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杰
因为爱,做骄傲的“拾荒者”
□王道杰
环保意识是如此重要,但不少人还是抱着“加我一个不多,缺我一个不少”的心态,在地球的累累伤痕上撒盐。而她的选择是:从我做起,用实际行动影响身边的人——
瘦高的身材,水灵灵的眼睛,上扬的嘴角,扎着高高的马尾辫,走起路来一甩一甩,她就是周于嘉。跳舞、弹钢琴是她的特长,环保是她的追求。
自小受到外公熏陶的周于嘉,喜欢亲近大自然。外公在自家院子里培育了许多花花草草,周于嘉喜欢将这些可爱的植物带到班里和同学分享。去年冬天,外公种了萝卜,有青的、红的。周于嘉带了一盆放到教室的植物角,同学们第一次见到种在盆里的萝卜,觉得特别新鲜。周于嘉自豪地说:“外公种的萝卜洗洗就能吃,脆脆的。‘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嘛。”
陆彦辰和周于嘉分在同一个卫生值日组,他发现,倒垃圾时,周于嘉会自觉地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分开处理。洗手和洗拖把时,她会把水龙头开得很小,尽量减少浪费;下课结束,她会帮节能委员关电脑、熄灯……为此,同学们都叫她“节能大使”!
身为文艺委员的周于嘉经常外出演出,在这期间,她也不忘资源回收。2013年7月,学校的艺术团赴韩国参加音乐舞蹈大赛,不少小伙伴随手丢掉饮料瓶,周于嘉看见便捡起来。小伙伴后来都不好意思随便丢垃圾了。
跟这些深深爱着地球的孩子们聊环保,时间肯定是不够用的。不知不觉中,我就占用了他们吃午饭的时间。谢黎老师催促着孩子们赶紧去吃饭,“这群孩子原来都很文静,不大讲话。自从做了环保的宣传以后,他们变得能说会道。”
采访结束之前,孩子们拉着我的手说:“我们越是勇敢地说出来,就会有越多的人听到。我们能通过你的笔来呼吁大家做几件事吗?”
“当然可以!”我欣然应允。
你们拥有这样一颗热爱地球的心,我当然乐意把你们的心愿传达给《小学生时代》所有的小读者、大读者:
1.不要在河边洗衣服。含磷洗衣粉容易使水富营养化,污染水资源。
2.用手帕替代纸巾。家里多买些手帕,代替纸巾,这样可以循环利用。
3.请尽量步行或利用公共交通出行,以减少尾气排放。
周于嘉和她用红酒箱做成的迷你储物柜。
周于嘉是“超级DIY手”,用易拉罐做成铲子,给院子里的植物松土;将卷筒纸的纸芯做成收纳百宝箱,用来放遛狗的绳子、手机数据线等;一张有梅花图案装饰的迷你储物柜,里面放着她的小玩具和头饰,这可是她用红酒箱做成的。
DIY作品里最让周于嘉骄傲的是布手帕盒。“餐巾纸的原料是木材,大家都用餐巾纸,一年要砍伐多少树木呀!而一块布手帕,脏了洗一洗,可以用很久。”周于嘉装手帕的盒子小巧玲珑,那也是她用礼物包装盒改做的。
家里的电器开关上贴着“轻松一按,节电不难”的便签;桌上有一个用来收集废旧电池的盒子;客厅门口旁放着两只垃圾桶,分别放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垃圾。
身上穿的衣服,她也很爱惜。她早就想好了,等到穿不下了,就把它们捐给贫困地区的小妹妹们穿。
爸爸用水、用电大手大脚惯了,开始时,对自家女儿和老婆的“抠门”很不习惯。有一天晚上,天气特别炎热,一家人准备睡在地板上。爸爸接来一大桶水,用来拖地。周于嘉看了很心疼,提醒爸爸:“凉席的面积就这么点,干吗用这么多水?”爸爸说:“姚江(余姚的母亲河)又不缺这点水。”周于嘉据理力争:“被你这样大手大脚地用,姚江的水早晚会用光的。”她还不忘引用电视上播放的公益广告——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就是人类的眼泪!爸爸默默地接受了女儿的批评。
寒暑假,周于嘉和妈妈一起走上街头,宣传环保。周于嘉拿着火钳和环保袋,在公园、路边捡垃圾、塑料瓶。她的工具和行动吸引了附近玩耍的弟弟妹妹们好奇的目光,他们的家长解释道:“这位小姐姐是在保护环境!”一次,周于嘉在草坪上捡垃圾,一个才三四岁的小弟弟目光一直追随着她。不一会儿,只见他手里拿着装有垃圾的塑料袋,蹒跚着走向草坪边缘,踮起小脚,伸长手臂,将塑料袋塞进了垃圾桶。
余姚博物馆后面有一条小渠,里面经常漂浮着竹叶和丢弃的垃圾。周于嘉有空就拿起网兜,把垃圾捞起来。有时,网兜实在太重,路过的行人总会热心地帮她一把。
周于嘉在摘刮到树上的塑料袋。
2014年暑假,周于嘉一家去千岛湖游玩。碧蓝的水面倒映着群山,大巴车内凉风习习,大家喝着饮料、矿泉水,有说有笑。到了入住的宾馆,不忘“拾荒”的周于嘉,等其他人下车后,挨个检查座位后面的网兜,把里面的瓶瓶罐罐收在大环保袋里,然后放在车子最后一排的座位下面。这个举动引起了同行的一位大学教授的注意。他好奇地问:“小朋友,你收瓶子干吗?”于嘉自豪地说:“节能环保啊!”教授朝她竖起了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