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漆器回归生活

2015-01-19 04:08许亦舒
海峡旅游 2014年7期
关键词:陈杰大漆漆艺

许亦舒

曾经在福州人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大漆,如今已经不为年轻一代人所熟悉。大漆其实是一种来自漆树树皮底下的粘性乳液,经过加工成为了我们熟知的大漆涂料。关于大漆的使用,可以追溯至公元前,然而关于福建本土久负盛名的脱胎漆器,却要从沈绍安说起。沈绍安(1767~1835年)是侯官县(今福州市及闽侯一带)人,年轻时候本是杨桥路双抛桥附近开漆器店从事油漆加工,后来受到汉唐时“夹纻胎”的漆艺手法的启发,开始生产后来被命名“脱胎漆器”的大漆物件。在解放后,沈绍安后人所延续下来的脱胎漆器厂、公司成为福州第一、二脱胎漆器厂的前身。在上个世纪90年代手艺没落之前,脱胎漆器厂活跃着一拨手艺纯熟的漆艺手艺人。而今漆艺虽已没落,但执着于这项慢而费工的手艺的后继人,却仍存在,漆艺家陈杰便是其一。

陈杰算是福州最早一批有自己工作室的艺术家,早在80年代他就已经在一个小小的杂物间里没日没夜地作画,后来买下位于福州郊区的一座别墅,又在这里作画好几年。如今又因为做起了漆艺工作室,别墅工作室成了会客室与作品展示的地方。陈杰所在的工作室,正是曾经在繁盛时期因漆器作坊、工厂极多而被当地人称为“漆村”的古山洲附近。

第一次拜访陈杰的工作室,坐在他收拾的一尘不染的会客室与他闲聊,周围摆放着他近年来制作的漆器,大到柜子,小至碗碟,都擦拭得一尘不染,透着一股古典而时尚的美感。原木大桌上置放一色彩并不张扬却又饱满绚丽的漆制茶盘,陈杰时不时斟茶、点烟,娓娓道来自己几年来的创作与生活。从上世纪80年代为了艺术脱离体制铁饭碗,到后来打破传统漆画的局限开始进行现代探索,陈杰走了不少曲折的路,如今他则开始漆器制作,试图让大漆回归到生活。在他看来,漆器是最能够承载“慢生活”面貌的物件。

脱胎漆器何处来

福州脱胎漆器的妙处,便是在于“脱胎”二字。史料记录,沈绍安是看见城楼匾额剥落露出的麻布纤维,从而得到启发。用麻布裱糊木质材料,对器物进行所谓的“封骨”,可以防止木材受潮变形,这是中国木漆工艺的传统,早年三坊七巷的老宅经过时光侵蚀之后露出的裱糊迹象,同样是“夹纻”手法。最早身为漆匠的沈绍安所制作的脱胎漆器,便是仿造这样的工艺,用泥土塑造模型,在模型外裱布,涂清漆,漆干后脱去土模,后才是髹漆加工上色。如今脱胎漆器原型的制作方法,要么是以泥土、石膏塑成胚胎,以大漆为粘剂,再用苎麻布或绸布在胚胎上一层层裱褙,荫干后“脱胎”,要么则是以木胎或其它硬质材料为坯,不脱胎而直接髹漆。

见过脱胎漆器的人,大概都对脱胎漆器的光泽、色彩有很深印象。其实最早髹漆技艺只有红、黑、朱紫等颜色,后来沈绍安的第五代孙沈正镐、沈正恂将泥金、泥银调入漆料创造全新的髹漆技艺,使得漆器外形更加华丽炫目。如今传统髹饰技法有黑推光、色推光、薄料漆、彩漆晕金、锦纹、朱漆描金、嵌银上彩、台花、嵌螺甸等。1958年,由沈绍安“兰记”漆器店发展成立的公私合营福州脱胎漆器公司,与福州第三、第四脱胎漆器生产合作社合并,成立地方国营福州第二脱胎漆器厂。传统的髹饰技法又发展出宝石闪光、沉花、堆漆浮雕、雕漆、仿彩窑变、变涂、仿青铜等。

使用过漆器的人都知道,漆器轻、不怕水、不容易变形、不褪色且坚固耐腐蚀,然而,也因为工艺复杂,从选料、塑胎、髹饰一直到制作出一个成形漆器,需要经过几十、上百道工序。在工序之间的荫干等也需要时间,所以逐渐与这个“以快为贵”的时代相违背。早年声名大噪的漆器厂已经倒闭,如今的老匠人,大多在作坊中埋头为外贸出口制作产品,越来越少年轻人愿意从事这项苦累的活,福州人生活里的漆器,也越发少了。

爱上漆艺

与漆器制作相比,陈杰大学时代所学习的漆画则显得年轻许多。一直到1964年,国内的美术工作者才开始使用漆器的装饰工艺作画,原本附着于漆器器皿上的技法,被使用在了平面上。但是由于大漆的独特,漆画学生往往要从自己制作画板开始学起。

陈杰那年考上福建工业美术学校的时候,对漆一无所知,却对自己学习的东西之苦累有着深切体会:大学第一年,全班同学就被送去当时的福州第一脱胎漆器厂,从基础工艺开始学起。大漆会“咬”人,让人过敏,他那年回家,家里人都认不出来——“被咬得像猪头”。学了半年基础之后,就下工厂来真的,每个人分配到一个脱胎漆器厂的师傅身边,学不同的技艺,然后再回学校互相交流。陈杰如今谈起钻研技艺的那个年代,都会笑:“那时候氛围很不错,刚刚改革开放,师傅也很肯教。也会给我们打预防针,告诉我们这些东西看起来虽然美,做起来却很苦。”

那个年代,还是福州脱胎漆器的繁盛时期,第一脱胎漆器厂有一千多个师傅,各种脱胎漆器的传统技术都能够在里面看到。陈杰觉得自己像一块海绵,不断地吸收。在这个过程里,他渐渐感受到了漆艺的乐趣:任何绘画都是艺术与技术的结晶,而漆艺尤甚。年轻人从做木板、研磨颜料到学习各种可以入漆的矿物质材料的化学性质开始,慢慢钻研。几年过去,从福建工业美术学校毕业时候,陈杰已经不是刚进学校对漆艺一窍不通的毛头少年,他开始热爱上了这一门并不热门的艺术。

80年代是“铁饭碗”的时代,毕业后陈杰被分配到与艺术无关的体制内工作,但创作的欲望并未因此停歇。后来甚至为了专心作画,他毅然辞掉了那份安稳的工作,租了一个家楼下的杂物间充当自己最早的工作室。他开始以画广告招牌、楼盘广告等维持生计。对他而言,这些都只是为了养活自己,“养活画”,所以一旦赚够自己维持一阵子生活的钱,他就不再工作,专心躲在工作室里创作。

生活并不会很快回馈一心热爱艺术的年轻人。但他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对他而言,创作就是一条路,需要不断地回溯、反省再继续向前。也正因此,他在90年代中期很快发现了传统漆画创作的困境,并尝试了融入现代结构的创作。陈杰称那个时期的创作是“释放”,他在狂野的创作中,寻找到了一段时间的出口。然而他并不为此而满足,在新世纪初期,陈杰重新陷入了困顿,他觉得这样的创作依然不能够体现“漆的本体语言”。他一直试图寻找出漆独特的语言,解决漆艺术被边缘化的困境。endprint

因此,他选择了“回归”。要让更多的人知道漆、接受漆,而漆器本身早在汉代开始,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物件,是最好不过的传播载体。于是,他开始制作大大小小的茶器、碗碟、家具、屏风,将漆艺术发展至人们的日常空间,并延展出全新的生活态度。

回归手艺

为了制作漆器,陈杰在闽侯绿洲家园的这个工作室诞生了,他的漆工坊诞生了。从工厂学习到无数扎实技艺的他,又寻找到了当年脱胎漆器厂的老工人,聘请他们到自己的工作室,摒弃漆器厂后期使用“化学漆”的工作方式,重新使用天然大漆,将自己手艺传递给年轻人。而陈杰的学生们,则在学习这些传统技艺的同时,也使用专业的眼界进行产品设计。他们设计、制作的漆器,小至手镯、大至屏风,都秉承同一个想法:设计并用漆制造与生活有关的延伸产品,以让这些物件,承载陈杰最初从工厂里学来的一切传统手艺。

陈杰说,当时将工作室定在这个地方,最大的原因,就是这里居住着大量早年福州脱胎漆器厂的老匠人。陈杰尊重老匠人,他敬重他们每个人都拥有着一两样自己独有的漆艺技术,这是在院校里难以学到的。六年前,陈杰开辟了自己的漆艺工坊,将不少下岗、转业的老匠人找来,让他们传授自己一辈子的技术给年轻人。老匠人做了一辈子漆器,有时候难以接受陈杰艺术上的需求,会说气话:“我做到这样还不行,那你这么牛你来做看看?!”陈杰就好声好气地自己上阵示范。如今走在这个工作室片区,问上一两个附近的老匠人,大家都认识陈杰。

陈杰一直强调,漆艺是技术与艺术的结晶,这是他传播给学生们的态度。而这其中,他这座桥梁,这一头连接着老匠人的技术,又融入自己的艺术理念后,转化成成熟的漆艺态度传授给学生。

漆艺是苦活、累活、慢活,没有深入骨髓的热爱,缺乏生活的保障,都会让年轻人难以为继。而陈杰教会年轻人的,是体会漆艺的日常,那种放慢脚步的生活,将漆艺所承载的态度传播给更多人,也打开了更大的市场。他希望在这样的传播过程里,学生们能够慢慢走出自己一条道路。

让漆承载慢生活

陈杰如今的生活很简单,他与各式各样的人们在这个空间里打交道,他与老匠人聊漆器的制作工艺,与客人推广漆的生活形态,也向学生传播自己三十几年来摸爬滚打总结出来的漆艺理念。在他的工作室里,每年来来往往一两千号人。他并不限定自己的交友圈,他有着艺术家的开阔胸怀与谦卑,在这里与形形色色的人们交流,就像一座桥梁,希望将自己的漆艺理念传播得更远。

这天早上,陈杰与我打过招呼后,第一件事是打开音响,流淌出来的是温柔雅致的《仓央嘉措情歌》。而后他点了一支烟,沏一壶茶,开始放松的闲聊。这是他这几年来的生活状态:每天早上八点半从家里开车到绿洲家园的工作室,有时候像今天这样会见客人,饮茶畅谈,有时候则在茶室一边的独立空间里关起门来做设计。工作室里,堆放着许许多多的图册资料,桌上依然摊放着前一天未完成的草图。会客结束,或是做设计累了,他就到附近的工坊走动,看看学生们制作的进展,也给学生们布置当天的“功课”。陈杰说,自从开始“让漆回归生活”,他自己的生活节奏,也变得缓慢了。

“漆在过去的福州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家家户户都有一些器皿,现在材料多了,用漆器的人少了,而我则希望能再让漆回归生活。让大家都愿意买一块漆器小碗、小盘。”这不仅仅是让人们知道漆器的存在,对于陈杰而言,更重要的是他想要引导一种品质的生活,一种与现代都市功利的快节奏生活全然相反的态度。漆器的制作很花时间,制作一个漆作屏风都需要三年五年,一只碗碟也需要不少时间。而漆器使用的过程,需要每天的抚摸、擦拭与养护,因此在陈杰看来:“漆是一个慢生活的载体,它承载着的是一种生活的品质——优雅的、文化的、缓慢的。”

自己开始做漆器后,陈杰觉得自己的生活也不再焦躁。在早年创作漆画的时期,陈杰心里常常感到释放之后的迷茫,一直急切地想要寻找适合漆的道路,一直在追问着“漆道”,而今他觉得自己找到了答案。开始漆器的创作,对他像是一种修行——这需要对生活细致的体验,也需要长时间的技术流程,并且随时随地地渗透于生活之中。他观察、描绘、体验、总结、传播并且实践着。谈话间,陈杰用夹着烟的手,指指外头院子里的围墙,笑说:“你看,这里围着这么高的墙,就是希望在有些时候,不要被人打扰,自己慢慢地把漆器的这套系统孵化出来。”endprint

猜你喜欢
陈杰大漆漆艺
Dynamics of magnetic microbubble transport in blood vessels
大漆世界:变·通
——2023湖北漆艺三年展作品选
陈杰
蒲美合作品选
漆艺和现代家装的结合
奇妙的漆艺之旅
纪实
当农民画“恋”上漆艺
青年漆艺师夫妻的幸福生活:悠闲着坚持
大漆大人大品格