法,却是将原有内容用项目教学法的框架重新组建起来,实际的工程案例很少,或者与真实的工程案例有出入;其三,项目教学法(或其他方法)和工学结合都采用了,但是很多楼宇设备及控制方法跟不上技术前沿,学生学到的是落后的知识,没有融入职业资格证的内容等。这样重理论、轻实践的教材,会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实际岗位操作能力不高,达不到智能楼宇管理师的要求,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由此可见,有必要修订相关专业教材,融入楼宇智能管理师职业资格证的培训内容,使职业教育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可以统一到一套教材,满足职业教育的要求,同时减少经济支出。

五、健全考核方法,对接职业资格证考评要求

楼宇智能化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中,还要重视岗位能力和实际技能的考核。首先从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加强学生与实际工作的联系,使其既有宽广、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又有较强的职业工作能力。其次,建设的实验实训室较好地对接楼宇智能管理师的考核设备要求,拥有楼宇自控(BA)系统实训室、消防系统实训室、通信与网络系统、计算机房等考核系统,每门课程、每个项目的学习结束后,都要进行相关项目理论和操作的考核,考核的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评一致,强化岗位能力要求,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技术能力,可持续发展空间大,综合适应能力强,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六、智能楼宇管理师职业资格考证方案

基于上述“双证书”制度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计划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融合互通,考核方式相一致,制定三年内及毕业后完成智能楼宇管理师职业资格考证的方案就简单了。学生入校第二年完成相关初级课程的学习后,同步学习智能楼宇管理师(四级)相关内容,通过申报四级职业资格(下转第167页)(上接第69页)鉴定,获取四级职业资格证书。接着继续学习楼宇专业课程,在毕业前的第三年,完成全部楼宇专业课程和智能楼宇管理师(三级)相关课程的学习,根据申报条件“持有本职业四级职业资格证书一年及以上者,可申报三级职业资格鉴定”,通过申报考评获取三级职业资格证书。毕业时学生可从事智能建筑行业班组长、系统维护技术员等技术工作。根据申报条件,毕业生工作两年后可申报二级职业资格鉴定,成为智能建筑行业技术经理、工程部经理等中层技术管理人员;最后再经过两年的工作历练,毕业第四年就可以轻松获得一级职业资格证书,成为智能建筑行业高层技术管理人员。

楼宇智能化是现代工业高科技的结晶,是未来“信息高速公路”的主节点,是进入“数字时代”新兴的产物。楼宇智能化显然在低碳、节能、舒适生活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中国的智能建筑正在与国际接轨,若干年内的发展趋势必然是“智能大厦群”“智能街区”“智能化城市”。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能尽快培养一支庞大的智能楼宇管理技术人才队伍,满足智能楼宇的建设、施工、维护等工作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智能楼宇管理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基金项目】中国建设教育协会课题(2013020)

【作者简介】周 玲(1968- ),女,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工学硕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电力系统及自动化,建筑电气及楼宇智能化,现代教育理论。

(责编 丁 梦)endprint

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贴近职业岗位实际

楼宇智能化专业非常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学时比约为1.2:1。实践教学强调实际,以直接应用于工作岗位的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基本目标。楼宇智能化技术中心下设综合布线技术实训室、一卡通系统实训室、监控及安防技术实训室、智能小区技术实训室、楼宇自动控制技术实训室、消防系统实训室、建筑供配电实训室、通风制冷实训室等,购买的教学、实训和科研试验设备包括先进的综合布线实训设备、集中式杭州海康威视监控系统、指纹识别系统、虹膜系统、三维人脸识别仪等真实先进的设备;还有成套的组合式楼宇智能化工程实训系统、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教学培训考核3D仿真软件、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实训装置等,这些实训设备集教学、培训、鉴定和技术研发于一体,具有生产性或仿真性,既能让学生完成学历教育所需的实验实训课程,又能满足智能楼宇管理师、电梯维修师、制冷维修工等职业资格培训和考证,为学生获得职业经验和职业技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3个重要特点是职业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始终强调以高等职业技术为核心。为此,实践教学不能只停留在传统的验证性实验,首先应该从职业岗位的角度出发,设计一系列符合职业岗位群或岗位具体要求的工程实践项目,实践项目内容衔接职业资格证考评操作要求,贴近职业岗位实际,学生在完成实践项目过程中,进行职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掌握上岗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其次,所设计的实践项目应灵活、能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操作技能,体现出应用楼宇专业综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应技术迅速发展和职业不断变化的需要,具有创新的能力。

培养适应智能建筑岗位工作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突出核心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实践教师的能力,包括利用双师型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进行实践教学项目的开发和课程设计等。模拟实际工程项目,组织学生在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指导下参与合作企业实际工程项目,使学生有直观的学习目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获得综合职业能力,使毕业生能较快地适应岗位工作的需要,同时也培养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

四、修订教材,满足“双证书”制度的需要

目前,大多楼宇智能化专业课程教材不能满足“双证书”制度的需要。首先是仍然沿用过去传统的理论教材,没有体现出职业院校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特点,教材内容多是纯理论性,和本科教材没有多大区别;其次是即使采用了项目教学法,却是将原有内容用项目教学法的框架重新组建起来,实际的工程案例很少,或者与真实的工程案例有出入;其三,项目教学法(或其他方法)和工学结合都采用了,但是很多楼宇设备及控制方法跟不上技术前沿,学生学到的是落后的知识,没有融入职业资格证的内容等。这样重理论、轻实践的教材,会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实际岗位操作能力不高,达不到智能楼宇管理师的要求,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由此可见,有必要修订相关专业教材,融入楼宇智能管理师职业资格证的培训内容,使职业教育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可以统一到一套教材,满足职业教育的要求,同时减少经济支出。

五、健全考核方法,对接职业资格证考评要求

楼宇智能化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中,还要重视岗位能力和实际技能的考核。首先从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加强学生与实际工作的联系,使其既有宽广、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又有较强的职业工作能力。其次,建设的实验实训室较好地对接楼宇智能管理师的考核设备要求,拥有楼宇自控(BA)系统实训室、消防系统实训室、通信与网络系统、计算机房等考核系统,每门课程、每个项目的学习结束后,都要进行相关项目理论和操作的考核,考核的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评一致,强化岗位能力要求,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技术能力,可持续发展空间大,综合适应能力强,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六、智能楼宇管理师职业资格考证方案

基于上述“双证书”制度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计划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融合互通,考核方式相一致,制定三年内及毕业后完成智能楼宇管理师职业资格考证的方案就简单了。学生入校第二年完成相关初级课程的学习后,同步学习智能楼宇管理师(四级)相关内容,通过申报四级职业资格(下转第167页)(上接第69页)鉴定,获取四级职业资格证书。接着继续学习楼宇专业课程,在毕业前的第三年,完成全部楼宇专业课程和智能楼宇管理师(三级)相关课程的学习,根据申报条件“持有本职业四级职业资格证书一年及以上者,可申报三级职业资格鉴定”,通过申报考评获取三级职业资格证书。毕业时学生可从事智能建筑行业班组长、系统维护技术员等技术工作。根据申报条件,毕业生工作两年后可申报二级职业资格鉴定,成为智能建筑行业技术经理、工程部经理等中层技术管理人员;最后再经过两年的工作历练,毕业第四年就可以轻松获得一级职业资格证书,成为智能建筑行业高层技术管理人员。

楼宇智能化是现代工业高科技的结晶,是未来“信息高速公路”的主节点,是进入“数字时代”新兴的产物。楼宇智能化显然在低碳、节能、舒适生活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中国的智能建筑正在与国际接轨,若干年内的发展趋势必然是“智能大厦群”“智能街区”“智能化城市”。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能尽快培养一支庞大的智能楼宇管理技术人才队伍,满足智能楼宇的建设、施工、维护等工作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智能楼宇管理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基金项目】中国建设教育协会课题(2013020)

【作者简介】周 玲(1968- ),女,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工学硕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电力系统及自动化,建筑电气及楼宇智能化,现代教育理论。

(责编 丁 梦)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